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同市长城山林场小叶杨更新改造技术

2019-02-12郑文清

山西林业 2019年3期
关键词:侧枝山林长城

郑文清

(大同市长城山林场,山西 大同 037000)

大同市长城山林场位于大同市北部,总面积9 825.62hm2,其中有林地面积6 539.41hm2,活立木总蓄积量684 718.30m3。近年来,长城山林场对防风固沙工程的小叶杨林分进行了改造。为了提高营林效益,林场把造林绿化与优良树种嫁接、育种与生态旅游完美融合,走出了一条集造林、抚育、育种、优良树种嫁接、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特色之路,综合效益显著。林场在小叶杨林分改造中,种植油松苗木362hm2`;定植以杏树为主的果树1万多株,生态修复造林80hm2,同时嫁接既有生态功能,又有优育功能的华北落叶松优树达1.60万多株。5年时间,林场补植落叶松1.30万多株;培育落叶松容器苗1万多株、3.0a生油松营养袋苗木30万株、2.0a生油松营养袋苗木90万株。笔者根据多年小叶杨更新改造经验,对小叶杨更新改造技术进行了总结,现介绍如下,以期为今后山西同朔地区小叶杨更新改造工作提供技术参考。

1 小叶杨更新改造原因

小叶杨为落叶乔木,高达20m,胸径可达50cm。树皮平均厚度约2.0mm,呈筒状,幼龄树树皮呈灰绿色,表面有圆形皮孔及纵纹;中龄树和近熟树树皮呈暗棕色,表面粗糙,并有明显裂纹。大同地区小叶杨花期为每年的4月中、下旬,种子成熟期为5月上、中旬。小叶杨生长速度快,适应能力强,是优良的防风固沙和护堤固土树种,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被广泛应用于东北、西北地区的防护林建设,也曾作为长城山林场防风固沙工程的主要树种大面积栽植。

笔者实地调查发现,长城山林场小叶杨通过多年生长,平均胸径约为15cm左右,平均树高不足5.0m,树体生理机能衰退,生长缓慢,树皮干裂老化,树梢严重干枯,树叶变厚变小,生长几乎停止,呈现出未老先衰之势,生态效益逐年下降。当地政府和林业部门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在杨树“小老树”林区内栽植油松和樟子松,以逐渐淘汰这些“小老树”。

小叶杨“小老树”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生长条件恶劣。气候因子和土壤因子是影响小叶杨生长的重要原因。长城山林场位于山西北部,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土壤贫瘠,气候干旱,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四季分明,干寒多风,温差较大。年均气温6.4℃,1月平均气温-11.8℃,最低气温-29.2℃,7月平均气温21.9℃;年降水量400mm~500mm;初霜期9月下旬,无霜期125d左右。小叶杨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但是当地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小叶杨只能维持生存却很难旺盛生长,在自然条件的长期影响下,逐渐出现生长衰弱现象。

二是造林密度过大。造林密度是影响小叶杨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长城山林场小叶杨多以纯林为主,植株分布较为密集,株行距多为2.0m×2.0m或3.0m×2.0m,植株密集分布影响了个体的生长,树木个体之间对水分、光照、养分等生长因子的竞争加剧,限制了胸径和树高的生长,经过长期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小老树”。

三是树种单一。长城山林场小叶杨多为纯林,树种单一,生物多亲性差,栽植后5.0a内长势良好且生长速度较快,5.0a后生长速度逐渐缓慢;生长10a后主干弯曲,侧枝数量增加,树干矮小,同时极易受病虫害感染,最终形成“小老树”。

四是采伐更新速度慢。林场最初为追求短期效益大面积种植小叶杨,经过多年生长,林分已经全部成为过熟林。每年实行限额采伐,已经形成的“小老树”难以在短时间内全部完成更新,得不到改造更新的小叶杨逐渐形成了“小老树”。

