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乐至蚕桑产业扶贫成效与模式

2019-02-12谯武邓世平于元凯隆有志

四川蚕业 2019年2期
关键词:小蚕蚕农养蚕

谯武 邓世平 于元凯 隆有志

(四川红旗丝绸有限公司 四川 乐至 641500)

近年来,四川红旗丝绸有限公司通过参与产业扶贫,在实践中探索出“四结合”的扶贫模式,取得了良好成效,精准脱贫与产业升级发展相得益彰。结合产业的创新发展助推精准扶贫的产业扶贫模式,不仅帮助贫困户迅速增收,而且也很好地推进了蚕桑产业走向高质量发展,为乐至蚕业的可持续发展找到了新路子,也为贫困户持续增收、不再返贫提供了保障。

1 概况

1.1 乐至蚕桑概况

乐至县幅员面积1425km2,辖25个乡镇,总人口87万,是四川省第二批扩权强县试点县,其蚕桑生产历史悠久,可追溯至隋唐时期,素有桑乐至桑城之称。历史上乐至产茧规模曾达到4500t(9万担),位居全省前列。近十年来,由于外出务工农民较多,加之农村留守人员岁数明显偏大,劳动力不足,四边桑老化,产茧规模有所下滑,但随着全县高端生丝原料示范村建设发力,部分乡镇养蚕大户的悄然兴起,目前全县蚕茧产量仍然稳定在1500t(3万担),蚕桑基础较好,保有以四边桑为主的桑园面积近4000hm2(6万亩),惠及全县蚕农万户以上。2013年,四川省政府发布实施《四川省蚕桑丝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3-2022年),乐至县被列为四川省20个蚕桑重点县之一。乐至蚕桑产业曾受到多届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县域经济中长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乐至县现代农业重点县建设的主导产业之一,更是乐至实施农村精准扶贫的不二产业,全县88个贫困村中就有12个贫困村以蚕桑为特色主导产业脱贫增收。

1.2 红旗公司概况

乐至县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陈毅元帅的故乡,红旗丝绸公司的前身为原乐至县红旗丝厂,是一个独立的“工矿”区,于1958年在陈毅元帅亲自关怀下建设而成,已历经六十载春秋岁月。2003年改制,是全国唯一一个仍在以“厂管茧站”模式运行的集蚕桑生产、蚕茧收烘、高端生丝制造于一体的丝绸综合型企业,是乐至县的第一家现代工业企业。生产的20/22D、40/44D白厂丝曾先后荣获国家部优、省优产品称号。资阳地区丝绸行业曾经兴盛繁荣,多达10多家丝绸企业,如今仅剩红旗公司一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红旗丝绸公司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朴素、敢于创新”的独特“红旗文化”,几十年如一日,以蚕桑产业发展的专注精神,支撑起陈毅元帅故里上万户老百姓养蚕增收致富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1.3 乐至蚕桑产业扶贫成效

公司充分发挥蚕桑产业服务“三农”优势,将蚕桑产业精准扶贫同全县部分贫困村相结合,签订蚕业转型升级帮扶发展协议,通过指导推广科学养蚕技术、补贴购买先进机具、加价收购等一系列帮扶措施,促进了贫困村蚕农栽桑养蚕脱贫增收,为振兴乐至经济,造福社会贡献了“红旗”力量。2017年全县共有10个贫困村建立了蚕桑产业基地,10个贫困村茧款收入达481万元,村平售茧收入48.1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306户825人,人均较2016年增收709.45元,户均增收1912.75元。2018年公司与12个贫困村签订了蚕桑基地建设协议,12个贫困村茧款收入达643.3万元,村平售茧收入53.6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333户913人人均较2017年增收557.6元,户均增收2000元左右。

2 产业扶贫的做法

2.1 产业扶贫同特色基地建设结合

2013年开始,公司选择有一定蚕桑基础的贫困村签订扶持发展协议,开展结对帮扶。到2018年,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全县12个贫困村全面推行科学养蚕,探索产业提档升级的乐至模式。

