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相关性间质性肺病研究进展
2019-02-12邓敏灵曹文富
邓敏灵,曹文富
(1.重庆医科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重庆 400016;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科,重庆 400042)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是一类发病原因和机制尚未明确的,以对称性四肢近端肌无力为特征性表现的慢性炎性肌病,是以侵犯横纹肌为主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除肌肉和皮肤外,可累及心、肺、肾、消化道、关节等全身多个脏器和系统,尤其是肺。间质性肺疾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是一种主要累及肺泡及其周围组织、肺间质的疾病,以活动后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常继发于各种结缔组织疾病。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相关间质性肺病(PM/DM-ILD)的发病率高达20%~78%,可发生于病程的任何阶段,是影响其预后的最重要因素[1],具有广泛多样的临床过程,通常预后不良,也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2-3],据报道其致死率超过40%。目前西医对于PM/DM-ILD的治疗没有国际通用指南,一般主张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但疗效不佳。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中医治疗PM/DM-ILD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本文就PM/DM-ILD的发病机制、分类、血清学特点、诊断及治疗几个方面作简要综述。
1 发病机制
PM/DM-ILD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其发病涉及多种免疫细胞、细胞因子、自身抗体、环境因素和遗传背景。许多研究都集中在PM/DM中诱导ILD的细胞免疫系统的组分。在PM中,CD8+T细胞,CD68+细胞和TNF-α细胞与肌肉炎症密切相关[4]。与PM相比,DM的肌肉组织血管周围区域CD4+T细胞和B细胞数量明显增加[5]。最近研究发现,CD8+T细胞和CD68+细胞在PM和DM的肺组织中占优势,进一步证实了PM和DM与肺组织之间发病机制的相关性,并可能促进了PM/DM-ILD的发展[6]。
2 临床及病理分型
临床分型:PM/DM-ILD分为四个亚型,即急性或者亚急性型、缓慢进展型、缓慢进展型急性或亚急性加重型、无症状型;其中急性或者亚急性型(A/SIP)进展迅速,预后差,半年生存率仅为40.8%~45.0%[7]。病理分型: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机化性肺炎(BOOP)、弥漫性肺泡损伤(DAD)、常见的间质性肺炎(UIP)及混合变异。ILD的病理类型对预后判断有重要作用,BOOP、NSIP患者对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反应较好,而DAD患者病情多发展迅速,治疗效果差、死亡率高[8-10]。
3 血清学特点
自身抗体检测对PM/DM发生风险的评估,初治反应的预测及预后可提供重要帮助,主要包括肌炎相关性自身抗体(MAA)和肌炎特异性自身抗体(MSA)。MAA如抗SSA,抗U1RNP,抗Ku和抗PM-Scl,常提示可能合并的其他的结缔组织疾病。其中抗Ku抗体检测阳性的患者易合并ILD[11]。MSA抗体包括抗ARS(抗PL-7,Jo-1,PL-12,KS,EJ,OJ和其他ARS抗体)、抗MDA5,抗SRP,抗TIF1-g,抗-Mi-2,抗SAE,抗NXP-2和抗HMGCR抗体。在抗ARS中,抗PL-7,Jo-1,PL-12,KS,EJ,OJ,几乎均与ILD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中抗Jo-1抗体阳性率最高,约占60%~80%,合并ILD的发病率也很高。国外研究表明,血清抗Jo-1、PL-7、PL-12、KS、EJ阳性的PM/DM患者的ILD发生率分别为84%、95%、84%、100%、100%[13]。在PM/DM-ILD中,抗ARS抗体阳性患者通常经历慢性病程,对激素治疗有反应、预后尚可,但会复发。抗MDA5抗体,又称抗CADM-140抗体,仅在患有DM或无肌病型皮肌炎(CADM)患者中阳性表达,与快速进展性的ILD相关,因此,抗MDA5抗体可作为DM和急性ILD患者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抗MDA5抗体阳性的患者对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反应通常较差,是DM合并IL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最近有研究提示,其他的血清学标志物如血清铁蛋白、KL-6,MCP-1,SP-A,SP-D、也是作为PM/DM合并ILD的有效标志物[14-16]。
4 诊断技术
PM/DM诊断主要参照国际肌病协作组建议的IIM分类诊断标准。间质性肺病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表现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疾病早期临床症状通常不明显,往往在病情加重后才出现咳嗽、咳痰、进行性呼吸困难等症、两肺有固定的细湿罗音。因此,辅助检查对于间质性肺病的诊断很重要。目前认为,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HRCT)是诊断ILD的影像学金标准,可以评估病变程度和提示可能的病理类型,特异性和敏感性均高达80%以上,为首选检查方法[17]。国内外报道表明,ILD的影像学表现随病情的发展变化而有所不同[18-19]。在病变急性期,表现为磨玻璃状、小叶间隔增厚、颗粒状及结节状影;网状和线状阴影则是以间质改变为主,并向纤维化进展的过渡时期;蜂窝状及网格状阴影则表明病变进入了晚期;而胸腔积液、胸膜增厚也属肺间质变中较为常见的征象。