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开始“臭美”
2019-02-11
不少爸爸妈妈发现,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对成人的服饰、装扮、化妆品表现出好奇,连男孩也会对妈妈的口红、裙子感兴趣,于是家长会担心孩子的审美是不是“长歪了”。
我家有两个男孩,有段时间我因为商务活动需要,天天都穿高跟鞋(以前我都是穿小白鞋)。平时放在鞋架上的高跟鞋,对他们来说可能就是一个摆设,但那段时间,两个孩子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天天晚上回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穿上高跟鞋走两圈。元旦,幼儿园搞联欢,我给两个孩子准备了汉服。汉服男款也是裙褂状的,孩子们特别开心,穿上后兴奋地说:“终于穿裙子了!”
审美敏感期是孩子成长中的必经过程
蒙特梭利的理论里便有关于审美敏感期的观察。审美敏感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螺旋式发展的。最初,孩子对吃的东西要求完美、完整:橙子必须切片,薯条不能折,饼干不能碎;接着,孩子对所用东西要求完美、完整:本子不能褶皱,水杯不能有破损的地方,少了名字贴就不是自己的东西;然后便是对自我形象的要求完美:冬天也要穿上美美的白纱裙,总有一个发箍别在头上,对妈妈的口红和高跟鞋好奇;最后便是对环境、内在气质、艺术品质等状态的完美要求:对儿童房的设计有要求,对自己的性格特征有鲜明的描述,对自己的穿衣风格有明确的标准……
审美敏感期是孩子成长中必须要经历的过程。孩子正是通过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和调整,才最终形成自己的审美标准。
让孩子从“臭美”转为“观察美”
意识到我家两个孩子开始有这些审美好奇心的时候,我开始有意无意地给孩子渗透更多关于“美”的主题。
在和“臭美”的孩子讨论“美”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两个大原则:
1.不要排斥孩子的“臭美”行为
孩子对美的萌发和好奇,一定是受到环境的影响:妈妈的装扮、隔壁邻居的小姐姐、动画片里的某个形象、某部电视剧里的造型等。不管这个标准在成人看来,和自己所坚持的价值观有多么不一致,我们仍然要尊重孩子的喜好,允许孩子“臭美”,理解孩子“臭美”的原因,用平常心去看待这个过程。
2.多和孩子谈谈“如何理解美”
对低幼孩子来说,对美的理解不需要上升到人文艺术专业。让低幼的孩子感受到,美是开放性、多元性的接纳和包容更为关键。我经常和孩子讨论关于美的主题,不外乎三个层面:自我、他人和世界。
针对自我:“我是特别的,我是我自己”。孩子很多时候穿上了一件心仪的服装,就会幻想自己是对方。比如我家弟弟有段时间很喜欢罗纳尔多,天天穿着罗纳尔多的球服,把自己当成是罗纳尔多,模仿他的行为。这个时候,我会告诉他:“你在模仿罗纳尔多哦。”让孩子明白自己并不是罗纳尔多,自己的举动是一种“模仿”。
针对他人:“每个人都是特别的,我们都是我们自己”。等孩子开始建立自己的审美标准的时候,他会出现喜好区别,比如看见黑皮肤的孩子感到害怕,发现老爷爷的皱纹直接说丑死了。这个时候比起直接跟孩子说“这样不礼貌、没教养”,其实帮助孩子理解“每个人都是特别的”,才是至关重要的引导点。记得和孩子沟通:“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肤色、五官、外形、性格特征,每个人都是特别的、独一无二的存在。”
针对世界:“世间的美好,绝不仅仅只是外表”。电影《奇迹男孩》上映的时候,我和孩子们讨论过男主人公奥吉。这个小男孩先天脸部畸形,所以从小受到歧视。
正如奥吉的妈妈所说的,无论是脸上的疤痕、还是皱纹,甚至眉毛的形状、眼睛的大小、是否有痣和酒窝,都是我们每个人的特色。我们每个人都有两张地图,一张在脸上,一张在心里。心里的地图,可以帮助我们指引方向,知道我们要做什么,要去往什么地方。而脸上的地图,记录着我们所走过的每一段路,它们永远都不会丑陋。
成人引导并和孩子一起讨论美,并不是为了要用自己的审美标准来代替孩子的审美标准,而是一起去发现这个世界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