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茶园信息化建设意义及特征分析*

2019-02-11姚金霞郭鹏陈进王利四川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19年5期
关键词:茶园茶叶信息化

□姚金霞 郭鹏 陈进 王利/四川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

众所周知,茶叶是一种亚热带的多年生植物,其特点是“喜暖怕寒”,对生长的气候条件要求严苛,温度、光照、降雨、热量等都影响茶叶的发育速度、生长周期以及采摘品质。四川是产茶大省,茶叶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国前3位。近年来,川茶作为脱贫奔康、富民强省的特色支柱产业,在乡村振兴和产业扶贫攻坚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但目前,川茶茶园管理方面,对茶园气候环境、水肥需求、病虫害发病情况等方面缺乏有效监测(监控)或预警,导致在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环节随意性大,导致茶叶因农残超标在出口时被拒收退回的情况时有发生。四川茶产业中,春茶产量占全年总产量的20%~30%,经济效益占全年的70%~80%,而春茶由于打霜现象频繁,不仅影响品质,而且造成减产,在目前四川茶园粗放型管理的状态下,茶企、茶农未采取防霜措施营造茶园生产小气候预防霜冻,导致春茶质量和产量的下降,严重影响了茶产业的效益及川茶的品牌形象。

为更科学地育种栽培,更好地助力“把川茶这块金字招牌擦亮”,开展茶园信息化建设,用信息技术来武装茶园、改造茶园,实现对茶叶种植地的气象环境、土壤状态、茶叶长势、病害虫情等的实时监测与数据分析,进而及时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进行高效管理尤为重要。笔者团队实地调研走访了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峨眉山市、宜宾市翠屏区等产茶优势地,以及杭州、丽水等市的茶园信息化建设典型案例,向相关合作社、政府部门管理人员、茶户、茶企、信息化建设设备的设计制造及施工者等各方了解了省内外茶园信息化建设情况,分析了四川省茶园信息化建设的特征,以期为政府和茶企茶户提供建设参考。

1 茶园信息化建设的概念

茶园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网络等技术为茶园生产、生产作业流程管理与服务提供所需的信息支持,通过信息技术的引入,不断提高茶园生产力,提升茶园经营管理效率,促使茶园生产从传统方式向现代化方式转变。

茶园信息化建设就是运用农业信息技术对经验管理为主的粗放型管理模式下的茶园进行改造的过程。具体内容:通过在茶园安装各类传感器、摄像头、病虫害监测设备、气象采集设备等,实时采集气候环境、土壤状态、病虫害、茶叶长势等数据参数和图像参数,这些数据实时传送到数据服务器,并自动传输至管理者的电脑或手机;管理者通过电脑或手机浏览实时数据、图像、视频,并按需进行操作,在电脑或手机端远程控制茶园灌溉、杀虫灯、施肥施药、防霜等相应设备,实现对茶园的智能化管控。

2 茶园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首先,茶园信息化建设是茶园生产智能化的基本体现,可实现茶园生产的科学高效管理。通过茶园信息化建设,使茶园管理以数据库作支撑,以实时传输的数据、图像和视频信息为行动依据,彻底解决对茶园气候环境、茶树长势、病虫害等情况监测和信息传递不及时的问题,及时科学地启动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小气候营造等相应设备,使茶园管理从粗放型向精细化管理转变,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化、智能化、产业化管理模式转变。

其次,茶园信息化建设是茶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通过茶园信息化建设设施和技术的使用,利用采集数据对茶园进行精细化管理,在茶叶生长的各关键环节及时采取措施营造出适合茶叶生长的条件,长出的茶叶品质更好,同时,阻止了盲目施肥施药,减少了药物的施用量,提升了茶叶质量;而且避免了茶叶打霜,增加了春茶产量,提高了茶企、茶户效益。

第三,茶园信息化建设助推茶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茶园信息化建设设施和技术的使用,不仅提升了茶叶产品的品质,而且减少了化肥农药对土壤和大气的污染。在使茶业品牌提档升级、沿绿色路径发展的同时,保护了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3 特征分析

