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音乐为媒介推动齐鲁文化对外传播

2019-02-11常爱玲

山东社会科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齐鲁音乐文化

常爱玲

(齐鲁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 山东 济南 250200)

齐鲁文化一般而言包括齐文化、鲁文化和莒文化,是齐鲁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她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成为中国优秀文化中影响最长远、最广泛、最深刻的文化之一。齐鲁文化在形成之初属于地域文化,其核心为“儒家学说”,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走向全国,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齐鲁文化成为全国的主流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注]《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02版。齐鲁文化不仅包含儒家文化,而且包含中国共产党领导山东人民所创造的红色文化。

让中华文化“走出去”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推动齐鲁文化“走出去”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应有内容,是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题中之义,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近几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坚定实施齐鲁文化“走出去”战略,取得了可喜成绩。诸多社会机构、文化企业、各种团体及个人积极参与齐鲁文化对外传播,逐渐形成了政府和民间多元化的齐鲁文化传播格局。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是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等都与“走出去”要求有差距。如,由于受语言的局限,齐鲁文化“走出去”的多是一些雕像、图示和符号,或者是几场论坛、民乐演奏会、文化产品展示会等,吸引的也多是一些华侨华人;打动人心的人类情感交流少,尤其是齐鲁文化中体现的人类“大同”和“命运共同体”思想缺少深度提炼和推介;当代齐鲁人民的精气神展现的少,等等。究其原因是由于语言的差异和审美习惯的不同,没有把齐鲁文化的精华和不同国家、民族、人民的审美习惯有机结合起来,让人们在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受齐鲁文化魅力,从而达到以文化人、以文促情、以文建信的效果。在这方面,音乐具有独特作用。因此,要注重以音乐为媒介推动齐鲁文化“走出去”。

一、音乐对于文化“走出去”具有独特而重大的作用

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说:“乐的境界是极为丰富而又高尚的,它是文化的集中和提高的表现。”[注]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8页。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有着其它艺术难以比拟的优势,能够助力齐鲁文化走出去。

第一,音乐是人类最直接、最丰富、最具感染力的沟通方式。“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诗经·大序》)。《晋书·乐志》中说:“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倾隐而仁爱;闻其徵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说明人的性格与行为可以用民族音乐中的宫、商、角、徵、羽“五音”来表现的。音乐通过旋律、节奏等形式深入人们的心灵,与人们的生命和谐共振,使欣赏者、演唱者、演奏者产生审美体验,激起美感,在提高审美感受能力的同时给人以教育。因此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听中国二胡名曲《二泉映月》会泪流满面,发出“要跪着听”的感慨;我们听肖邦的《大波兰舞曲》会感受到一种激昂澎湃、荡气回肠的爱国热情。在各艺术门类中音乐的辐射面最广,上至帝王公侯,下至妇孺百姓。无论是在繁华都市,还是在穷乡僻壤,无论是内地文化之乡,还是边塞不毛蛮荒,都有着音乐的痕迹,不同性格,不同志趣的人们,都可以在音乐里找到寄托,得到陶冶。如果说文字和语言会对文化造成地区差异性的误解,那么音乐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它可以让聆听者从旋律中感受到音乐的情绪,或是愉悦,或是悲伤,或是激扬,或是愤懑等等,一般情况下这种情绪上的感受都是相同的,不会被误解和扭曲。健康的音乐对社会风气的引导、对人道德修养的培养、对社会陈规陋习的改变,都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因此孔子有云:“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孝经》)汉初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主张以礼乐治国,肯定了音乐对人产生作用的重要社会功能:“正身形,广教化,修礼乐,以美风俗。”(《新书·辅佐》)文艺复兴时期德国著名的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认为“音乐是道德胚胎的源泉”[注]曾遂今:《音乐社会功能与中国先进文化》,《中国文化报》2001年8月18日第3版。,中外思想家们对音乐本质的认识不谋而合。