2 更新改造技术

2.1 更新前准备

在小叶杨更新前,首先要对整个区域内的林木分布进行详细调查。并在地图中标记出不同区域内小叶杨生长状况。对“小老树”发生严重程度的林分进行分级,记为Ⅰ级、Ⅱ级、Ⅲ级,级别越高,“小老树”的发生程度越严重,更新时优先选择发生程度等级较高的区域,并对整个区域内“小老树”的更新做出规划,每年保质保量完成更新改造任务。小叶杨多伴生有沙棘,这就给更新改造工作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更新之前还要适量清除一部分生长较为密集的沙棘灌木。大同地区小叶杨更新采伐时间为11月上旬至翌年4月下旬,采伐后要及时对地表进行清理,将地表的树枝、树叶运输到林场区域之外焚烧,可以有效降低森林病虫害发生的概率。

2.2 更新改造方法

长城山林场对小叶杨更新改造,采取了3种方法:即整体更新法、半更新法与老树改造法。

2.2.1 整体更新法

将需要改造的小叶杨地表以上部分全部砍伐,并将地下的根部挖出,然后对整片区域的土地进行施肥、灌溉、深耕、整地,最后另行栽植其他树种。更新树种主要为油松、华北落叶松及山桃、山杏等经济林树种,用新树种整体代替原有的小叶杨林,该方法主要针对“小老树”发生严重的Ⅲ级区域。

2.2.2 半更新法

就是将待改造区域的小叶杨有选择性地间伐,伐除树势极度衰弱的植株,然后在原有位置补栽油松、华北落叶松、樟子松等针叶树种,改造为针叶混交林。混交林可以有效降低大面积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概率,还可以改善小叶杨的生存环境,从而促进整片区域内森林生态系统的更新。半更新法主要适用于“小老树”发生较为严重的Ⅱ级区域。

2.2.3 老树改造法

就是通过合理修剪、伐桩萌蘖更新、伐桩嫁接更新等方法促进“小老树”的再次生长,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小老树”发生情况较轻的Ⅰ级区域。合理修剪,就是每年定期剪除掉小叶杨植株的过密枝、衰老枝及被病虫害感染的枝条,同时将外围长枝进行剪短,促进树体新枝的萌发。伐桩萌蘖更新,就是冬季将小叶杨从地表处进行砍伐,然后在伐桩处覆盖5.0cm~10cm厚的土壤,翌年春天待伐桩生长出30cm~50cm的枝条时,每个伐桩留有2个~3个枝条,剪除多余的枝条。伐桩嫁接更新,就是冬季将小叶杨从地上10cm处进行砍伐,然后在伐桩处嫁接抗病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的其他杨树新品种,例如金白杨等。每个伐桩嫁接两根接穗,待接穗生长到30cm~50cm时,选择生长旺盛的接穗留下。

2.3 后续管理

小叶杨完成更新改造后1年时间内,每半年对更新后的植株进行1次施肥和灌溉,单个植株每次追施5.0kg~10kg有机腐熟肥,在植株周边挖出1条深约10cm的环形沟,将有机肥料均匀的撒在沟内,然后将土回填,最后进行浇水。更新改造后2.0a~3.0a,每年进行1次施肥和浇水;3年以后,幼苗开始进入快速生长期,在对幼苗施入有机肥的同时还应施入氮肥;10年后植株开始进入速生期,增施磷钾肥促进植株的快速生长。对于采用伐桩萌蘖和伐桩嫁接更新的区域,还需要进行除萌定枝,接穗成活后萌发出大量的侧枝,当侧枝生长到20cm时进行第一次除萌,每个植株留下3个~5个生长势旺盛且无病虫害感染的侧枝,其余侧枝全部剪除,翌年春天植株又会萌发出新的侧枝,然后开始第二次除萌;3.0a~5.0a后植株将会长成树干通直、生长健壮的树木。小叶杨进行更新改造后,还要做好病虫害预防及牲畜损害预防等工作。在病虫害高发期,针对不同病虫害种类喷施相应的化学药剂;做好日常巡护工作,发现牛羊等牲畜啃食树苗时要及时驱赶,或者设置围栏防止牛羊进入。

猜你喜欢

侧枝山林长城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下)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上)
守护长城
无问西东,看风过山林月掠海
中国农业大学揭示黄瓜分枝调控的分子机制
城市山林
西红柿侧枝什么时候疏除好
西红柿侧枝什么时候疏除好
如果相爱
守护老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