以公司为主导,成立了乐至县桑城蚕桑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村养蚕大户加入桑城合作社,主要从事蚕桑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及技术服务,在全县逐步建设蚕桑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同时,公司在乐至县龙溪乡水口寺村(省定重点贫困村)兴办商品小蚕科技示范农场,探索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和商品化的一种小蚕农场饲养新模式。在生产组织方面,由村委会统一组织消毒、小蚕共育、使用方格蔟、化蛹分级售茧,公司给予每个村2000-4000元的奖励,对全村蚕农购买纸板方格蔟具、省力专用桑剪、切桑机予以50%的补助,对小蚕共育给予20元/张的扶持,对采用系列科学方法养蚕的蚕农所交售的蚕茧加价3-5元/kg收购。

2.2 产业扶贫同金融扶贫结合

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公司积极参与金融扶贫,同金融机构携手,银行将贫困户的小额扶贫贷款集中交由红旗公司用于当地蚕桑产业发展,红旗公司向银行和贫困户作出承诺,由公司负责偿还贷款本金,并向这些贫困户每年支付贷款额6%(贫困户5%,村具体1%)的分红,每户每年可分得红利2500元,受到贫困户的欢迎。同时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售茧,在标准收购基础上,再补贴0.5元/kg,确保贫困户得实惠。

2.3 产业扶贫同科技扶贫结合

2.3.1 产业发展示范园建设

在示范园的引领下,全县如龙溪、东山、龙门、通旅等地养蚕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栽桑1.33hm2(20亩)以上、年可养蚕100张以上的规模化养蚕业主、家庭农场已经超过60家,很多业主先后纷纷到示范园学习借鉴桑树品种、栽桑模式、养蚕设施、蚕房建设桑树冬管等。

2.3.2 小蚕共育形式全面推广

公司努力探索科技扶贫,积极组织开展“蚕桑集成技术研究”,全面改革传统栽桑模式和养蚕模式、推进蚕业转型升级发展。农场栽植小蚕专用新桑品种“育711号”4.67hm2(70余亩),改建小蚕专用房500m2,配置各种先进的机具、蚕具、设备、仪器等,把小蚕饲养从养蚕产业链中独立出来,全面改善小蚕的饲养条件,研究适宜本地气候条件的小蚕生长环境,专业化饲养15d至三眠再销售给蚕农饲养,增强小蚕的抗逆性,为降低大蚕饲养风险、缩短饲养时间,实现大蚕“半月养蚕法”创造条件。2018年水口寺村饲养4龄小蚕,全村年共饲养6季,茧款收入达59.97万元,较2017年的44.84万元,增收15.13万元。

2.3.3 鼓励科技发展

公司大力鼓励科技蚕业发展的示范应用促进贫困村广大蚕农走现代蚕桑生产之路,由过去“散、小、粗”模式向“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模式转型升级,重点从三方面着力稳步示范推广。一是鼓励蚕农算清“帐本本”,由过去“四边桑”为主转型升级桑树“进田进土”,引进强桑1号、农桑14号、川桑98-1等优良桑品种,示范推广“6215”或“622”栽桑方式,践行“人平两亩、脱贫奔小康”的蚕桑生产模式;二是鼓励蚕农借力新建蚕房的补贴政策,由过去“口袋”蚕房为主,转型升级为通风透气的简易“钢架”蚕房,从而改善养蚕硬件设施;三是鼓励蚕农应用纸板方格蔟旋转架自动上蔟技术,丢弃过去“捉老蚕”习惯,从而省力省工又大大提升蚕茧饲质量。

3 扶贫成效

3.1 发展集体经济

公司在帮扶贫困村的贫困户通过产业发展脱贫增收的同时,公司还在壮大村集体经济方面积极作为。一是公司建设的小蚕农场,租用水口寺村废弃多年的村小学校,每年向村集体支付1.5万元租金;二是对12个对口帮扶的贫困村,公司每年给每个村支付3000元左右的发展奖励金;三是每年向有小额扶贫贷款的村集体支付6500元红利。通过扶贫方式的创新实践,使这些村的集体经济增加了稳定且可持续的收入来源。

