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祁连东茶沟铜矿点多金属矿床特征及成因浅析

2019-02-11刘秀峰

世界有色金属 2019年8期
关键词:含铜含矿凝灰岩

刘秀峰

(青海省第一地质勘查院,青海 海东 810699)

1 研究背景

1.1 国内外现状

2002年我国铜产量163万吨,约占全球产量的10.8%,仅次于智力,居世界第二位,但自产铜精矿只有56万吨。

1.2 研究区位置、交通

研究区行政区划隶属青海省祁连县扎麻什乡管辖。面积14㎞2,研究区北17㎞处有湟嘉公路通过,向东约24㎞可达祁连县城,有简易公路可达研究区北部边缘[1]。

1.3 研究区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

区内河流主要有扎麻什河,属黑河支流水系,向北注入黑河。区内有汉、藏、回、蒙民族居住,主要以放牧为主,牧业点分布在海拔3800m以上的河谷及低洼地带。

1.4 以往地质工作程度

1986年~1989年,青海省地球物理勘查队进行了《野牛台幅》和《祁连幅》1:20万区域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

1.5 本次研究目的及意义

本次重点对研究区铜、铅、锌多金属矿床矿石矿物组合、围岩蚀变类型、矿石结构构造特征、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对矿床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以期能够对将来矿产勘查工作起到参考作用。

2 研究区地质背景

2.1 构造

区域内构造发育,主要以断裂构造为主。有加里东期形成的NWW向的深大断裂,其次有NE-SW向的次一级裂隙,形成于加里东后期。主断裂具有分支复合现象,明显地控制超基性岩~中酸性岩体分布。

2.2 地层

研究区内出露地层有下元古界中岩组(Pt1b),奥陶系上统扣门子组(O3k),下石炭统臭牛沟组(C1ch),二叠系大黄沟组(P1dh),志留系上统砂岩板岩组(S1b-2)等。

(1)下元古界中岩组(Pt1b)。分布于研究区北东角一带,呈北西南东向的条状展布,主要岩性为块状安山岩、玄武岩及片状细碧岩、部分地段呈互层状出现。

(2)古生界奥陶系上统扣门子组(O3k)。是研究区内的主要地层,也是主要的含矿地层,分布面积较广,占研究区面积的60%以上。

(3)古生界石炭系下统臭牛沟组(C1ch)。分布于研究区中北部,呈长条状近东西向展布,与下伏奥陶系、下元古界地层呈断层接触。主要岩性为砂岩、炭质页岩、泥灰岩、夹绿泥片岩。

(4)古生界二叠系上统大黄沟组(P1dh)。研究区内出露面积较大,呈NWSE向条带状分布,为一套内陆湖相的碎屑岩建造。岩性为石英质、泥质细碎屑岩、长石质、泥质细碎屑岩,底部为石英质砾岩,厚度约200m。

(5)志留系上统砂岩板岩组(S1b-2)。分布于研究区中部,呈长条状近东西向展布,主要岩性为灰黑色板岩、粉沙岩夹砾岩及结晶灰岩透镜体。

2.3 岩浆岩

区域上岩浆活动强烈,喷出岩主要以奥陶系海相火山岩为主。侵入岩从超基性-酸性岩均有分布,主要岩性有辉长岩、闪长岩、花岗岩、二长岩等,以加里东中期侵入活动为主。

(1)侵入岩。超基性、基性岩(Σ32)零星侵入于在下元古界(Pt1)上奥陶统扣门子组(O3k)中,岩石蛇纹石化强烈,大部分成为蛇纹岩,少数保留原岩特征。

(2)火山岩。区域上下古生界,主要为火山岩地层,尤其在上奥陶统地层中,火山岩分布广泛。按火山岩喷发和喷发-沉积旋回,又进一步分为熔岩类和火山碎屑岩类二大类。

3 矿体特征

3.1 赋矿主要岩石特征

(1)片理化凝灰岩。呈灰绿色,局部呈黄褐色,变凝灰结构,层状、片状构造。片理面上微具绢云母化,偶见黄铁矿沿裂隙分布,为主要含矿地层。

(2)安山质凝灰岩。灰绿色~浅灰绿色,凝灰~隐晶质结构,块状构造,略具片理化现象。岩石中有方解石细脉及不同期的石英脉穿插,褐铁矿化较发育,为主要含矿地层。

3.2 矿体形态、产状和规模

矿体分布在含铜黄铁矿带和含铜石英脉带,其形状产状均受次级小裂隙控制。

(1)含铜黄铁矿带。产于黄色碎裂酸性凝灰岩及安山质凝灰岩中,矿体产状与构造带及围岩片理基本一致,一般15° ~26°∠53° ~62°。

(2)含铜石英脉带。含铜石英脉带分布范围:东西长400m,南北宽300m(超英峰沟向两侧各150m),在超英峰沟内矿脉较发育,脉长0.5m~6m,脉宽0.02m~2m,含铜石英脉,其产状、形状变化大,规模小。

4 成因分析

控矿因素:

(1)岩性控制因素:区内含铜黄铁矿主要赋存在上奥陶统扣门子组地层中,含矿岩性为碎裂中酸性凝灰岩、英安岩、安山凝灰岩,中酸性围岩为矿液的交代提供了条件,形成了细脉浸染状、块状矿石。

(2)构造控制因素:构造运动产生破碎裂隙,被后来的含铜溶液所充填,从铜矿品位的变化情况看,岩性越是破碎,铜矿品位越高。可见构造破碎带的破碎程度控制着矿体的品位,构造破碎带的规模控制了矿床的形态和规模。

5 结论

通过以上资料、数据,对研究区构造、地层、岩石结构构造、围岩蚀变、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控矿因素等进行了理论分析、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成矿物质来源主要是岩浆活动使下部成矿物质被带到地表,使各种成矿物质在不同的地质环境中迁移和富集,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物源,从而形成各种矿化和矿床。

(2)根据区内构造特征、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矿体形成时代为加里东中~后期。

(3)矿床类型属中低温火山热液型,火山岩既提供了矿物质的丰富来源又提供了有利成矿的地质环境。

(4)有重晶石的地方,是含铜较富的地方,所以地表重晶石脉发育地段是重要的找矿标志。

猜你喜欢

含铜含矿凝灰岩
养护温度对凝灰岩基胶凝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机理
含铜铁素体抗菌不锈钢高温性能研究
重庆含铜废物利用行业技术准入研究
含矿地质体体积法在山东五莲七宝山地区铅锌矿资源潜力评价中的应用
凝灰岩中微量元素的指标检测
福建平和深坑饰面石材(沉凝灰岩)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研究
不同含铜炉渣选矿对比试验研究
难处理含铜金矿的提金工艺试验研究
凝灰岩资源化综合利用研究
岩型矿床含矿斑岩与非含矿斑岩鉴定特征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