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艺术点亮城市公共空间

2019-02-11马苏薇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落叶景观道路

马苏薇

秋冬之时,为方便公众观赏落叶美景,不少城市推出了定时的“落叶不扫”政策,并规划出落叶景观道路来留住自然之美,赢得不少掌声。然而,近日某城市的落叶景观道路,却因其特意布置的艺术品“辣眼睛”激起嘘声一片。

在这条梧桐成荫、西式建筑林立的街道旁,不仅有金黄落叶,还有十余组引发争议的装置艺术作品。挺拔的梧桐树干上缠绕着巨大的假花,柔弱的树枝上装饰着扎眼的红色塑料枫叶,以落叶为裳却面孔僵硬的“敦煌飞天”被置于墙上,还有腰间装饰有落叶的蒙面女郎伫立街头……若不是有指示牌,恐怕很多人都不敢相信这是“落叶景观道路”,更不敢相信这是大城市的公共艺术水准。这些由主办方费尽心思,利用落葉、枯枝、泥土等元素创作出的艺术景观,虽有创意,却为何以艺术之名破坏了自然之美又遭网友吐槽?深层原因值得思考。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风格,每条道路都有自己的气质。若欲将公共艺术与城市完美融合以凸显城市特色,就必须对城市历史文脉、公共空间有深入研究,对城市建设有长远规划,进而体现公共艺术独特的在地性。这条被网友吐槽的落叶景观道路,本属当地的历史文化风貌区,这里积淀了百年历史沧桑,弥漫着浓郁人文风情,在梧桐落叶的点缀下,无需矫饰,整条街道便别有一番韵致。当主办方试图为优雅静谧的街道增添一抹五彩斑斓的异域色彩时,反将“原汁原味”变成了“不伦不类”。诸如此类的案例还有,一些地方将独具历史内涵的古建筑街区开发成小吃一条街,将千篇一律的喷泉广场作为城市景观艺术“标配”,将“大型”公共雕塑视为“标志性”雕塑而全然不顾其艺术水准等等。这样的城市公共艺术实践抛弃了本土文化根基,一味求新求异,又失水准,不顾里子也丢了面子,最终必然难成美谈。

随着艺术审美素养逐步提升,大众开始偏向于更有品位、更具精神内涵的城市景观。因此,构建新时代的城市之美不仅要求城市管理者注重城市文化建设,还需其具备较高城市公共艺术专业认知水平和艺术审美能力。优秀的城市管理者往往懂得选择最适合的艺术家和表现形式来诠释契合城市调性的艺术,而不是将“主题”硬生生植入生活空间。成功的案例也有不少。例如,在四川成都的宽窄巷子里,《砖》文化景观墙以砖为载体,通过艺术创作,展现不同时期的成都历史文化片段,其中一段呈现老成都生活场景的雕塑墙更是令人倍感亲切。城市管理者通过这种方式,将艺术融入街头,灰砖虽不醒目,却与周围市井环境和谐相洽。这样符合中国传统审美哲学的城市公共艺术,不仅拉近了与大众之间的距离,凸显了城市历史文化特色,深化了城市精神内涵,更给人以美的享受。

公共艺术鲜明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其必然要服务于大众生活,才能激发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若想在城市公共艺术领域实现精细化管理,离不开对社区群众需求、意见的深入调研。这条落叶景观道路遭到公众批评后,当地有关部门迅速调整方案,将有争议的作品撤除,这种及时回应的态度值得赞赏,但对城市文化建设来说,这并不足够。试错成本已经酿成,需要反思的是,在以后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如何少一些“拍脑袋”决策,做好前期调研和品质把关?如何精准把握公众需求,形成合理完整的公共艺术运作流程?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对城市建设的促进作用?

城市公共艺术景观虽常被视作城市环境营造的配角,但其重要性不容忽视。优秀的城市公共艺术展现着城市形象,承载着历史记忆,塑造着城市精神,为人们点亮城市公共空间,提供文化指引。因此,若能充分合理地发挥公共艺术功能,未来城市公共艺术景观必将开拓出更为广阔的意义空间。

猜你喜欢

落叶景观道路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道听途说
《景观平面图》
创意涂鸦
最后一片落叶
城市的道路为什么叫马路
落叶知多少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中东政治景观——阿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