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师企业实践研究
——以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自动化工程系教师企业锻炼为例
2019-02-12谢金生张良英
谢金生,张良英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南平 353000)
“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学校、企业二元主导的“招工即招生,进厂即入校,校企协同育人”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此模式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对学校及教师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探索在此模式下,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途径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而组织教师赴企业实践正是提高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1“二元制”教育模式下教师赴企业实践的必要性分析
1.1“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职业院校与企业开展深度交流合作,促进校企融合,加强人才培养,以学历提升与岗位技能提升为目标,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学习氛围中,开展专业教学,使学生成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兼备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人才培养的对象是来自企业一线员工,授课环境由于受企业生产管理的影响,基本为学徒实际工作环境。在此背景下,组织教师赴企业锻炼,学习企业生产流程、人才管理模式、企业先进技术,进而有侧重性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达成弹性学习制,实现“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
1.2“二元制”教育模式下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需要
“二元制”教育模式下对教师的职业能力要求更高,除了具备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外,还应具备实践经验,更高的操作技能等,组织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是有效提升教师专业授课水平和实践技能水平的重要渠道,更是补充新知识,拓宽教学内容,开阔眼界,提高职业能力与素质,成就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并行的需要。
1.3“二元制”教育模式下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有别于传统模式,传统教育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时间较为集中,而“二元制”教育模式下,在教学安排上需要统筹企业的实际生产,针对学生情况调整教学体系。一方面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学生所在企业的实际生产操作流程,将课程知识与企业生产有机结合起来,打造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能更加深刻的掌握专业知识并实践于企业生产中;另一方面教师赴企业锻炼,体验企业生产一线岗位操作,掌握实践要点,形成实践教学素材,为课程改革提供指导性思路,优化教学体系。
2 教师赴企业锻炼的实践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自动化工程系成立于2010年,在教师队伍中,中青年教师(45岁以下)达75%以上,是一支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师队伍。在“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自动化工程系已与多家企业共同构建了“二元主体”育人模式;而作为以青年教师为主的专业系,自动化工程系倡导教师深入了解行业与企业,以参观、调研、培训、实践锻炼等方式与企业共同开展良性互动,掌握行业发展态势,仅2018年,已派出几十名教师前往新疆、昆山、厦门、福州、泉州、南平等地区的单位进行锻炼,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本文中仅分析2018年教师赴企业实践情况。
具体的赴企业锻炼实践过程可分为三个步骤:首先在锻炼前对相关企业进行调研论证,明确锻炼的目的;随后进行广泛宣传,组织教师赴企业锻炼;最后教师总结心得体会,汇报实践内容与成果,实现成果转化。
2.1 明确赴企业锻炼的目的
自动化工程系在委派教师赴企业锻炼前,组织专家对相关企业进行调研论证,了解企业的社会定位与生产管理模式,与企业领导层和工程技术人员深度沟通,达成企业导师参与的实践教师培养机制,形成调研报告。随后在全系范围内进行广泛宣传,动员教师积极报名,并要求报名参加的教师须明确自己的专业与企业的性质是否一致,更应当明确自己希望通过企业锻炼具体提升自身哪些方面的素质和技能,引导教师从企业的生产模式、管理模式、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入手,着重了解企业的岗位职责、岗位要求、用人标准、生产操作规范、管理制度等,学习企业生产过程中所应用的新知识、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标准等;紧扣“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重点注重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的提升。
2.2 组织教师赴企业实践
自动化工程系结合“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及教师自身职业发展的规划,对报名参加赴企业实践的教师进行统筹安排,分配实践任务并组织开展考核评价。参加实践教师须每天记录工作日志,及时反馈实践体会,学校组织监督小组以电话、QQ、微信访谈实地监督等方式了解实践期间教师的工作动态,对在实践期间企业反映工作不积极的教师,给予教育批评。对于专业能力好的教师,鼓励教师在企业实践期间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切实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探讨开展校企横向课题研究或教改课题研究,深化校企合作。
2.3 锻炼实践内容与成果汇报
教师返校后,需及时提交实践期间的工作日志、工作总结及监督小组的鉴定评价,企业需提交教师实践期间的工作情况鉴定,系部择时召开成果汇报会,赴企业实践教师制作课件和讲稿,汇报实践收获、心得体会及实践成果,对综合评价较好的教师给予表彰。
3 教师企业实践的成果
3.1 促进教师个人职业发展
作者通过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调研了2018年自动化工程系的所有企业实践教师,一致认为通过本次赴企业实践,了解到很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方法,使自身的知识储备、思维方式、实践技能、教育观念等都得到明显提升,受益匪浅,且都表示如有机会还将继续争取实践机会,这说明本次的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已经得到了教师的充分肯定与强烈拥护。
3.2 深化校企合作
以教师前往新疆某装备企业的的实践为例,该教师在企业锻炼期间,发现其生产的汽车活塞产品在制造时通过试制的方式来制定生产工艺,不仅效率慢,废品率高还浪费资源,通过与企业技术人员的沟通,采用数值模拟的方式帮助其确定生产工艺参数,模拟结果有效,还减少了了产品缺陷,改善了产品质量,降低了废品率,目前相关的横向课题正在洽谈中。所以,教师通过赴企业实践锻炼,在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技术技能,深化了校企合作。
3.3 促进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
教师在企业实践锻炼期间,通过与企业员工的深度交流,掌握企业职业岗位的岗位职责以及对人才的真实需求,基本为企业真正需要的员工不仅要具备能适应技术技能不断发展和岗位轮换的能力,还应具备自学能力、知识领悟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根据以上要求,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结构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课程标准,更新教学方式方法等,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尽快的适应市场需求。目前自动化工程系已启动多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项目。
4 教师赴企业实践存在的问题
4.1 未能触及企业技术核心
企业作为一个复杂的经济体,追求利润是它的本质,而核心技术是利润的强力支撑,站在企业的角度上来看,一方面认为教师的实践时间短,对教师的工作能力和技能难以全面了解,另一方面并未正确看待教师的实践,认为是走过场,或者是安排一些清闲岗位等。在此情况下,教师想要学习企业的专业技术知识无疑是难上加难,使得对新技术新知识的学习流于走马观花。
以自动化工程系教师在南平市某汽车服务公司的实践锻炼为例,企业领导安排该教师从事汽车维修助理的岗位,处理空调压缩机、钢板弹簧缓冲垫块、膨胀水箱等零部件的更换以及发动机异响诊断中一些较为简单的车辆维修项目,该教师也能较专业的处理好这类维修项目,但对较复杂的维修项目却难以触及,影响新技能的学习。
4.2 实践前准备不充分
本次教师企业实践,有的教师未能真正领悟教师企业锻炼的意义,在实践前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与实践企业的交流不够深入,对企业各项业务的了解停留于表面,实践任务不明确,即便到了实践单位,也不明白自己要做什么,致使专业契合度不高。
4.3 未能做好实践成果转化
企业实践锻炼后只有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将实践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才能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但是本次赴企业实践中有部分教师存在懒散态度,认为企业实践完了汇报一下即完了,没有将实践成果真正转化为教学案例,致使企业实践最终沦为形式主义。
5结语
总之,在“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师下企业锻炼可促进教师个人职业发展、深化校企合作和促进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调整等优点,但也存在未能触及企业技术核心以及未及时能做好实践成果转化等问题。虽然会存在些许问题,但总体上却是利大于弊,可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促进校企深度合作等,带来了很多实际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