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毅治疗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经验
2019-02-12宋欣远刘斌斌
宋欣远,刘斌斌,冯 毅
(1.湖北中医药大学2017级硕士研究生,湖北 武汉 430061;2.湖北省中医院肺病科,湖北 武汉 430074)
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均为呼吸道过敏性疾病,临床上二者常并见。二者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学改变等有许多共性,同一气道,同一疾病。世界变态反应组织(WAO)在2004年提出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这一新病名[1]。冯毅主任医师从事呼吸内科临床工作近30年,治疗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有独到的经验。现将冯师治疗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肺脾肾阳气亏虚为本。冯师认为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患者平素易感冒,形体偏瘦,可见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等症,患者多为阳虚体质,易感风邪,感邪易从寒化。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为过敏性疾病,患者未接触过敏源时尚无异常表现,接触过敏源时立即发病,究其原因在于过敏体质。中医体质学研究者认为体质是疾病产生的土壤[2]。认为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就是基于“阳虚体质”、“过敏体质”的共同土壤而产生,共同土壤即为阳气亏虚,主要责之肺脾肾三脏。肺为主气之枢,肺之阳气不足,子盗母气,致脾阳亦虚。脾为生气之源,脾之阳气亏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五脏六腑失养,土不生金,则肺阳亦虚。脾主运化,为先天之本,肾主藏精,为后天之本,脾肾二者阳气均虚,先后天无力相互资生,加重阳气亏虚。本病易反复发作,耗伤气血,则阳气亏损更甚,正所谓“久病必虚”。
风邪引动内结之痰瘀为标。风邪上犯,从口鼻皮毛而入,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故首犯肺系,所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风胜则动。风邪侵犯肺系,客于肌肤,经气不利,则瘙痒不止。风犯鼻窍,鼻络不通,鼻失通畅,则鼻塞不通。肺脾肾阳气亏虚,阴阳平和失调,邪风内生,气道痉挛,且肺失宣降,气机不利,肺气上逆,则喘息不已。故临床症见速发性、阵发性的鼻痒、鼻塞,喘息等。清代医家陈念祖言:“痰之本,水也,源于肾,痰之动,湿也,主于脾,痰之成,气也,贮于肺”[3]。肺脾肾三脏阳气亏虚,肺不能布散津液,脾不能运化津液,肾不能蒸化津液,津液停滞,酿生寒痰。风邪外侵,引动内饮,可致复感。宿痰留伏,阻滞气道,肺气宣降失常,肺气上逆,痰随气升,痰气搏结,阻塞气道,故症见痰鸣如吼、喘息,咳痰。《证治准绳》曰:“以胸中多痰,结于喉间,与气相搏,随其呼吸呀呷于喉作声”。《证治汇补》亦言:“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阳气虚则行血无力,血停脉内,瘀血乃成。《血证论》曰:“血积既久, 亦能化为痰水”。瘀血停滞,阻碍气机,气行不畅,气不化津,痰饮内生。痰饮内停,阻塞气机,气机不畅,气不行血,血停为瘀。津血同源,痰瘀是阴津为病的两种表现形式,故痰瘀亦同源。痰瘀既为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二者相互胶着,相互转化,互为影响,形成本病的夙根。风邪为本病诱因,痰瘀相互胶结,三者相搏,致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2 临证经验
