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官瘾影响今人官迷
2019-02-11王立群
王立群
权力本身是没有价值的,但是一旦把权力激活,它便如魔法盒一般,自动生发出无穷无尽的财富,于是,中国成语中便出现了“官久必富”一词。“官久必富”,意思很容易理解,就是当官久了,财富势必会多起来。因此,进入官员的圈子,想不富都是很难的。中国还有个比较吸引人的詞———“当官发财”,多少人为此挖空心思、费尽心机。“当官发财”在好多人眼中是个有着因果关系的词语,做官就能发财。福建政和县原县委书记丁仰宁明确说过自己当官的目的就是要发财:“当官不发财,请我也不来。”
当官是有俸禄的,而且有的王朝官员的俸禄还不低,但是,对于想当官发财的人来说,正常的俸禄根本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他们在意的是更多的隐性收入。这便是“招权纳贿”。
“招权纳贿”,从字面意思也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接受贿赂的成语,意思是抓权力、受贿赂,招权即弄权、揽权。曹丘是成语“一诺千金”的关联人物,多次借重权势获得钱财,季布据此认为此人品行不佳,不让朋友与他交往,自己也不愿意见他。
中国成语中有“九儒十丐”的说法,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这一成语源自古代的等级制度,将人按其职业和身份划分为三六九等,其中,读书人排在第九,乞丐排在末尾第十,指的是对讀书人的歧视,知识分子“臭老九”的名头就源自于此。与“九儒十丐”相对的,排在前两位的是什么呢?那便是“一官二吏”。这虽然是元代的座次,但官员在社会生活中的优越地位一直以来并没有多少改变。
坐上官位之后,便开始“颐指气使”,不用顾忌。“颐指气使”是指不说话而用下巴指使人、用面部表情指挥人,形容有权势的人指挥别人的傲慢态度。这种态度似乎是许多官员共有的特征,官架十足,官威十足。
宋代陈新曾经对古代的官场情形做过比较贴切的说明———“十官九贪”,也就是说古代贪官与清官的比例是九比一,贪官占九成,清官占一成。在“明镜高悬”的牌匾背后隐藏着诸位道貌岸然的“官大人”的种种贪赃枉法之举。
“卖官鬻爵”一词虽出自《宋书》,但是卖官的历史早在战国时期即已开始,指当权者出卖官职、爵位以聚敛财富。南朝时的邓琬是这方面的高手。邓琬是刘宋时期的人,他辅佐刘子婴登基称帝,被封为左将军、尚书右仆射,邓琬的大儿子邓粹也封了高官。虽然是动乱时代的小朝廷,但就在这一亩三分地上,邓琬与他儿子开始卖官鬻爵的生意,将朝中官职、爵位一一标价,让家中奴仆沿街叫卖。自此家中酣歌博弈,日夜不休,惹得百姓离心,怨声载道。
按照商品经济的供求规律,供求双方需要达成共识,有供有求交易才能完成,这条原则在古代社会没有任何障碍,想当官的人多了去,想卖官的人也不少。另外,古代官职的交易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不存在“供过于求”的局面,只要有卖的,立马哄抢一空,因此,卖官的人便会将手中的“商品”抬高价格,有时甚至会狮子大开口,成语“饥鹰饿虎”便是对此类人的讽刺。
“结党营私”,指的是结成党羽,谋求私利。官场是有圈子的,不同圈子里的人抱成一团,方能获得利益的最大化。成语对这些依附权贵的现象也有所反映,比如“如蚁附膻”,比如“如蝇逐臭”。这两个词都是比喻依附有钱有势的人,追慕权力。官员结党营私,可以依靠诸多人的力量徇私舞弊、以权谋私,有的时候甚至还会通过“上下其手”的方式颠倒黑白,篡改历史的本相。
“骄奢淫逸”似乎是对贪官生活状态的集中反映,此成语源自《左传·隐公三年》:“骄、奢、淫、佚,所自邪也。”这是石碏劝谏卫庄公要严加管教州吁的话,指的是骄纵、奢侈、荒淫、放荡。后形容生活放纵奢侈,荒淫无度。
抚古追今,我们不禁感叹,历史是何其相似啊。古人的“官瘾”影响着多少今天的“官迷”,古代贪官的腐败之举在今天并没有绝迹,有的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多少人走在历史的老路上迷失了双眼。所以,“老虎”“苍蝇”不仅要打,而且要狠狠地打,长期地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