第二,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语言,能够冲破地域的限制。在齐鲁文化“走出去”的实践中发现,有些作品或活动存在着“人家听不懂”的致命问题。这既与各国历史文化差异和思维方式特性有关,也与文化传播中过于抽象叙事和话语晦涩有关。尤其是作为文字语言,可能因为受众的人生阅历、认知方式、价值取向上的差异,导致对所承载文化信息的误读甚至偏差。而纵观中外历史的发展,在文化传播上,音乐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如果少了音乐,也许有一部分文化就不会传播至今,我们就不能了解到这部分喻意深远的人类文明。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和太平盛世的出现,音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先秦时期中原的乐舞传入越南;宋朝的杂剧于十一世纪初传入越南;唐朝的燕乐传入日本,被称为“雅乐”,成为日本国乐的象征,日本的“琵琶物语”、滑稽剧等戏剧形式来源于元朝的杂剧;意大利歌剧《图兰朵》用中国传统民歌《茉莉花》的旋律体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魅力。

第三,音乐能够有效体现文化的民族性。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集》一文中指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组成了多元文化的世界,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性和民族性,而文化首先具有民族性,才具有世界性,才有走向世界的可能。我们知道,音乐是具有民族性的。它传承着一个民族的性格和精神,记录着其历史和文化,它所体现的文化是某个国家某个地区特有的,包括作者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是与作者所生活的地区环境息息相关的,所以我们可以从音乐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进而了解其所在地区的地域文化和人文特征。例如,中国的古典名曲《高山流水》《十面埋伏》《平沙落雁》《广陵散》等造就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音乐发展的第一次繁荣,在乐器、音乐理论、音乐美学方面都有了重大突破,体现了中华文化以人为本、崇尚自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特征。唐朝杜甫的《清明》、李白的《关山月》、王维的《阳关曲》等诗歌曾作为民歌在民间长期广泛流传,有的被琴家以琴歌的形式保存了下来,文学史上堪称一绝的唐诗在当时可以入乐歌唱,体现了唐代政治稳定、经济发达、音乐与文学的大融合、大繁荣。著名的宗教音乐巴赫的《b小调弥撒曲》、贝多芬的《庄严弥撒曲》、海顿的《创世纪》等都是用音乐来表达教义传播思想。齐鲁文化是一种民族性很强的文化,需要用音乐的表现形式更好地体现其民族性。

当下,我们要借鉴历史上的优秀经验,整理提炼优秀的齐鲁文化,以音乐为传播载体,用歌曲、歌剧、民族器乐曲、交响乐等形式,向世界人民讲述山东故事,使他们在感受齐鲁文化魅力的同时能够学习、接受齐鲁文化。

二、音乐内容要深刻体现齐鲁传统文化精髓

通过音乐表现形式让齐鲁文化走向世界,就内容而言,首要的是找准齐鲁文化“走出去”的价值定位,更精准地把握齐鲁文化与海外民众需求的契合点。只有“精准发力”,才能真正地让齐鲁文化精髓传到海外,才能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一种有效对话的跨文化音乐交流。世界已经进入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齐鲁文化对外传播应充分体现人类这一思想追求,体现新时代精神,为构建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首先,音乐创作应力求体现齐鲁文化所蕴含的价值取向。音乐的传播除了其自身的旋律、节奏、主题等因素外,还与其所表现的文化特征及社会背景有密切的关系,与特定的精神指向相一致,从而构成对接受者的吸引力。但在音乐的传播过程中,我们要知道音乐所言是什么,知道音乐存在的“文化生命”是什么,所代表的是“什么人”的文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强调的:“要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作为追求,让目光再广大一些、再深远一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同时直面当下中国人民的生存现实,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展现特殊的诗情和意境。”因此,作为齐鲁文化的载体,音乐作品要体现齐鲁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深刻内涵,彰显齐鲁文化所蕴含的“以人为本”“以仁为核心”“以德为美”“以和为贵”的思想,以齐鲁文化的语境展现齐鲁文化的特色,使跨文化的交流有效地影响世界各地审美受众。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音乐创作在艺术形式上要贴近生活,融入社会,要不断向民间汲取养分,注重传承创新和转化。新编历史剧京剧《瑞蚨祥》就是以齐鲁文化的语境彰显齐鲁文化精髓的优秀代表作,它讲述了清朝末年济南商人孟洛川在国家危难、商业凋零的背景下,谋求发展,以和为贵,仁厚经营,创立了百年老号“瑞蚨祥”,体现了一代儒商的家国情怀。作品具有历史感和现代感,体现了国商两利,经道义、营民生的经营理念和人间大爱是宽容的人生态度,值得充分肯定。“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是齐鲁大地的历史传统,也是以“和”为中心的儒家文化的具体体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法则,是齐鲁文化中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就要坚持正确的义利观,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注]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引用,源自《韩非子·说林上》。,国家间最深刻的交往是民心交融、情意相通,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最深刻的联合是人类心灵的契合、人类文化的互相欣赏、互相借鉴。跨文化交流只有在文化平等的基础上,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才能避免冲突,“共建一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世界”[注]经济日报评论员:《共建人类美好未来的中国方案——八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经济日报》2017年11月5日。。音乐作品要着力体现齐鲁文化的这些精髓。