祛除风邪为治法。外风可合内风,引动伏痰,诱发本病,故应先祛除风邪。冯师常选用炙麻黄、紫苏、荆芥、防风、细辛、薄荷、桑叶等质轻味辛发散之品以散外风,并加用一味桔梗,载药上行。且紫苏、薄荷、桑叶气味芳香,煎出的水药气味清纯,可掩盖其他中药的不良口味,通过矫味以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常用白僵蚕、地龙、蝉蜕、全蝎等药平息内风,其中全蝎有毒,一般用量为5~6g。如果内风较重,特别是出现手足痉挛抽搐时,可加用力猛性燥之蜈蚣来息风镇痉通络,用1~2条即可。考虑到蜈蚣气味微腥,有特殊的臭味、刺鼻[4],故在使用蜈蚣时加大紫苏、薄荷等芳香之品的用量,用味甘的甘草调和、矫味,以改善汤剂口感。《冯氏锦囊》云:“肺家有病,则鼻不利,如伤热之不散,或伤寒之久郁成热,皆能使塞而不利。”《灵枢·本神篇》亦云:“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鼻为肺之窍,过敏性鼻炎和哮喘就是在肺鼻共同病理作用下发生的[5]。以“肺鼻同治”理论治疗本病,可控制临床症状、控制复发,改善生活质量[6]。常用小青龙汤合苍耳子散,外加一味鹅不食草,外散风邪,解痉平喘又可宣通鼻窍。
温补肺脾肾阳气。《黄帝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气所凑,其气必虚。”卫气属阳,具有温煦作用、调控腠理、抵御外邪之功。卫气为水谷之悍气,肺脾肾阳气亏虚,则致卫气不足,卫气不能固密腠理,虚邪贼风乘虚而入。中医学强调阴阳平和,虚则补之,故当温补肺脾肾阳气。正如《黄帝内经》所言“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常选用黄芪、太子参、附片、干姜、小茴香、淫羊藿、巴戟天、肉苁蓉等补气温阳之品,并加用一味五味子收敛肺气。对于过敏体质患者,现代医家多认为是免疫功能低下,不能抵御外邪入侵的缘故,并且药物疗法的发挥依赖脾胃的功能[7]。提倡重点顾护脾胃,针对形体消瘦的患者,应通过健脾温阳、加强营养,增加体重来改变患者阳虚体质,提高免疫力,正所谓“四季脾旺不受邪”。
祛痰化瘀。痰瘀互结,内伏机体,形成夙根,易致本病反复发作。《金匮要略》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冯师常以香砂六君子汤为基础方,痰湿重者加用扁豆、白豆蔻、干姜,以达温阳健脾、祛湿化痰之功。许多患者从幼时发病,一般病程较长,久病必瘀,但本病的瘀象一般不重,选用桃仁、红花稍稍活血即可。偶有瘀重者,可用三棱、莪术、水蛭各10g以达破血之功。认为痰瘀互结贯穿本病发展的始终,祛痰为主、化瘀为辅以治标,力求消除夙根,预防疾病复发。
3 验案举隅
蔡某,男,55岁,2017年11月20日初诊。既往有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病史20年。1天前外出受凉后出现鼻痒,鼻塞流清涕,有鼻后滴漏感,时喷嚏不止,咽痒咳嗽,胸闷喘息,夜间咳喘加重,偶可闻及喉间哮鸣音。形体偏瘦,乏力,平素怕冷,手足不温,纳差,睡眠较差,二便可。查体:鼻黏膜充血,咽部充血红肿,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哮鸣音。舌淡苔白厚腻,脉沉细。辨证为阳气不足,风痰阻肺,鼻窍不通。药用炙麻黄、紫苏、薄荷、桃仁、香附、砂仁各10g,细辛、干姜、全蝎各6g,地龙、白僵蚕、炒白术、茯苓、扁豆各15g,苍耳子、辛夷花(包煎)、白芷、炙甘草各12g,白豆蔻30g。7剂,水煎,分3次温服。11月27日二诊,喘息症状已消,咳嗽、鼻痒鼻塞症状明显好转。舌淡苔白偏厚,脉沉细。效不更方,在原方基础上去白僵蚕、全蝎,白豆蔻减量至15g,加用鹅不食草15g,15剂。12月12日三诊,诸症皆除。上方加用加用黄芪30g,太子参、五味子、淫羊藿、补骨脂各15g,肉苁蓉、红曲各10g,15剂,蜜丸。2018年6月6日复诊,期间未发病,舌淡苔薄白,脉弦,上方15剂,制蜜丸服。电话随访,至今未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