观光果园的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龙泉驿区桃花故里为例
2019-02-12杨智慧李光跃
杨智慧,李光跃
(四川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十分迅速,旅游接待人次从2012年7.2亿增至2017年28亿。关于乡村旅游的政策最新版出现在2018中央“一号文件”中,即“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1]”。观光果园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一种类型,是天然的生态旅游模式,其衍生产品瓜果花卉游备受大众喜爱。大力发展观光果园能促进农民增收,高效解决乡村的“三农”问题,对提升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均有重大意义。目前,许多观光果园多是从选址、选种、生产、营销等角度对观光果园进行规划,景观规划设计则相对弱化,使得观光果园出现景观异质性低、欠缺文化品味、景观结构混乱等问题,影响着观光果园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针对现存的景观问题,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探索出操作性强的观光果园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1 观光果园与景观规划设计
观光果园以果品生产为主,同时发展休闲旅游、科普示范、娱乐健身,为人们提供游览、参观、品赏、购买、参与等服务,是综合性农业观光园[2]。景观规划设计从形态、生态、文态角度出发,对景观外形进行设计、对景观序列组织安排,强调生态风景旅游三位一体,讲求经济性和实用性[3]。观光果园的景观规划设计则是通过对园区场地规划、景点位置布局、景观造形设计,营造地域文化、户外环境、人类需求相协调的景观,以展示果园的自然美与文化美,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与园区生产。
1.1 观光果园的景观规划设计切入点
1.1.1 注重视觉质量 人们所获取的外界信息超过80%由视觉传达,通过视觉,能直观的了解景观尺寸、材质、色彩、造型、动静,只有视觉上满足大众审美,人们才会主动接收景观传达的图文等信息,并获得视觉享受与知识科普,需要充分利用当地地形、了解地域历史、熟悉特色文化、融合时代特点,运用景观美学原理为园区量身定制出有新意、文化内涵丰富、自然淳朴、不与原有环境冲突的精品景观,并维护管理,使景观足够美观、干净、有序。
1.1.2 考虑景观的多功能性 多功能性决定了景观的用途和带给人的独特体验,拓展了景观的深度,使景观不只有装饰作用,还有文化科普、运动娱乐、指示引导、休憩聊天等某种或多种功能,各种功能交叉互渗的景观能同时满足观光果园对丰富景观与实际功能的需求,又能高效利用空间。
1.1.3 充分利用生态理念 大力保护园区的自然斑块,增加绿色廊道并提升其质量;尊重观光果园现有的地形、气候、植被、水体等自然资源,保护原生古树,减少先毁坏后重建这种浪费物力、人力的施工;就地取材,做到绿色环保,选用乡土材料如乡土植物,对废旧物料回收利用再创造;新引入的景观能与环境协调且不对园区产生不良影响。
2 案例分析——桃花故里
2.1 概况
桃花故里位于成都龙泉驿区山泉镇中部,以桃源村为核心向四周辐射,属于龙泉山山地丘陵区,具有高低起伏多层次的山地丘陵地貌,坡度多为5%~25%之间,全镇平均海拔 900m[4],是4A级旅游景区,无大河,多为小溪,其余多为水库[5],园区内种植有330hm2水蜜桃,是全国三大水蜜桃基地之一[6]。
2.2 景观现存问题
2.2.1 景观季相性明显 游客量集中在3~4月,较为短暂,桃花盛开时众多游客慕名而来。花期之外桃花故里整体呈现灰绿色调,观赏性弱,仅有少量游客。
2.2.2 景观结构杂乱 景观材质、色彩、形态与周围环境不协调,如自然水塘边放置的现代化白瓷洗手池;各种铺装拼接过渡不自然;景观位置不合理,如远离路边的指示牌等;景观周围垃圾零散、杂物多。
2.2.3 景观缺乏特色与新意 桃花故里景观虽有运用桃果文化等元素,但未充分利用,文化内涵不足,特色不明显,缺乏艺术感染力,无法在淡季呈现出核心竞争力。
2.2.4 基础服务设施不完善 坐凳、垃圾桶、厕所等必需的服务设施数量少、间距长,不便利;园内农家乐居为主导,其他的娱乐休闲设施少。
2.3 原因分析
最初规划建造时单纯以吸引游客前来观花摘果、户外运动、体验农家生活、感受乡野气息为目的,规划上能基本满足乡村旅游“吃、住、行、游、购、娱”6要素,对景观要求有而非精,故忽略了景观营造;加之景观建成后,缺乏维护,年久色衰;又因桃花故里年轻居民较少,缺乏时尚、新鲜、创意等与时俱进的景观元素,没有兴新文创等多元产业带来持久活力。
3 桃花故里景观规划设计改造
3.1 宏观整体定位
以桃元素为主题,将与桃相关的诗词、绘画、歌曲、历史、美学价值等文化意象物化在景观上,以农耕文明、民风民俗、乡野趣味为辅助,加入创意创新元素,对建筑、植物、道路、小品等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打造桃文化氛围浓厚、四季成景、业态多元的综合性景观,并满足“商、养、学、闲、情、奇”新时代旅游需求。