除了肺脏的HRCT外,肺功能检查亦能帮助临床医生早期识别PM/DM-ILD的发生。发生ILD后,肺功能检查多提示总肺活量下降,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及一氧化碳弥散量减少,且总肺活量降低一般要比胸部HRCT出现异常更为常见,并可发生在胸部HRCT出现异常之前。支气管肺泡灌洗(Bronohoalveolarlavage,BAL),又被称为“液性肺活检”,在ILD的诊断中,通过对支气管灌洗液的分析,再结合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可以支持某种特异性的诊断。PM/DM的研究结果显示,50%~100%的PM/DM-ILD患者的支气管灌洗液提示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升高[20]。肺活检虽是其诊断的金标准,但不论是经支气管镜或者是外科手术,都是有创性检查、风险较高,故在临床应用中受到一定限制。
5 临床治疗
5.1 西医治疗
关于PM/DM并发ILD西医治疗,专家们建议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21]。对于缓慢进展型、无症状型ILD,可予以糖皮质激素(一般起始为泼尼松1~2mg/(kg·d))联合硫唑嘌呤或者吗替麦考酚酯片;对于急性/亚急性型PM/DM合并ILD患者,建议采用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甲泼尼龙,1g/d)静脉输注,3~5天后,续以足量激素[泼尼松,1mg/(kg·d)],并联合CTX、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他克莫司、环孢素A)静脉给药治疗,并可视情况给予人丙种球蛋白治疗。但目前有关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剂量、减量方法、维持治疗时间未达到共识,联合他克莫司、MMF、AZA等免疫抑制剂的疗效,报道也存在差异,仍在探索中。生物制剂治疗PM/DM并发ILD是基于免疫病理学基础的,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利妥昔单抗(抗CD20单克隆抗体)能够治疗PM/DM并发的ILD,尤其是抗Jo-1抗体阳性患者[22]。抗TNF-α制剂由于可能诱发或加重ILD,对PM/DM并发ILD的研究较少,其他类型的生物制剂如巴利昔单抗、阿贝西普等,仅限于少量个案报道,缺乏大量的临床数据证实。对于终末期的间质性肺病,若药物均不能奏效,必要时可考虑肺移植。
5.2 中医治疗
中医无与PM/DM-ILD相对应的病名,多数学者依据其临床特点将PM/DM-ILD归于“肺痹”或者“肺痿”的范畴。中医认为,肺在体合皮,若皮毛感邪、邪气向内传至于肺,则肺宣发肃降功能失司,发为肺痹;脾在体合肌肉,若脾失健运、不仅四肢肌肉失养,且不能散精归肺,肺燥叶枯,日久则发为肺痿。肺属金,脾属土,土生金。故若肺病而脾虚,可用“培土生金”之法,健脾养肺。宋康教授认为,痰瘀为发病的关键病理因素,当痰瘀博结、阻滞肺络、气血不畅,则为痿痹;若久病肺虚、肺痿不振,则发为肺痿,然临证多两者兼有,故总属本虚标实[23]。PM/DM-ILD是以肺脾肾三脏之虚损为本,痰瘀之形成为标,伴或不伴外邪侵犯于肺脏之证,治疗上运用补肺汤、百合固金汤、千金苇茎汤等方剂加减化裁,联合活血除瘀、止咳祛痰平喘之药,采用宣肺、下气、软坚、清解、健脾、温补之法,在临床上达到了标本兼治的目的。单味中药的运用上,多予以当归、川芎、牡丹皮、丹参、桃仁、郁金等活血之品。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活血化瘀类中药能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氧含量、抗血小板聚集、促进血浆蛋白溶解作用,从而减少成纤维细胞增生[24],因而成为PM/DM-ILD的基本用药。也有研究证明,雷公藤具有抗纤维化、抑制免疫的作用,与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合用治疗PM/DM能起到增强疗效的作用。韩桂玲等[25]采用益气活血之肺痿方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PM/DM-ILD患者,对照组30例仅给予醋酸泼尼松片口服治疗,治疗组40例给予醋酸泼尼松片口服+肺痿方(西洋参、三七粉、山茱萸、五味子、紫菀、麦冬、白果、炙甘草)煎服治疗,疗程3个月,结果显示,两组临床、影像、肺功能综合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而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P<0.01)。治疗过程中,对照组的不良反应率为67%,治疗组为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韩颖明[26]将PM/DM-ILD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予以泼尼松片口服,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联用温肺通痹汤,连服3个月,结果显示,中医证候评分及血浆IL-6、TNF-α下降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
间质性肺病是PM/DM患者最常见、最主要、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临床疗效不佳,尤其是并发急性进行性间质性肺病,病情凶险,预后较差,需要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法,以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生存率。中医治疗虽然能改善PM/DM-ILD临床症状、延缓肺功能损伤进展,但目前的临床研究样本量小、观察周期短、缺乏统一的疗效评价标准,更缺少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因此,需要设计更科学的临床试验方案,制定统一的疗效评价标准,扩大样本量,延长观察期,临床多中心协同,才能为中医治疗PM/DM-ILD提供更为详实的循证医学证据,从而发挥中医治疗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