镌刻在石头上的故事
2019-02-12李学朴
李学朴
在苏州郡学里,珍藏着一方石头,上刻“廉石”二字,为何称它为“廉石”呢?
相传,三国时东吴有位学者,名叫陆绩,吴郡吴县人。陆绩博学多才,深得孙权赏识,征以为奏曹掾,后任郁林太守,加偏将军。陆绩在郁林为政清廉,克己奉公,深受百姓爱戴。他在郁林做官多年,却无积蓄,他调离时,依旧囊中空空,两袖清风。当他乘舟离去时,却因船载太轻而无法渡海。于是他只得叫人把岸边的石头搬上船去压仓,这样才得以驾舟回归。
陆绩回到故里后,有感这块巨石为其旅途安全所作的贡献,便请人将此巨石搬到自已故里的宅院中。并书写了“郁林石”三字刻在了上面,以纪念其在郁林清正廉洁的为官生涯。后来,陆绩为官廉正的美名与此巨石一起传扬了出去,受到了人们的赞誉。
到了明朝,有一位名叫樊祉的监察御史到苏州视察,听到当地老百姓传颂有关陆绩“郁林石”的故事,非常感动,认为这是为官清廉的一个生动教材,便下令将这块“郁林石”移置到苏州府察院场,并建亭立碑予以保护。还亲自题写了“廉石”两字镌刻其上,以表达对陆绩的崇敬。后来,人们还由此给陆绩起了一个“廉石太守”的美名。
与此相反,在一代诗风的唐代文学大家陈子昂苦读成学之处,四川射洪县金华山的“陈子昂读书台”里,也存有一块石头。这块深灰色石头高不足二尺,大可约抱,若以铁器或坚皿敲击,便会发出像腐烂咸蛋那样的臭气来,故名“臭石”。后来,杭州有一名叫袁霖的贡生来金华山览胜,他读了陈子昂的《感遇诗》,又见到这块臭石头,联想到陈子昂的不幸遭遇,触景生情,感慨万千,愤然命笔,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臭石歌》。歌曰:“敲石得乐声,煮石得奇味,那见击石出臭气?不信将石砥,臭即随手起。遗臭千年存,谁知石端委?我昨梦见唐之射洪令,自言段简是姓名。在官曾遇陈拾遗,一遭罗织入陷阱,三百万缗脱狱中,奈何不给甘殒命。上帝啧我贪财贿,列仙共唾形骸秽。”
歌中以“臭石”为名,借受贿而迫害诗人的县令段简之口,现身说法,对那些贪赃枉法者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抨击。后人称赞这首《臭石歌》是一首伸张正义,针砭腐败的“正气歌”。这块“臭石”也成为鞭笞贪官污吏的反面教材而被保留下来,成为珍贵的文物。
“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宋太祖赵光义把这四句话刻在石块上,竖在名州县官府前,作为对各级官吏的警戒,因而被称为戒石文。宋高宗说:“近见黄庭坚所书太宗皇帝御制戒石铭,恭味旨意,是使民于今不厌宋德也”。端明殿学士权邦彦知枢密院事吕颐浩等人都为戒石铭作为跋语,大意是:“以为五代之余,遗民赤子,新法汤火,太宗皇帝哀矜抚绥,寄在守令。乃发大训,垂诸庭石云云”。宋高宗、权邦彦等人认为“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四句戒石文是宋太宗所自作,这是不确切的。
在北京北海公园的静清斋里,满缀着玲珑奇石的“太湖石”。可是人们可曾知道,这些太湖石原来是宋朝的徽宗皇帝为了兴建园苑,耗用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从太湖运到汴京(今开封市)的。可是当他的宫园尚未告成就被金人俘走了。数百年后,清朝乾隆年间(1758 年)修造北海御园,为了使静清斋内的花草石木景色交融,相映成辉,便降旨从开封将北宋留下的那批太湖石运到北海造园。从开封到北京,在当时的运输条件下,其工程之艰巨是可想而知了。因此清王朝不得不规定,凡参加运石的差役可以抵偿赋税,纵然如此,一般人也是不愿干这种苦役的,但被官家赋税所迫的劳苦人民,又不得不屈从听差。官方叫这种太湖石为“折粮石”。好一个美其名的“折粮石”,它哪一块不浸透着劳苦人民的血和汗?它哪一块不沾满王孙贵族们穷奢极欲生活的污秽和罪恶?“折粮石”实则是控诉统治者横征暴敛的“折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