3.1 建设方式

目前,茶园信息化建设以政府投资为主,依托合作社示范、农旅结合开发、安全监管县(平安区)打造等相关项目建设茶园信息化示范工程。政府重视程度不断增强,投入资金不断加大,示范范围不断扩大,但辐射范围仍然有限。

受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一些小散茶户虽然接触到茶园信息化建设的相关系统,但认为自己不需要这些系统,这些系统就是用来示范的。如,雅安市名山区2019年采春茶期间霜冻严重,导致春茶损失达一半左右,茶户没有意识到霜冻是可以通过信息化建设设施(气象监测系统和自动雾灌系统)精准预防和避免的,认为霜冻是天灾,难以避免;有些意识到要采取一些措施,凭借传统经验采用薄膜、石棉网覆盖的方法防霜冻,不仅费工费时,而且效果不佳。

一些合作社茶园规模较大,很想投资建设茶园信息化相关系统,但受限于资金投入大、成本回收慢、农业生产风险大、后期运维费用要持续投入等因素,最终没有建设。

因此,目前的建设仍以政府投资为主,政府可出台政策引导第三方机构介入,慢慢地将建设行为从政府行为向市场行为转变,以利于茶园信息化的发展,从而利于四川茶园管理方式的提档升级,最终助推茶产业的绿色发展和品牌建设。

3.2 建设内容

全省范围看,四川茶园信息化建设在茶叶生长环境精准监测、霜冻监测预警及防控、旱季高温干旱预警及防控、茶叶病虫害预警及防治、水肥一体化精细自动灌溉、运营管理平台建设等方面均有涵盖。从个体建设看,受资金投入量和业主不同需求的影响,建设仍局限于其中部分内容,大大限制了信息化建设效用的发挥。

例如,有些建设点仅建有可视化监管系统;有些仅建设了自动喷灌系统;有些建设有气象监测站和可视化监管系统;监管平台一般建在当地农业农村局或科技局方便管理。笔者团队在调研中遇到的较好的1个示范点——宜宾市翠屏区明威镇茶园牧歌,作为一个农旅融合较好的典型,依靠政府投资,建设了低山茶园雾灌系统、气象监测站、土壤墒情分层监测系统、杀虫系统、水质监测系统等,通过这套系统的运用,示范区有效地改善了茶树局部的生长环境,明显增加了茶叶产量(经对比试验,一芽一二叶产量相比提高了32%,大宗茶叶产量提高了47%),提高了茶叶品质(经检测,咖啡碱含量降低7.1%,游离氨基酸含量提高2.4%,茶多酚含量相对提高17.2%,蛋白质含量提高16.3%),提质增效非常明显,也起到了很好的辐射示范效果。

3.3 管理方式

目前,四川茶园信息化建设系统的应用,打破了地域局限性,远程控制茶园生产,省工省时,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提升了管理精度和品质。

但是,运维管理投入大。政府投资建设的系统和设备交付使用困难,如指定本地的管理者要求按月支付工资,遇到任何问题都会打电话给政府管理部门前来处理,有些示范点甚至出现设备被偷的情况,设备故障修理费用从哪出也是个问题。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两个比较好的管理方式:一是政府每年拨付一定数额的资金用于信息化建设系统(平台)和设备的维护;另一个是工程交付使用后采取托管模式,政府和茶户按一定比例支付给建设方(或第三方)一定的费用,由建设方(或第三方)来负责运维管理,茶户只需采摘茶叶即可。这可以为四川省的茶园信息化建设运维管理提供参考。

3.4 总结

茶园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通过政府投资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已经对示范区周边农户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和推广效果。希望政府在信息化建设政策上加大倾斜力度,引导更多的第三方机构(组织)加入进来,在茶园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上引入信息化建设元素,助推茶园现代化发展。

猜你喜欢

茶园茶叶信息化
《茶叶通讯》简介
月“睹”教育信息化
茶园飘香
茶园之晨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湄潭茶园
茶园观色
香喷喷的茶叶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