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巴氏杆菌病诊治
2019-02-12杨兴康杨建龙
杨兴康,杨建龙
(四川省九龙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 九龙 626200)
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多种畜禽、野生动物共患的一种传染病。猪巴氏杆菌病称猪肺疫、禽巴氏杆菌病称禽霍乱。患病动物以出现败血症和炎性出血为主,主要表现为高热、颈部水肿、牙关紧闭、流涎、内脏广泛出血,有肺炎。
1 流行病学
多杀性巴氏杆菌为条件性致病菌,健康牦牛呼吸道和扁桃体中存在本菌,但不引起发病,当长途运输、气候突变、感染寄生虫、饲养管理方式改变、过度劳役、营养不良造成牦牛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易发此病。
该病潜伏期一般为3d左右。发病牦牛和带菌牦牛是主要的传染源,其排泄物或分泌物中存在的病菌可污染牧场、饮水、饲料及用具等。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也可经损伤的皮肤或蚊虫叮咬感染,其病程较短,多散发,可呈地方性流行,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遇昼夜温差大、闷热或潮湿、多雨时节其发病率较高,发病一般无年龄、性别差异。
2 临床症状
该病根据病牛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败血型、肺炎型、水肿型、慢性型等类型,临床上以水肿型多见。
2.1 急性败血型 病牛无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病情稍缓的高热,体温达41~42℃,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或废绝,反刍减少甚至停止,反应迟钝、肌肉震颤,呼吸困难,心跳加快,每分钟在90次以上(小牛更快一些),有的鼻流带血的黏液,腹泻,便中含有黏液或血液,可视黏膜发绀。病牛1~2d内死亡,病死率较高。
2.2 肺炎型 病牛张口呼吸、体温升高、头颈前伸、咳嗽,有泡沫状的灰白色鼻液。叩诊肺部发浊音(正常的发清音),肺部听诊有摩擦音,触诊,病牛疼痛,并躲避。后期有的牛腹泻,便中带有黏液和血块。该型病程为2d左右,有的达一周以上。病程较长的可转为慢性型。
2.3 水肿型 病牛除表现出上述一般症状和全身症状外,特征性表现为胸前、头颈部水肿,有时水肿蔓延到耳根、胸腹部甚至四肢。病牛眼睛红肿,流泪,舌咽肿胀,呼吸困难,可视黏膜发绀。部分病牛继发瘤胃臌气,出现腹痛和下痢,排出带血、恶臭的液状粪便。病牛常卧地不起,因窒息、下痢、虚脱而死亡。
2.4 慢性型 此型较少见,一般多由急性型转化而来。病牛呼吸异常,望天摇头,然后低头咳嗽,腹泻,其渐进性消瘦,病程可持续1个月以上。
3 病理变化
不同症状的病牛出现相应的病理变化。
急性败血型病牛出现败血症变化,其肝、心、脾、肺、肾等实质器官广泛性出血,切面呈暗红色。
肺炎型病牛有纤维素性胸膜肺炎,其肺组织大面积出血、充血、瘀血,有不同程度的红色肝变区,颜色从暗红到灰白不等。病牛胸腔和心包腔有纤维素样积液,真胃和十二指肠黏膜水肿、增厚和出血,有的发生坏死。
水肿型病牛,切开水肿部位流出黄色或混浊的液体,其咽喉部黏膜水肿,皮下及肌肉组织有出血性胶样浸润,局部淋巴结肿胀、充血,心外膜、实质器官有出血点,胃肠出现点状溃疡。
4 诊断
根据发病症状及病理变化,如败血型病牛常突然死亡和多器官点状出血,肺炎型病牛肺部有纤维素性肺炎和胸膜炎,水肿型病牛咽喉部水肿等特点,结合治疗效果可作出初步诊断。
确诊,可采集病牛血液、颌下淋巴结、肝、肺、脾等病料送检。
5 治疗
本病早发现、早治疗,可提高治愈率。出现发病的应尽快实行病健分离,防止病情扩散。
可用青霉素、磺胺噻唑钠、头孢噻呋钠等配合双黄连注射液或黄芪多糖进行治疗。
中药治疗可将见肿消、铺地蜈蚣、一枝黄花、枇杷叶、大蒜各50g左右捣烂后用白酒兑冷开水灌服。
针灸可取锁喉、三关、山根、肺俞、交巢、百会等穴,或用火钳烙水肿部,用小针在舌底三叉血管放血。针灸疗法对急性出败前期有较好的解救作用。有条件的三种治疗方法同时施用疗效更为明显。
6 预防
常发牦牛巴氏杆菌病的地方要落实春秋两防和平时的补免措施。
及时消毒,清除环境中的病原菌,被污染的垫草、粪便等排泄物要堆积发酵。厩舍及周围环境用20%石灰水、2%火碱或5%来苏尔消毒。
加强饲养管理,避免牦牛过度疲劳、营养不良、拥挤、闷热、长途迁徙,以免发生应激。牦牛饲养过程中,注意观察其采食、排泄和运动情况,发现异常要及时查明病因,疑似传染病的应及时隔离、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