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人尿失禁的评估与护理

2019-02-12程倩秋

上海护理 2019年3期
关键词:尿垫尿意盆底

程 云,程倩秋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上海 200040)

尿失禁(urinary incontinence,UI)是指任何情况下尿液不自主地流出,分为急性尿失禁和慢性尿失禁。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发生尿失禁,中国成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患病率为18.9%。年龄增长所带来的生理变化会增加尿失禁的发生率,50~59岁成年女性的压力性尿失禁患病率最高,为28.0%[1]。尿失禁会引起身体异味、皮肤糜烂及反复尿路感染,这使大多数老年人自尊心受损,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2],也会引起活动能力的减退、认知障碍等。因此,老年人尿失禁的护理干预不容忽视。本文从老年人尿失禁的评估、护理管理对策方面进行阐述,以期能够为老年人的尿失禁护理实践提供依据。

1 老年人尿失禁的评估

1.1 明确尿失禁的危险因素 老年人尿失禁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有无泌尿系统感染、尿道狭窄、前列腺增生、脑动脉硬化、脑卒中、谵妄、老年痴呆症、糖尿病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疾病;有无使用过利尿剂、抗精神疾病类药物、镇静剂、麻醉剂、解痉剂、抗组胺类药物和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等;女性分娩、阴道手术史;饮食习惯,包括使用咖啡因、饮酒、进食辛辣食物等[3-4]。

1.2 正确评估排尿情况 排尿情况的评估主要通过问诊得出,包括:有无尿频、尿急、尿痛、阴道瘙痒等症状;排尿形态、频率、尿量是否有改变;有无相关诱发因素,如咳嗽、大笑、打喷嚏等。也可通过阅读老年人的排尿日记了解排尿时间、每次排尿的量及相关伴随症状等[3]。

1.3 区分尿失禁的类型

1.3.1 急性尿失禁 急性尿失禁一般是可逆的,常见于急性泌尿系统感染、阴道感染、急性意识障碍、心理异常、粪便嵌顿、膀胱过度充盈、药物不良反应、因活动能力受限无法如厕等,若这些基础疾病或影响因素得到控制,尿失禁的症状也会得以缓解[5]。

1.3.2 慢性尿失禁 慢性尿失禁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膀胱功能障碍,从而出现的持久性尿失禁。慢性尿失禁共包括5种类型。①压力性尿失禁:压力性尿失禁主要与老年人盆底肌肉组织松弛、膀胱尿道括约肌张力减低有关;当腹腔压力增加时,如咳嗽、打喷嚏、大笑、上楼梯或跑步时,有尿液不自主的流出;尿动力学检查表现为充盈性膀胱测压时,在腹压增高而无逼尿肌收缩的情况下出现不随意的漏尿;压力性尿失禁在老年女性中较多见。②急迫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是膀胱过度活动的表现,由于膀胱不自主的收缩,患者突然出现强烈的排尿感后尿液不自主地流出,伴有尿频、尿急、尿痛、腹部膨胀感和下腹部不适,常见于尿路感染、前列腺肥大、盆腔或膀胱肿瘤、膀胱结石、老年痴呆症和帕金森病等。③充盈性尿失禁:充盈性尿失禁是由于膀胱逼尿肌收缩力减弱、膀胱顺应性下降和(或)膀胱颈及尿道梗阻造成膀胱过度充盈,致尿液不自主地流出,常见于膀胱颈和尿道狭窄、中枢神经系统损失及药物不良反应等。④功能性尿失禁:功能性尿失禁是由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或活动能力受限,无法独立如厕而导致的尿失禁,常见于老年痴呆症和药物不良反应等。⑤混合性尿失禁:混合性尿失禁是指多种类型尿失禁同时存在的一类尿失禁。

1.4 其他方面的评估 ①老年人的活动能力:主要包括老年人在移动、转移、如厕等方面的独立能力;②老年人的排尿环境:包括厕所是否靠近卧室、照明条件是否良好、卧室至厕所沿途是否有障碍、使用何种接尿器具等。

2 尿失禁的护理对策

2.1 选择合适的排尿方式 护理人员应通过全面的评估,帮助老年人选择合适的排尿方式。对于有尿意且可行走(包括使用助行器、轮椅等)、站立和坐下的老年人,应协助其行走至厕所进行排尿;对于有尿意,可保持坐位,但无法行走的老年人,白天可协助其移动至厕所进行排尿,晚上使用便携式坐便器辅助排尿[6];对于有尿意,但无法保持坐位的老年人,可选择使用尿壶或便盆;对于无法表达尿意的老年人,可选择使用合适的尿垫或尿裤,尽量避免留置导尿。

2.2 合理使用尿垫和尿裤 根据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及排尿方式,慎重使用尿垫和尿裤,如必要使用时可以先从尿垫开始使用。使用过程中,每2小时检查1次老年人的排尿情况,及时更换尿垫或尿裤。更换时注意保护老年人的隐私,并可使用大毛巾覆盖以保暖;保持尿垫和床单位的整洁和平顺,避免皮肤受压引起压力性损伤;每次更换尿垫或尿裤时,须检查老年人皮肤有无破溃、糜烂等[7]。

2.3 做好皮肤护理 保持老年人会阴部皮肤的清洁、干燥,及时更换尿湿的衣裤和被褥;宜用温水清洗、擦拭会阴部,必要时局部涂凡士林或鞣酸软膏,以防局部皮肤因尿液刺激而造成糜烂、破溃等。

