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恩阳区推进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建议
2019-02-11岳永国彭光福董玉石巴中市恩阳区农业农村局
□岳永国 彭光福 董玉石/巴中市恩阳区农业农村局
农副产品加工业作为种养业的延伸,是巴中市恩阳新区工业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自新区成立以来,全区形成以魔芋、泡菜、藕饮料、酒类酿造、粮食及油脂、屠宰及肉类、调味品、方便食品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体系。为推进恩阳区农业产业化及农村工业化进程、繁荣市场、促进社会和谐做出了巨大贡献。
1 现状
1.1 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2018年底,全区已建成1个国家级和2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5个特色农产品获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标志认证,认证面积1333.0hm2;8个农产品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
1.2 企业带动作用初显
巴中龙头食品公司通过实施国家星火计划项目,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与四川大学食品学院联合成立龙头食品研究所,推动企业提档升级和新产品研发。公司建成设备先进、工艺一流、科技领先的等级粉生产线和挂面生产线,可年加工处理小麦4.5万t,生产优质面粉3.5万t、优质挂面2.5万t,带动7.5万贫困人口脱贫,年增加收入1012万元,人均年增加收入135元。
1.3 发展环境日益优化
在巴中市恩阳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确立以食品饮料为主导产业的发展定位,新建柳林农副产品加工业产业园。重点引进宋小食食品、万莲宝饮料、重庆安碧捷等食品加工企业;花丛曲酒酒业生态园建设、名冠食品豆制品扩能改造项目、万仞山万吨大米技术改造、大众食品膨化食品技术改造等项目相继竣工投产。这些项目建成投产,为农副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积蓄巨大潜能。
1.4 绿色品牌发展迅猛
现有各类品牌12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个,四川名牌产品2个、四川著名商标2个。积极发挥中国驰名商标“龙头牌挂面”、四川著名商标“胡婆婆食品”等产品规模效应,着力塑造企业文化内涵;大力实施“大众”方便休闲食品产品争创国家级、省级品牌。
1.5 经济总量占比凸显
全区现有农副产品加工业企业50余家,占全区工业企业总数的45.00%,规模农副产品加工业12家,占全区规模工业企业总数的42.00%,其中,白酒制造企业1家、饮料制造企业1家、粮油加工企业3家、方便休闲食品加工企业7家,从业人员达3361人,占规模以上企业总人数的61.68%。2018年底,规模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48.96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的62.67%,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7家。
2 优势
2.1 农业基础良好
按照“一圈、五带”的果蔬产业总体规划,抓好恩阳特色农业空间布局。“一圈”,即以恩阳城区为轴心的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圈。“五带”即兴隆镇-玉山镇-三星乡-关公镇-茶坝镇-双胜镇-万安乡-明阳镇;上八庙镇-渔溪镇(和平、酒店)-柳林镇-花丛镇-尹家乡;上八庙镇-三汇镇-玉井乡-义兴镇;九镇乡-柳林镇(来龙)-花丛镇(镇庙)-观音井镇-双胜镇;万安乡-明阳镇-上八庙镇-渔溪镇的2.0万hm2果蔬产业带,更好地为农副产品加工业提供原材料。
2.2 生态环境优良
巴中市恩阳区地处渠江流域上游,面积达1156km2,四季绿水青山,常年蓝天白云,雨后云雾缭绕,终日鸟语花香。能够为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持续可靠保障。
1)气象资源。恩阳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适宜,多年平均气温17.1℃,相对湿度76.0%,日照时数达到1470h,雨量达到1200mm。
2)森林生态。全区森林覆盖率高达50.8%,高出全国36个百分点,是千年润泽的巴山绿肺,自然赋予的巨大氧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四川盆地北部山地重要的生物基因库”。
3)水源生态。全区大小河流12条,水库87座,池塘2548口,主要河流水质达到Ⅱ、Ⅲ类水质标准,重要水功能区水质合格率达到100%。
4)土壤生态。成都理工大学对恩阳区主要农产品及产地土壤地球化学特征的调查表明,全区土壤未受重金属污染,生命元素硒、锌、碘含量均等。
5)大气生态。空气洁净,常年蓝天白云,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98.9%,负氧离子含量较高,空气质量常年达优,特别适宜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业。
2.3 区位优势明显
恩阳位于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核心区、成渝西经济圈的几何中心位置,是巴中“一城两翼”空间布局的西翼、巴中西向南向的“桥头堡”,有成巴、巴广渝2条高速公路,飞机场落户兴隆场乡凤凰包村,1h可通达广元、汉中、达州、南充,3h可通达成都、重庆、西安。四通八达的路网扭转了地理角落劣势,2020年川东北综合交通新枢纽格局基本奠定。为推进当地农副产品加工生产提供有利的交通条件和区位优势。
2.4 市场前景广阔
随着统筹城乡、产村相融及产城一体的深入推进,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和“回归大自然”浪潮的普遍兴起,人们对天然、优质、绿色农产品的需求量日趋增加,加上节会撬动、电商销售,农副产品市场需求量将进一步增大,市场前景广阔。
3 瓶颈
3.1 缺少龙头企业带动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小、实力弱,产值过亿的农业龙头企业仅1家。带动能力不强,组织化程度低,加工、储运严重滞后,巴药、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多为初加工产品,精深加工产品较少,特色农产品市场开发不力,市场占有率低。