3.2 中观景观分区
在景观分区上规划为“一心、一环、六区”。一心是服务设施齐备的园区中心桃源广场,一环是桃花故里内推荐旅游路线形成的景点环线,六区则为桃林山地景观区、自然森林景观区、花卉蔬菜生产景观区、民居聚落景观区、科普体验景观区、休闲运动景观区。花卉蔬菜产生景观区包含菜地、花卉种植基地;民居聚落景观区包含特色民宿、文创店铺;科普体验景观区包含历史文化、药用价值、种植知识等科普以及果酒制作、民俗体验等;休闲运动景观区包含露营基地、房车营地、休闲广场等。
3.3 微观单元设计
3.3.1 打造标志性建筑凸显桃文化,大胆进行美学艺术加工 桃花故里建筑风貌目前比较分散混乱,难以显现初建时川西民居的影子,先拆后建的方式有悖环保,可保留原有建筑,加入桃元素改变其外观,提取桃花不同时期的颜色变化,对建筑外墙、房顶涂色,并作出红色渐变效果,形成标志性的桃色系建筑群;在建筑外墙上绘制桃枝、桃果等与桃文化相关的图案,增加与桃相关的诗词作为对联;从桃的形态、色彩、寓意入手,新建单个造型奇特且能突出桃主题文化的标志性现代建筑。
3.3.2 提炼桃花故里的桃元素及乡野元素构建景观节点与景观小品 增加景观节点改善景点分散的局面,尤其是桃文化陈列馆经乘龙观佛至游客中心的路段,可在地势较高处建造观景平台,增加主题绿地、趣味空间,并置景观小品加以配合,在轮廓、肌理、色彩、排列组合上从桃的根系、枝干、果形、花形等角度提取元素设计小品,选用木材、石材、竹、泥塑等乡野材料,功能性景观小品可设计桃枝形态指示解说系统、桃果形态的座椅、桃花贴图的果皮箱,装饰性景观小品可设计呼应山体坡地的曲线型雕塑、桃果形态的中空取景框、绘制为“桃花娃娃+表情”的挡土墙、木桩组装成简易小猫雕塑。但需在规格、材质、色彩、意境上把握好景观效果与田园氛围的契合度,不可修饰过度,缺乏自然淳朴气息,大大削减乡野氛围。
3.3.3 规划设计道路景观 将园区内内部道路划为“主路+支路+游步道”模式,用铺装图案设计展现桃文化,合理配置乡土植物,形成分级明确、观赏性高的道路景观。主路为主要游览环线,为水泥路面,连接外部道路与主要景点,列植乡土树种银杏作为行道树,打造标志性银杏大道;支路包括次要游览路线、行走绿道,连接次要景点,多为青石板、砖瓦等自然铺装,在道路两旁种植常绿乔木配以花灌木、草花,在四季常青时又有色彩变化,或是在不同的支路种植不同的开花植物,形成特定的香味,如桂花道的桂花香、栀子道的栀子花香等;游步道贯穿在桃林、菜地、农田间,包括生产步道,宽约0.4~1m,选用地域材料如木枝、瓦片、砖石、鹅卵石作为铺装,播种野生花卉即可,能突出乡村自然野趣。三种道路均可将铺装设计成与桃相关的绘画、纹样,但过多有色图案会冲淡田园气息,故将道路保持原有自然铺装,其间点缀少量小组团图案及个体图案,能在保证乡村道路的朴素美时偶尔显现活泼趣味的文化元素。
3.3.4 优化园区植物配置 观花、观果、观叶、观形的植物根据季相相互搭配,构建乔、灌、草的层次,丰富植物色调;花境可作出与桃相关的图案或形状呼应桃花的主题,如桃果形态的花球、桃枝形态的纹样,将花期刚好衔接的植物配置在一起以延长观赏期,如将花期4月杜鹃花、花期5月栀子花搭配在一起;在空间转折处或入口处孤植色彩明快的高大乔木如银杏等;休息区域通过对植物高度、疏密、繁茂的处理形成半私密空间,部分遮挡周围视线;利用荒地区域,选择一种乡土植物栽种成主题观赏园,如茉莉园、腊梅林;民居旁零散的果树如枇杷、核桃、柿子、枣树、石榴、李树、桔树等能营造乡村氛围,应保持原貌或推广村民种植。
3.3.5 营造四季景观解决季相问题 从独特季节效果角度出发,植物景观与人类活动景观最能体现季节性,春可赏桃花、梨花,参与花草种植;夏可赏栀子、茉莉,进行摘果、露营、观日,秋可赏银杏、枫树,开始放风筝、捡树叶DIY;冬可赏腊梅、梅花,开展篝火晚会、放天灯等;从不受季节影响的景观而言,需从材质、造型、色彩、文化寓意上提升建筑、设施等景观的视觉质量,提升观赏性,也可设置登山、骑行、垂钓、摄影、桃面点制作、剪纸学习、木雕学习等不受季节限制的活动。
3.3.6 引入雨水花园理念,丰富桃花故里水资源 通过人工挖掘洼地,依次铺设砾石层、砂层、种植土壤层、覆土层,播种植物,形成雨水花园,并利用坡地汇集存储雨水,一来营造小区域湿生景观,二来将经浅洼收集、土壤净化后的雨水用做水景来源建造溪流等,以填补园区水景不足的空缺。
3.3.7 提升景观交互性程度 桃花故里的景观参与性主要体现在拍照、观赏,需要增加景观的交互功能,让人有更多体验参与感受。人工景观中可从“五感”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多角度调动人体的互动感官,引导人们去触摸、攀爬、寻找、思考、倾听等,如用土堆叠形成一个个小山的迷宫,让游客自行寻找辨别出口,用砖石筑成涂鸦艺术墙,引导游客书写创作,以及一些趣味的休闲运动设施。
4 结语
观光果园的景观规划设计应立足于自然景观与地域文化,依托经济性、生态性、美学性,在宏观定位上抓准特点、明确规划方向,在中观分区上整合园区现状、满足大众基本需求,在微观设计上则需从建筑、植物、设施、活动、水体等各个景观要素逐个突破,做到观光与生产相结合、时尚创新元素与乡土景观合理融合,视觉美感与互动体验协同作用,形成宁静不乏活泼的乡野风貌与田园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