2.4 落实排尿相关安全措施 及时应答老年人的排尿需求,提供合适的排尿器具;将坐便器、尿壶、便盆和卫生纸等放在老年人触手可及的地方;帮助老年人排查卧室至厕所沿途有无障碍物,包括沿途地面上是否有液体,如有则应及时清除;卧室至厕所沿途最好安装扶手及照明设备。

2.5 改变生活方式 指导老年人维持合理的膳食结构,多食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控制体重,增加运动量,防止因肥胖、便秘引起的腹腔压力增加;指导老年人合理补充水分,每天至少摄入1500 mL;减少摄入咖啡、碳酸饮料和辛辣刺激的食物;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对有便秘的老年人应采取积极的润肠通便措施,保持大便通畅;鼓励老年人记录排尿日记,以便于医护人员及时获得老年人排尿的相关信息,包括排尿时间、排尿量、伴随症状等。

2.6 实施行为干预疗法 行为干预方法主要有生活方式的干预、膀胱训练和盆底肌训练。①生活方式的干预:主要包括定时排尿、如厕提醒、减轻体重、避免便秘、适当运动等。②膀胱训练:护理人员根据老年人至少3 d的排尿日记确定初始排尿频率,然后指导老年人通过抑制尿急的方法,逐渐延长排尿间隔时间,增加膀胱容量,以减少排尿次数。③盆底肌训练:盆底肌训练是指有意识地反复收缩和舒张盆底肌肉群,增加支持尿道、膀胱、子宫和直肠的盆底肌张力,改善老年人的排尿控制能力。盆底肌训练方法主要包括凯格尔运动、普拉提运动和生物反馈法等,其中凯格尔运动是最常见的一种训练方式。凯格尔运动训练前,老年人首先通过以下2种方式识别参与该运动的肌肉群:指导老年人在排尿过程中试图憋尿,感受憋尿过程中收缩的会阴部和盆底肌肌肉群;指导老年女性佩戴一次性手套,食指涂抹石蜡油后自行轻轻插入阴道,在做憋尿动作时手指感受阴道紧缩,理解参与该运动的肌肉活动。凯格尔运动具体训练方法:指导老年人排空膀胱,取仰卧位、坐位或站立位;在放松腹部、臀部和大腿肌肉的情况下,持续收缩盆底肌肌肉5 s后慢慢放松(此为1次动作),5~10 s后重复上述动作;训练几次后,逐渐延长收缩持续时间至10 s;10次动作为1组,每天重复训练几组,以不疲劳为宜;若老年人耐受力有所改善,可增加锻炼次数[8-9]。

2.7 规范药物治疗 抗胆碱能药物能使膀胱松弛,增加膀胱容量,有效改善尿失禁;雌激素对治疗老年女性尿失禁有较好的效果;若有泌尿系统感染,应给予相应的抗生素;利尿剂、抗精神疾病类药物、镇静剂、麻醉剂、解痉剂、抗组胺类药物和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等会增加尿失禁的发生率,应尽可能减少使用[5]。

2.8 加强心理护理 老年人常因尿失禁症状而感到自卑,对治疗信心不足。护理人员首先要激发患者对康复的信心,尊重老年人,注意保护其隐私,并做好与家属的沟通解释工作,取得家属的支持和帮助,以更好地协助老年人积极应对尿失禁。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应通过改善排尿环境、保护隐私、加强生活护理等解除患者的自卑心理,缓解其焦虑等不良情绪。

2.9 强化健康教育 ①向老年人及其家属介绍尿失禁相关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告知老年人有尿意应及时排尿,避免长时间憋尿;指导家属提醒老年人按时排尿,开始可每隔0.5~1小时排尿1次,以后逐渐延长间隔时间,直到每隔2~3小时排尿1次,促进排尿功能的恢复;在非计划排尿时间内,让老年人尽可能憋住尿液,到预定时刻再排尿;排尿时可用手掌轻柔地自膀胱底部持续向后、向下压迫,使膀胱中的尿液尽可能排尽。②教会家属识别老年人有尿意的信号,如坐立不安、卧床者改变身体朝向、手伸进裤子里、手抚摸下腹部、试图掀开被子等。③告知家属及老年人应穿着方便穿脱的裤子,老年人从有尿意到尿液排出时间很短,常来不及脱裤子就已经排尿,家属应帮助老年人选择方便穿脱的裤子,减少使用有纽扣的裤子,选择腰部有松紧带或使用魔术贴的裤子。④创造良好的老年人居家如厕环境,缩短卧室至厕所的距离,沿途地面应平整,厕所门应方便开关或使用门帘,使老年人在出现尿意时,可立即到达厕所排尿;便携式坐便器应有靠背和扶手,卫生纸等应放在老年人随手可拿到的地方。⑤保持居家环境舒适,出现尿失禁时,应帮助老年人及时处理排泄出的尿液,保持会阴部皮肤清洁、干燥;经常开窗通风,必要时使用除臭剂以去除室内的异味。

3 小结

尿失禁相关专业学术团体发布了较多尿失禁相关临床实践指南[1,3,10-11],为老年人尿失禁的护理提供了参考依据。临床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全面的评估,针对不同性别、尿失禁类型和严重程度的老年人提供精准的护理措施,以改善老年人的尿失禁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尿垫尿意盆底
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护理评估的研究进展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尿垫、湿巾、生理裤……谁在挖掘萌宠精致生活这座富矿?
关于“嘘嘘”
无敌上上签
盆底三维超声在盆底器官脱垂女性中的应用效果
老年男性晨起走走再排尿
一份报告带来的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