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高校科研的现状与问题
2019-02-11吴欣宜
吴欣宜
摘 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经济发展水平深刻地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大学教育的科研水平。在“双一流”大学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与世界一流名校还有着一定的差距。文章探讨了高校科研的现状与问题,期待得到一些启发与思考。
关键词:大学建设;高校科研;“双一流”
诚然,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过分注重片面的经济增速,给如今的社会遗留了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而教育便是其中的一环。在建设“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我们确实还存在着投入经费力度不够、研发能力较弱等问题。但让人欣慰的是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们对教育的重视也在逐渐加大。正如开篇所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个国家的教育极大地影响着其国民整体知识素养水平,而国民素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每一次改革的步伐。
从1978年以来的四十年,我国的GDP总量不断增加,由1 495.41亿美元已增至126 401.68亿美元,已经于2015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尽管在经济总量上我们不断地缩小着与发达国家的距离,但与其相比,我们的人均GDP依然还有一定差距,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可知,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8 826美元,同时期美国人均GDP则为59 531美元。人均GDP这一指标,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人均教育资源拥有量。以发达国家的代表美国为例,在美国,高度发达的经济为高校的全面发展創造了良好条件,因此人均教育资源占有也更多,付出同等努力的学生可以更容易地申请到更高水平的大学,同时与中国相比,教育上也会更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然而在中国,大多数平民百姓家庭的孩子却只能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俗话说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单一化成绩作为评判标准带来的是繁重的课业,激烈的教育竞争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层出不穷,不能不说是在当今经济状况制约下的遗憾。
教育资源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目前经济尚不发达,处于发展中阶段;但不能否认的是,我们不能将教育资源的稀缺完全归咎于经济。这是由于我国政府对于教育的投入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相比,也有一定差距。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年鉴1993》观察教育在我国GDP中的比重,可知我国近年来在教育上的投入占比基本呈上升趋势,已达到4%,但与世界平均水平仍有接近1%的差距。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总体偏低,未能与经济增长同步。这是目前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抛开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美国、日本和法国不提,印度和巴西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为相近,教育投入占GDP比重却仍然高于我国。由此可见,我国在教育方面投入不足的问题亟需解决,片面注重经济发展速度,从而忽略科技与教育的发展的做法最后只能是舍本逐末,无法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的问题。现如今的二十一世纪是科技发展的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盲目通过低端工业生产来增长经济早已不符合时代的潮流,唯有科教兴国、人才强国,重视科研教育的发展,才能继续实现经济的腾飞。
应该引起重视的是,科研教育的发展也并不片面地等于政府的经费投入,除去经济基础这一因素,我们在上层建筑——科研管理体制方面也存在问题,导致我国的科研产出率较低,科研成果难以应用到实际生活。根据数据可知,我国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从2007年开始有明显提升,与美国的差距也不断缩小。通过均值,可知美国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是中国高校的2倍。
具体来说,以科研教育支出为例,政府拨款不仅仅是资金多少的问题,更是拨款方向的问题,现阶段政府支出主要集中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对于科研的投入难以适应实际情况的发展,制约了高校科技产业成果化。换言之,我国高校的一些成果尽管花费了大量的人力、 物力和财力,但由于缺乏实验环节,或没有认真地进行市场调研,最终走不出实验室,导致研究开发的科技成果超前或落后,有的甚至没有任何应用价值,国家和社会的投入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在微观上,我选取了中美两国内顶尖的理工类大学——清华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作对比,从而反映科研能力的差异。对比两校学术成果,不难发现清华大学的PUB(代表论文发表能力)已经超过了麻省理工学院,充分说明我国学者具备学术方面相应的研究能力,但除了此项,其他方面的指标均不及麻省理工学院,尤其是学校教师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数量历年为零,由此可见,我国缺乏对前沿科技、尖端科技的创新能力,反映到实际应用中,我国的产业链也尚停留在以生产加工为主的阶段,创新研发能力较弱,难以与国际上的其他国家竞争。
科技发展与产业回报相辅相成。产业回报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发展,为我国的科研教育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条件;另一方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极大地促进着经济的发展,毕竟惟有加大对创新的投入力度,更多的实现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相对接,从国家政策层面鼓励创新,才能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研发能力,实现经济的新一轮快速发展。
国际化水平是知识创新的重要推动力,现阶段我国国际化水平仍有待提升,这也是我们加强科研能力、突破瓶颈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国经济尚未实现充分发展,且受意识形态对立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实践的条件还未成熟, 跟国外大学的交流受到各种阻碍和制约,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使我国高校的国际化水平难以提升。同时,对国际化的理解更多的停留在 “引进来”而非“走出去”,高等教育在教育输出上表现欠佳。建议在在北美和欧洲等发达地区多做建设国内高校良好形象工作,扩大理工科学生的招生,提高学生背景多样性,增强科研水平,促进文化交融,进而不断扩大我国高校在世界上的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在我国日益普及,单纯从数量和规模来评判高等教育水平早已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现如今,时代的火炬已传递到我们青年人一代的手中,加快高等教育质量的推进,努力建设世界双一流大学,我们仍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郭丛斌.中国内地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比较分析——从大学排名的视角[J].教育研究,2015.
[2] 陆小兵,王文军,钱小龙.“双一流”战略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反思[J].高校教育管理,2018.
[3] 程莹,俎嫒嫒,张美云.中国重点高校国际化发展状况的数据调查与统计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