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诊全程优化绿色通道在急诊脑梗死临床抢救中的价值

2019-02-12河南省周口市中心医院466000李随华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9年20期
关键词:绿色通道挂号全程

河南省周口市中心医院(466000)李随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100例急诊脑梗死患者分成两组,均50例。对照组男23例,女27例;年龄42~78岁,平均(63.94±9.64)岁;研究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为43~78岁,平均年龄为(63.99±9.12)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分布等病历资料均有同质性(P>0.05),可对比。纳入标准:经颅脑CT和病史询问、临床症状分析等综合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病历资料、临床数据均完整。排除标准:近期存在其他系统出血或者大手术者;合并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者;有雌激素使用史的女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应用传统急诊护理方案,即在患者送入抢救室内开始抢救时,连接心电图和呼吸机等急救设备,监测其生命体征以及病情变化,遵医嘱进行被动辅助治疗、护理等。研究组采取急诊全程优化绿色通道,项目如下:①成立院前救治小组:选取急诊科高年资医师与护理人员组建救治小组,专门负责急诊脑梗死的临床抢救工作,定期培训。②优化院前抢救流程:接到120电话后保证在5min出诊,并在15min赶到现场,在车上询问病人情况,到达现场后进行吸氧、建立静脉通道、心电监护、采集血标本等基础操作,并遵医嘱用药。搬动时保证动作轻柔,车上严密关注患者病情变化,经电话安排急救室做好相关准备以及溶栓前准备工作;③开放急诊绿色通道:开放绿色通道,按“先抢救、后挂号”原则保证抢救及时性,即提前在门口接诊,陪同患者进行相关检查,完成转运交接单、护理记录单等填写工作。同时,为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溶栓、手术治疗重要性以及伴发风险,签署知情同意书。④加强细节护理:为患者解释治疗的目的、流程等,并提供人文关怀、言语安慰,及时疏导患者负性情绪,保持良好心态。同时,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等变化,若有异常立即通知医师并辅助治疗;此外,根据患者病情制定饮食方案,指导高维生素、低盐饮食,保持健康作息习惯,保证其睡眠充足。

1.3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从急诊挂号到静脉溶栓药物治疗时间,并统计各组的平均值;统计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其中痊愈出院者为抢救成功,植物生存、死亡者为抢救失败。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行X2检验,当P<0.05时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从急诊挂号到静脉溶栓药物治疗时间研究组患者从急诊挂号到静脉溶栓药物治疗时间是(51.38±6.34)min,短于对照组的(65.96±7.15)min,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789,P=0.000)。

2.2 抢救成功率 研究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84.0%高于对照组的62.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因脑组织局部缺血所致,是因血液、血管异常导致大脑动脉受阻,发病原因比较复杂,肥胖、高血压、冠心病均为本病发作的高危因素,尤其好发于中老年人群[1]。急性脑梗死患者若长时间保持脑组织血供不足,可引起机体神经功能障碍,损伤脑细胞,危及生命安全,应抓紧时间抢救,改善病人预后[2]。

然而,患者从接诊至溶栓治疗期间,往往因院前延误而错失最佳抢救时机,导致神经元出现不可逆性损伤,影响往后生存质量,有必要采取急诊全程优化绿色通道,以克服传统急诊护理模式中的弊端。急诊全程优化绿色通道作为一项新兴的急诊护理方式,目的性、计划性较强,在院前出诊、急诊分诊、溶栓治疗等护理全程贯穿时间观念,为早期进行溶栓治疗赢得更多时间,并确保抢救工作能有条不紊的展开,避免护理工作盲目性。

笔者为验证急诊全程优化绿色通道的应用效果,在本次课题研究中引入该急诊护理模式,取得满意效果:研究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且从急诊挂号到静脉溶栓药物治疗时间较短,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直观证明了急诊全程优化绿色通道在急诊脑梗死临床抢救中的显著价值,推荐应用。

猜你喜欢

绿色通道挂号全程
全程“录像”,写观察日记
全程管控在机电工程设备安装的实施
青海:建立“绿色通道”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移动“黄牛”
高速公路绿色通道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与实践
TC-SCAN绿色通道系统日常维护浅析
请为医疗创新开通绿色通道
手工制鞋全程LOOK
挂号中介服务“赔本赚吆喝”
全程监控的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