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穿刺与单侧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效果比较
2019-02-11王争荣魏翀
王争荣 魏翀
(商洛市中医医院骨科,陕西 商洛726000)
前言:骨质疏松症是临床常见的一种骨骼疾病,多以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骨密度减低为主要特点的代谢性的骨病变,多发于老年人群[1]。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骨折类型较多,其中尤以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最为常见,患者往往存在明显的腰背疼痛、后凸畸形、背部肌肉痉挛、呼吸、运动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失能,对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影响很大[2]。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是当前治疗OVCF的常用术式,主要通过椎弓根或椎弓根外向椎体内注入骨水泥来起到稳定椎体、部分恢复椎体高度、缓解疼痛的效果,但临床对于选择何种方式入路尚未有明确定义[3]。为更好探讨何种手术入路方式更利于提高OVCF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及安全性,本文对单双侧入路PVP术进行对比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所选患者均为我院于2017 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实施PVP 术的OVCF 患者,共选取了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他们按照不同手术入路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个对比组别,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25 例,女性15 例;年龄52~88(73.14±5.86)岁;病程1~14d(4.82±1.43)d;椎体压缩程度(41.55±6.78)%。观察组男性23 例,女性17 例;年龄55~89 岁(73.23±5.91)岁;病程1~15d(4.85±1.48)d;椎体压缩程度(41.58±6.79)%。两组患者临床研究资料对比,P>0.05。准入条件:(1)所选患者均经临床骨密度、脊柱X 线检查、脊柱MRI检查等方式确诊为OVCF 患者;(2)所选患者均为单个椎体骨折,且均为新鲜骨折;(3)所选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剔除条件:(1)合并患有肝肾等功能障碍或衰竭、凝血功能障碍、免疫系统疾病、精神疾病等疾病的患者;(2)临床资料不完整的患者;(3)创伤性骨折、陈旧性脊柱压缩性骨折或非骨质疏松症引发的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
1.2 方法 (1)对照组行双侧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取患者俯卧位并使其腹部保持悬空状态,通过C型臂X 线机确定病变椎体后对其软组织全层进行1%利多卡因(国药准字:H20065388,生产企业: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局部浸润麻醉,于C型臂X 线机透视下分别对两侧椎弓根实施先后穿刺及球囊扩张直至两侧穿刺针尖均位于椎弓根中点位置,通过加压注射器将调制好的骨水泥缓慢注入椎体内,注射过程中如发现注射困难或骨水泥外渗,则应调节针头方向及位置;如果椎管内出现渗漏,则应立即停止推注。通过C型臂X 线机透视确认骨水泥填充完毕后拔出穿刺针,并缝合切口。(2)观察组行单侧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手术卧位及麻醉方式如同对照组,于C 型臂X 线机透视下于伤椎横突根部上缘、棘突旁5~7cm 除进行穿刺,待穿刺针尖到达棘突中线时拔出针芯,注入骨水泥,其余操作如同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抗生素以预防感染,并嘱咐其卧床休息12h,随后于床上进行适当的腰背肌功能锻炼,术后1d即可佩戴腰围下床活动。(3)观察指标为: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X线曝光次数、骨水泥填充量四项指标。(4)手术前后的伤椎Cobb角、疼痛及脊椎功能障碍评分对比:疼痛通过VAS(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定,满分1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疼痛程度越高;脊椎功能障碍通过ODI(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评定,包括疼痛程度、生活自理、社会生活等10个问题,每个问题分值为0~5分,分数越高表示脊柱功能障碍越严重[4-5]。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通过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s)作为代表,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观察指标对比 如表1,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X 线曝光次数及骨水泥填充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观察指标(±s,n=40)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观察指标(±s,n=40)
组名 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 X 线曝光次数/次骨水泥填充量/mL对照组50.69±1.14 3.38±0.48 19.61±0.73 4.22±0.26观察组28.87±2.71 1.52±0.28 9.48±0.68 3.05±0.12
2.2 手术前后的伤椎Cobb角、疼痛及脊椎功能障碍评分对比 如表2,术前两组患者的伤椎Cobb角、VAS及ODI评分分值相差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伤椎Cobb角、VAS及ODI评分分值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伤椎Cobb角、疼痛及脊椎功能障碍评分(±s)
表2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伤椎Cobb角、疼痛及脊椎功能障碍评分(±s)
组名 时间 伤椎Cobb角/(°) VAS/分 ODI/分对照组 手术前23.34±2.33 8.06±0.84 44.65±3.52 n=40 手术后 20.09±2.15 5.62±0.58 32.62±2.32观察组 手术前 23.32±2.35 8.01±0.34 44.16±3.82 n=40 手术后15.46±1.42 3.14±0.33 23.52±2.04
3 讨 论
随着中国老龄化的不断加剧,OVCF的发病率也随着明显升高。以往临床多采用保守疗法进行治疗,虽可获得一定的临床疗效,但患者往往需要长期卧床休息和服用镇痛类药物,出现压疮、坠积性肺炎的概率会明显增加,加上治疗周期过长,大多数患者又年龄偏大,容易给其造成较高的经济及精神上的压力[6]。
随着微创手术在临床应用的不断推广,PVP 以其微创、安全、高效、易于恢复等优点获得了广大患者的青睐[7]。以往临床多采用双侧穿刺注入骨水泥的方式实施PVP,但由于该入路方式需要进行两次穿刺操作,无形中会延长手术的时间,增加了患者的手术风险,尤其对患有多种基础疾病、手术耐受性较差的老年患者更为不利,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该入路方式可保证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对称性分布,有助于提高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8]。单侧穿刺椎体成形术是现今较为推荐的一种手术入路方式,临床认为该入路方式对伤椎的高度恢复效果更佳,且术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较低,更利于患者恢复,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单侧注入骨水泥有可能影响脊柱的稳定性,使其在轴向压缩应力的影响下朝未灌注骨水泥的另一侧倾斜,但当前尚未有实际案例证实这个说法[9]。由文中数据对比可知,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临床观察指标及伤椎Cobb角改善程度更高,术后疼痛及脊柱功能障碍评分更低,说明单侧入路比双侧入路更有利于缩减手术时间,改善患者预后。虽然有部分学者对于单侧入路对保持脊柱稳定性持怀疑态度,但经研究可知,只要保证穿刺位置准确、穿刺深度适宜、骨水泥注入充足,便可达到良好的手术效果。
总而言之,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应用单侧穿刺椎体成形术更利于缓解患者疼痛,改善其脊柱功能,更值得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