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后苏醒延迟的护理
2019-02-11徐晓燕
徐晓燕
(南通市中医院麻醉恢复室,江苏 南通 226001)
现在对麻醉苏醒延迟的时间概念还没有明确的规定,一般认为全身麻醉后超过2小时对指令动作、定向能力和术前记忆仍不十分清晰,可认为全麻后苏醒延迟。全麻患者的苏醒质量对患者顺利康复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评价麻醉和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我对15例麻醉苏醒延迟的患者进行分析和护理,结果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6 年 4 月 ~ 2018 年 4 月,发生全麻苏醒延迟 15 例,其中男 5 例,女 10 例,年龄 5-90 岁。ASAⅡ级者 10例,Ⅲ级者 5例。均为术前清醒的患者。其中妇科手术后苏醒延迟占70%,10岁以下的小儿占5%,60岁以上老人占25%,全都采用气管插管加静吸复合麻醉或者静脉全麻,药物用量均在常规安全治疗范围内。
2 原因分析
2.1 麻醉药物使用时间延长,使用单纯
妇科患者均为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大,术前有慢性失血,或者慢性失血未纠正者,吸入麻醉超过3小时,使用其他的辅助药物可以使苏醒延迟;老年患者均有基础疾病,高血压未控制,有冠心病,肾功能障碍者,或者长期服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小儿患者年龄偏小,使用麻醉药物过长不能很快代谢,造成苏醒延迟。
2.2 呼吸功能不全导致的低氧血症及( 或) CO2 蓄积
术前患者有吸烟史,感染控制不佳,呼吸系统有原发疾病,在术中吸入氧浓度太低,导致术中低氧血症,呼吸道梗阻 ,呼吸抑制,贫血以及术中发生气胸等并发症。 术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过多,不能及时处理。药物残留或蓄积,过度通气,补液速度过快等使原来有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疾病患者功能衰竭,导致低氧血症或 CO2 蓄积 。
2.3 体温过低
手术室环境温度低,输入大量的冲洗液,输入血液温度过低,手术时间长,全身麻醉时间长,术中没有保暖,没有及时测量患者体温导致体温过低,都会影响患者术后苏醒。
2.4 代谢紊乱和电解质紊乱
在10例妇科患者苏醒延迟中无一例外出现代谢紊乱的现象,患者术前都有禁食禁饮时间长,清洁灌肠,导致患者术前就已经脱水,术中麻醉时间较长,腔镜患者使用人工气腹时间长,压力高,术中大量使用乳酸林格氏液, 患者出现电解质紊乱,及血液中乳酸增高,当血乳酸>5mmol /l时就可能出现苏醒延迟。
2.5 其它
患者有心血管功能障碍,低血压,心律失常,呼吸道感染,原来有精神和认知障碍等都可引起苏醒延迟。
3 护 理
3.1 生命体征的监测
患者术后进入 PACU,专人护理 ,立即予以氧气吸入,心率、血压、氧饱和度、体温的监测,随时监测动脉血气,血糖,电解质的数值。环境温度和输液,冲洗液的温度对小儿和老人影响更大,造成体温偏低,应给患者盖加温被,冲洗液加温,37℃。妇科苏醒延迟患者会出现pH和乳酸的改变,应密切监测血气分析,随时根据医嘱调整用药。
3.2 呼吸系统监测
观察患者的呼吸次数,频率,肺部听诊有无痰鸣音,气管导管有无移位,如果痰液多,及时予以吸出,如果患者血氧饱和度低于95%给予面罩吸氧,如果带气管插管进入,监测潮气量,呼气末二氧化碳。一些患者肥胖,颈短会出现舌后坠,鼾声,应托起下颌,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放置口咽通气道。如果患者出现呕吐,应使患者头偏向一侧,防止防止出现误吸而导致窒息。大量输液时监测中心静脉压,以免引起急性肺水肿。
3.3 循环系统的监测
常规心电监护,观察有无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的表现,监测血压和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的变化,观察末梢循环情况,观察尿量的变化,有无少尿无尿,保持引流的通畅,防止发生折叠和阻塞。观察出血情况,手术切口有无渗血,及时汇报和做好护理记录。
3.4 中枢神经系统
密切观察患者的瞳孔大小,对光反射以及对疼痛的感觉。必要时脑电图的监测。防止意外损伤,在麻醉恢复中,可出现明显的兴奋期,出现躁动、幻觉等。遵医嘱给与适当的镇静治疗,应有专人看护,妥善固定四肢,做好防护,防止拔出各种导管,防止发生坠床。
3.5 用药护理
遵医嘱正确用药,给予病因治疗和合理使用拮抗剂,观察用药后反应,做好护理记录。
4 结 论
全麻后有苏醒延迟现在并不少见,这对麻醉护理提出更高要求,而在苏醒延迟患者护理中呼吸道的护理尤为重要,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护理措施。带有口插管和口咽通气道,有机械通气患者要注意观察潮气量,分钟通气量,呼气末二氧化碳的数值,已经拔除者,要使患者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观察氧饱和度和血气分析的变化。其次,观察患者的神智有无改善,观察瞳孔的变化,对患者进行Glasgow评分。苏醒延迟患者要及时找出原因,对症处理,正确的护理,使患者尽快苏醒,保证术后医疗和护理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