3.2 贫困户稳定增收

2018年全县12个贫困村茧款收入达643.3万元,村平售茧收入53.6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333户913人人均较2017年增收557.6元,户均增收2000元左右。以龙溪乡水口寺村贫困户吕富华为例,两老口常年在家务农,是典型的因经济来源少而导致贫困家庭。近年,吕富华在公司的帮扶下已发展桑园约0.33hm2(5亩),干劲十足,2018年养蚕9张,全年茧款收入1.62万元;2019年春季饲养商品小蚕(4龄小蚕)2.4张,预计养蚕单产40kg以上(已上蔟)、茧款收入在4000元左右,全年养蚕布局5季,预计全年茧款收入在2万元左右,加之其中妻子常年在小蚕农场务工,每季务工收入1300元左右,加上参与小蚕农场桑树冬春管理务工,全年务工收入8000元以上,2019年预计吕富华一家的蚕桑综合收入可达3万元左右,成为全县众多通过栽桑养蚕脱贫增收的典型之一。

3.3 特色产业基地成型

在东山镇建设千亩(66.67hm2)现代蚕桑科技示范园。2017年9月,公司成片流转土地501亩(33.40hm2),统一整理土地、开挖沟渠、修建作业道、栽植良桑、建设蚕房、配置先进养蚕机具后,返租倒包给业主,公司统一配售农场3龄蚕,并提供技术保障和社会化服务等,在确保规模化、高质量、高单产的同时,每年养蚕批数从现在的4批增加到6批,开启了乐至适度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蚕桑生产的序幕,不仅直接促进包括贫困户在内的业主增加养蚕收入,而且开创了一种可复制的孵化试验模式,为带动更多的贫困村、贫困户蚕农养蚕增收提供了示范。

4 建议

4.1 建设特色产业基地

乐至地处川中丘陵地区,人均土地面积少,土地贫瘠,土地分散,户营规模小,扶贫攻坚任务艰巨,如果没有一个好的产业支撑,即使脱贫,也容易返贫。公司近年来的实践证明:“精准扶贫”必须与产业扶贫、科技扶贫、金融扶贫有机结合,在一个区域内建立起可持续的特色产业,才能使老百姓真正脱贫,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助老百姓增收,才不会返贫。

4.2 严明蚕茧质量要求

蚕茧质量是关乎企业生存发展的命脉,也关系到乐至县蚕桑产业基地建设的长远发展。必须加快淘汰“口评收购”方式,公司正以建设智慧蚕桑·蚕茧收购信息化系统为契机,逐步强力推行“仪评收购”方式,用科技的手段保障对优质蚕茧执行优质优价。激励蚕农养蚕重视质量的内因动力,全部推行全村统一消毒、小蚕共育、纸板方格蔟营茧、化蛹交售、分采分售等五大提高单产和质量的关键技术和方法的应用,通过蚕茧质量导向推动乐至蚕桑生产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4.3 加强科技支撑合作

高度重视蚕业科技是搞好乐至蚕桑生产的第一生产力。乐至县蚕桑生产再上新台阶,加强与四川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等省内外科研院所的合作尤其重要,与科研院所通力协作形成产学研联盟,是核心解决桑园建设、小蚕共育室建设、大蚕房建设、先进养蚕机具和大小蚕的饲育等蚕桑生产技术应用推广、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

4.4 乐至蚕桑产业发展模式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蚕桑”是促进地方经济做大做强的优势特色农业,是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乐至蚕桑业惠及全县贫困户、蚕农户千万家,已成为广大农民居家就业、现金增收的重要途径,是广大贫困农民易接受、见效快、可持续的扶贫产业和致富产业,是乐至最具条件的扶贫攻坚优选产业。但是由于受我县传统的栽桑模式、养蚕模式的影响,固有的蚕桑生产发展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蚕业发展的需要。建议乐至蚕桑产业需坚持县委县政府一届一届接力持续发展,坚持举全县之力集中发展,坚持以“田土栽上桑、脱贫奔小康”为导向转型发展,紧紧围绕增强产业聚集度、提高养蚕单产、提升养蚕质量、降低养蚕风险、延长养蚕工龄、推行多批养蚕、扩大户营规模等七大主攻方向开展工作,促进乐至蚕桑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可打造成为乐至地方特色优势产业新名片——中国桑都。

猜你喜欢

小蚕蚕农养蚕
养蚕不易
养蚕记
切料机助力小蚕人工饲料育快速推广应用
半自动小蚕饲育机的升级改造
养蚕巢脾 一种新的养蚕用具
躲雨
可爱的小蚕
养蚕记
也谈小蚕共育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技术措施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