3.2 企业创新能力不强
绝大多数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中小企业,没有自己的技术研发机构,技术力量薄弱,缺乏创新能力,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
3.3 精深加工产品少
农副产品初级加工产品占比大,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精深加工产品少,产业链延伸不够,产业分散、难以形成产业集群。
3.4 品牌意识不强
有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品牌意识淡薄,参与绿色农副产品认证积极性不高,对绿色农副产品标识缺乏宣传和推广,没能在广大消费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3.5 标准化水平不高
恩阳区农副产品加工业总量较小,缺乏市场占有率,有限的加工能力和加工水平与农业大区充裕的农产品资源未能充分实现精深加工增值,形成极大反差。
3.6 投资和人才短缺
企业投资不足是制约恩阳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首要因素,其次是农副产品加工业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缺乏,企业创新能力差,发展速度慢。
4 建议
4.1 合理布局,有序规划
以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和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为契机,在“优质粮油、品质果蔬、特色养殖”三大产业发展重点上强基地、建园区、补短板,全面构建乡(镇)有1个主导产业、村有1个特色产业、户有1个致富门路的新格局。围绕《巴中市恩阳区十三五绿色农业发展规划》《巴中市恩阳区2018年连片扶贫规划》《巴中市恩阳区2018年产业扶贫专项规划》3个规划有序发展产业,夯实农副产品加工业原料基地一体化建设。
4.2 拉长链条,培育龙头
改造提升现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注重培育胡婆婆、天果农业、龙头食品、渔溪贤菜等一批本土龙头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形成具有实力的集种养、收储、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加工产业集团,构建以规模企业为支撑的产业优势。推动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向精深加工发展,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加工产品规模化、多元化、系列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社会资金注入农业产业发展,以全区现有资源为依托,组建招商小分队,采取亲情招商、以商招商等形式,重点在芦笋基地建设及加工、中药材种植与初加工、木本油料林基地建设及加工、动物产品精深加工、生态健康养殖基地建设、特色畜禽养殖等方面招业主、引资金。
4.3 校企合作,研发推广
1)为提高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原料加工利用转化程度,推进粗加工产品向精深加工产品转变,单一产品向系列化产品转变,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加快新产品开发利用进度,企业与相关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监督检测机构合作,使科研开发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推进。
2)依托芦笋、莲藕、巴药、畜禽、水产等丰富的农产品原料,完成现有的龙头面业、胡婆婆食品、百顺药业、万仞米业、尹家牛肉等加工厂升级、改造、扩容,加快农副产品转化为商品的进程,全力协调好安碧捷、“万莲宝”等入园企业的瓶颈问题,力争早日投产运行。
4.4 健全监管,标准生产
健全恩阳区农产品生产标准和技术规范,督促农产品生产基地按标准生产,加大农产品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和抽检频率,加大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严格落实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落实好恩阳区政府对“三品一标”农产品申报认证成功企业的奖励扶持政策,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充分展示农副产品在推进标准化生产方面的示范作用。
4.5 拓宽市场,有力推介
1)依托巴中川东北物流商贸中心,采取政府扶持、集体和企业投入、农民入股等多种形式,加快产地市场建设步伐,打造一批食用菌、生猪、土鸡等专业批发交易市场。
2)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各种媒介,大力宣传播发农副产品企业和农副产品广告,增加市场认知度,增强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在域外市场的影响力。加快解决品牌“小、乱、杂”的问题,引导各类企业、各类产品不断向知名企业、知名品牌靠拢,发挥名牌效应,形成整体竞争优势。
4.6 科学回引,加大扶持
1)通过采取回引创业、自主创业、农业科技人才引领创业等创业方式,引导农村能人、务工返乡人员、退伍军人、新型职业农民、大学毕业生在本地本村流转农户承包地,兴办家庭农场,扶持现有种养大户拓展经营空间、规范经营行为,向家庭农场升级。
2)完善龙头企业奖扶政策,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实施力度,促进龙头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推行“龙头企业+贫困户”的模式,采取土地入股、劳务入股、第二次返利和返租承包等方式,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互助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贫困户稳定脱贫,永不返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