其次,着力将齐鲁文化的传统精神内涵与鲜明时代气息融为一体。当今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这个格局下,中国文化必然会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世界的新格局不断结合,从而推动中国文化在全球的传播。中国在2017年成功主办了“一带一路”高峰合作论坛,在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中,中国文化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音乐自古以来就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使者,是促成国与国、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纽带。一方面,它通过传播把中国音乐和中国乐器带入丝绸之路的沿途国家;另一方面,它又把这些沿途国家的音乐和乐器带回中国。公元前140年的中国汉代,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打通了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奠定了中国文化在世界传播的基础。近年来,中国连续举办各大国际会议使中国在国际上的认可度不断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继2008年成功举办奥运会,2014年成功主办亚太经合组织峰会后,2016年又主办了G20杭州峰会。西子湖畔,在茉莉花的歌声中让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独特的魅力。2018年的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用世界水准,体现了中国气派、山东风格、青岛特色,为世人奉献了一场文化盛宴。齐鲁文化要借此东风抓住机遇,创作音乐精品,融入“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大潮中,秉承齐鲁文化赋予我们的品格与责任,向世界人民展示齐鲁文化包容、开放、创新、多元的特征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商业理念,以“和而不同”的原则与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不同宗教的人民彼此交流与融合,做到民心相通,共享发展成果。

三、音乐创作应重视和突出红色文化元素

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实现中华民族解放与自由的历史进程中共同创造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既有传统性又有时代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和发展。它形成于“五四”以后, 成熟和发展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注]管仕廷:《论红色文化的内涵与特征》,《传承》2012年第7期。。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资源。它包括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沂蒙精神四大部分。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注]魏凡俭:《沂蒙红色歌曲的新时代价值》,《光明日报》2018年11月30日第1版。

第一,齐鲁文化是富有红色基因的文化。齐鲁文化中的红色文化是山东人民在近现代抵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尤其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革命斗争的伟大实践中、在齐鲁文化的培育下形成的,主要包括以临沂为中心的沂蒙红色文化、以烟台为中心的胶东红色文化、以台儿庄为中心的鲁南红色文化等。而反映山东人民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红色歌曲曲调大部分取材于当地的民歌,与当地人民的生活、生产紧密相关,主题鲜明、叙事性强,在形式上雅俗共赏、易于传唱,体现了山东人民不畏强敌、保家卫国、勇敢乐观的精神面貌,是红色文化的重要信息载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如《铁道游击队之歌》《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沂蒙山小调》《我为亲人熬鸡汤》等等,从一首首经典的音乐作品中我们感受到山东人民爱党爱国、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在战争年代鼓舞山东人民不怕牺牲、勇往直前,新中国成立后激励人民艰苦奋斗、勇于奉献,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引领人民开拓创新、勇于进取。沂蒙精神在齐鲁大地孕育、诞生、成长,是齐鲁红色文化的典型代表。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是以发扬“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沂蒙精神,弘扬革命传统为宏大主题和艺术追求的精品剧目。其创作背景是1938年12月毛主席一声令下“派兵去山东”,八路军115师东进支队迎着风雪开赴鲁南,建立山东抗日根据地。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山东3800万人民万众一心,同仇敌忾,浴血奋战,在齐鲁大地上奏响了一曲抗击日本侵略的英雄凯歌。生动刻画了山东人民为国为民、牺牲小我、舍生取义的英雄形象,艺术再现了沂蒙精神的形成过程。剧中把民族乐器竹笛、唢呐、琵琶、坠琴等融入伴奏乐队尽显齐鲁文化元素。20世纪的京剧《红嫂》、吕剧《苦菜花》等等都是传播齐鲁红色文化的经典作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中国优秀民歌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就包含了“沂蒙历史”“沂蒙风俗”“沂蒙精神”等文化元素。人们了解沂蒙山就是从这首民歌开始,70多年来“沂蒙山区好风光”逐步渗入到人们的心灵中,成为沂蒙大地的主题形象。伴随着《沂蒙山小调》,沂蒙精神传遍齐鲁大地,走进全国人民心中,走进了联合国,走向了世界。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临沂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这是以音乐为载体传播红色文化的成功案例。

