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柠檬脚腐病的病原菌及其防控技术
2019-02-12席亚东刘虹伶陈庆东李晓丽罗家栋
席亚东,刘 旭,刘虹伶,陈庆东,程 蛟,李晓丽,罗家栋*
(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2.四川省安岳县农业农村局,四川 安岳 642350;3.四川省宜宾市农业农村局,四川 宜宾 644000)
近年来,在四川柠檬产区,特别是在安岳县柠檬植株整株干枯死亡现象日益加重,受害柠檬植株主干表皮出现变色、腐烂,顶部叶片黄化。为弄清其发病原因,笔者从田间采集病指,进行室内初步鉴定,发现了脚腐病的病原菌。该病害是一种土传病害,具有混合侵染或复合侵染的特征,其发生危害将给四川柠檬产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严重威胁。
1 脚腐病的病原菌
据报道脚腐败的病原菌有时为单一病原菌,有时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菌引起发病。国内有12种。主要是:Fusariumoxysporumvar.aurantiacum,属金黄尖镰孢霉属真菌;Phytophthaoracactorum,属亚疫霉属菌物;Phytophthoraparasiticavar.nicotianae Tucker,属寄生疫霉烟草致病变种等。
先宗良等于1986~1989年对四川各柑橘产区的脚腐病病原做了分离与鉴定实验。为了查清主要病原,他们采用了分层取样法分离病原物,结果发现,凡取病健交界处稍带一点褐色腐烂的病组织,均会分离到镰刀菌,离病健交界处至健部方向15cm以内,往往会同时分离到疫霉菌和镰刀菌,只有离病健交界处至健部方向以外,似乎是好组织的病组织中,才会分离到纯疫霉菌。在老病斑上,即使离病健交界处至健部方向15cm以外,也分离不到疫霉菌。先宗良等推断镰刀菌只不过是疫霉菌寄生以后的腐生菌或柑橘树组织损伤后的弱寄生,疫霉菌才是导致脚腐病的先行者,是原发性病原。近10年来,四川省该病原菌的研究鲜有报道。
笔者所采的样本中未发现Phytophthaoracactorum和Phytophthoraparasiticavar.nicotianae。本团队从所分离获得纯菌的形态学上,可初步鉴定为镰刀菌属Fusariumspp,但其是否为致病菌或为腐生菌,需进一步的试验验证。但贵州大学谭萍等报道的柑橘脚腐病的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与本课题组初步鉴定的结果具有一致性。Fusariumoxysporum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方法。谭萍等报道柑橘叶琼脂培养基最适合脚腐病分生孢子的产生,其次为燕麦琼脂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最不适合脚腐菌分生孢子的产生。因此,在培养脚腐病的病原菌时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尤为重要。
对于由Phytophthaoracactorum和Phytophthoraparasiticavar.nicotianae引起的脚腐病,必须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即在灭菌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利福平、五氯硝基苯各50μg/mL,抑制病组织中杂菌生长。于10~15℃中保存疫霉菌,每6个月转接、活化。土壤中的疫霉菌,直接从土壤中分离仍较困难,通常采用诱捕的方法取带菌土壤于玻璃缸中,加入灭菌水充分搅匀,静置待土壤颗粒沉淀后,加入寄主植物材料为诱饵,待诱饵上产生水浸状小病斑时,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
2 脚腐病流行规律
以菌丝体或卵孢子在病树和土壤的病残体上越冬,成为初侵染源。病原菌也可通过伤口侵入。最适发病温度25~28℃,高温多雨利于流行。在安岳县,6~9月为发病的高峰期,一般为雨量高峰后10~15d出现发病高峰。病原菌可随土壤和水流传播。排水性差的土壤较沙土或沙壤土发病重;病害发生随树龄增长而加重,树势弱的发病重。
3 防治方法
3.1 病原菌检测
传统的植物病原真菌鉴定的方法步骤包括形态观察、病害标本的采集和保存、对病原物的分离、培养、菌种保存等;随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蛋白质聚丙烯酞胺凝胶电泳图谱技术、核酸分子杂交、PCR检测、Real-time PCR检测技术等用来检测病原菌。
3.2 选用耐病粘木
以枳、红橘、酸橘为砧木;但抗病砧木的利用, 应考虑最佳砧穗组合和其它病害的干扰, 及土壤条件的影响;应提高嫁接口的位置, 要求不低于30cm。砧木是防治此病的根部措施。
3.3 农艺措施
田间清洁,搞好排灌系统,防止果园积水;同时要及时防治天牛、吉丁虫;在中耕除草时,应避免损伤基部树皮,这对减轻发病也有一定的作用。对于新种植的柠檬树,应在移栽种植前,进行土壤和种苗带菌的检测,并做好土壤消毒和田园清洁。
3.4 化学防治
因国家未有专门登记于柠檬上的杀菌剂,只有参考其他作物的病原菌方法进行防治。首先要刮除病组织并带离果园集中处理,然后涂敷25%瑞毒霉WP100~200倍液、90%三乙膦酸铝WP200倍液、2%硫酸铜液、1∶1∶10波尔多浆和20%甲霜灵100~200倍液等药剂,也可用石硫合剂加入新鲜牛粪及少量理发店的碎毛发敷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