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知识”付费,还是为焦虑付费?

2019-02-11吴志远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老罗王思聪药丸

吴志远

罗振宇的跨年演讲又一次成为新年第一波热点。这一次,老罗因为歪曲引用了巴菲特的名言,遭到网友们的“起底”,甚至被比作知识经济圈里的“权健”。连带着,“知识付费”这个东西,也再次被质疑起来。

在互联网营造的这样一个碎片化阅读、非线性学习的时代,普罗大众面对汹涌如潮的海量信息,内在的“知识焦虑”却愈发严重。有人说,罗振宇们贩卖的不是知识,恰恰是焦虑,只有不断降低大众的焦虑阈值,才会有更多的人埋单。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其实适当有点焦虑感是件好事。而在你的焦虑感充分被调动的前提下,一款款“包治”各行各业的超级学习课程诞生了。你不用看书,我帮你看书,你每天只用听我一分钟的语音,就可以掌握这些复杂的知识。然而,到此还不够。优秀的人已经加入“粉丝团”,零距离向人生导师提问,让大师亲自点拨你开窍,让你在灵魂深处得到升华。

“分答”这款软件刚上线时,几个重要的头部账号里,令人意想不到的一位“老师”是王思聪。据说有人向思聪哥提问:“作为亚洲首富之子,你人生目前遇到最大的挑战是什么?”仅仅靠分红别人偷听这条答案的收益,提问者就狠赚了一笔。然而,这能叫知识吗?连常识都谈不上吧,不过是粉丝们的好奇心、窥私欲。我不相信有哪位偷听这个答案的网友,会成为下一个王思聪,毕竟你恐怕连先赚他一个亿的“小目标”都没有制订过。

当然,大多数时候,你的确能收获一些碎片化的“知识”甚或“常识”。但从严格意义上看,这种碎片化的、走“捷径”的学习,除了带来“心理按摩”,并不能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何况,今天的知识经济商场,更多商家故意混淆知识与常识的区别,在常识中勾兑“情怀”和“情感”,变成各种速效的超级知识“药丸”。偶尔吃一片这样的“药丸”,可以镇定安慰。久服?恐怕“要完”。

纷繁复杂的信息浪潮可以把前浪拍在沙滩上,也可以把那些不熟悉水性的普通人拍进深海里。在这样的时代,学习更没有“捷径”可言,因为你不但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习甄别“知识”。而真正的知识一定是小众的。我们不可能指望每一个人都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毕竟还有那么多的人连牛顿三大定律都不清楚。同样,我们也不能指望人文学科的知识在互联网上病毒式营销,孔子三千门徒,贤人也不过七十二人。

我们最该弄清楚的是,今天社會,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我们是否学会了尊重知识和知识分子?当演艺圈的明星们一个个都成为了“老师”,真正的教师却在互联网上遭遇“污名化”。我们一方面轻视学校教育,尤其是大学通识教育,一方面又鼓吹各种速成技艺和成功学。在这样的环境中,知识似乎一定要有功利,要“有用”,决不能“自由而无用”。

当社会上的某些人都向钱看的时候,尊师重教的传统就可能被金钱裹挟,有几个浑水摸鱼,发“知识经济”财的“知识贩子”也就无足为奇了。没有买卖就没有欺骗,与其“拷问”贩卖情怀、贩卖焦虑的“老罗”们,不如多扪心自问一下,是不是热衷于“知识经济”消费过程中的虚假满足?是不是习惯了“百度知道”?是不是遇到问题,放着老师不问,问“知乎”?问过之后,你的知识焦虑,减轻一点了么?

老罗不是不能听。不过,真想缓解知识焦虑的话,听多了也没什么用。你会发现,更管用的办法,是从古到今千千万万读书人试验过的笨办法:好学,勤思,多读书———并且是好书。

猜你喜欢

老罗王思聪药丸
药丸病毒大作战
王思聪霸气宣称所有投资损失自己担
王思聪IP成长史:富二代、网红与商人加冕礼
哪个罐子里的药被污染了
只卖三口锅
老罗只卖三口锅
老罗只卖三口锅
老罗只卖三口锅
国民老公“王思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