第二,新时代齐鲁文化的传播需要红色音乐文化领航。新时代我们要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红色文化的血脉中开拓前进,对红色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认真汲取红色文化中崇正义、守诚信、讲仁爱的时代价值,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让齐鲁文化“走出去”更有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红色音乐文化正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红色音乐文化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如:《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大刀进行曲》《在太行山》《抗日军政大学校歌》《松花江上》等等歌曲在解放区几乎人人会唱,它激励着解放区及全国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下,依然保持乐观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信胜利的到来。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红色音乐文化有着更丰富的内涵,发挥着特有的价值和作用,如《学习雷锋好榜样》《团结就是力量》《我的祖国》《赛马》《金色的炉台》《走进新时代》等音乐作品体现着伟大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自强不息的新时代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艰苦创业、团结奋进。演唱、演奏、欣赏红色音乐作品不仅获得感官上的享受,而且还能受到感化和教育,获得精神力量。今天,我们更加需要红色文化的引领,端正思想,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家园,永远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国家。传播齐鲁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以红色文化夯实齐鲁文化“走出去”的决心和信心,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中,增强对优秀齐鲁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充分挖掘红色文化中的优秀资源,进行创新性转化,以歌曲、歌剧、戏曲等形式,使齐鲁文化的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始终把握坚定的政治方向,始终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既有思想性又有艺术性。

四、音乐表现方式需体现新时代特色

音乐是最能与时俱进的具象话语。当今世界,影响文化传播的最大技术因素是信息化技术。在信息化社会,极具冲击力的视觉文化、极具感染力的听觉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特别是中青年和少年儿童。依靠互联网的链接,音乐以直观的具象方式,能够迅速而广泛地传播一种文化内涵、一种价值观念、一种人文思想,甚至能够在短短的几小时传遍全世界。像今年春节红遍全球的《我和我的祖国》《我爱你,中国》等歌曲,都以抖音等形式以几何倍方式在网络上传播,撞击着全世界观众的心灵。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在接受文化的方式上有了多元化的选择,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以及休闲娱乐中,中西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因此齐鲁文化在传播内容和受众上需要不断升级传播形式,要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运用多种科技手段,多角度、多种形式使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只有这样,文化才有传播力和影响力,有影响力才会有接受度。

第一,齐鲁文化的传播要与互联网有更多的融合,挖掘更多的传播平台。在信息化时代,世界各地的年轻群体,更习惯通过新媒体获取信息,依托于互联网、手机的新型社交媒体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传播活动的几个环节如传者、受众、信息、传播渠道和传播效果等同时具备,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让齐鲁文化流行起来,要充分发挥媒介的特点,使博大精深的文化与生动活泼的形式相结合,理性与感性、抽象与形象相结合,利用“互联网+音乐”,通过背景介绍、相关图片的动态视频等视听方式,通过丰富立体的音乐达到事半功倍的展现,使齐鲁文化焕发青春的活力,运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表达,使之成为符合时代潮流的新的大众文化,实现更直接、更有针对性和更大范围的推广与传播,推动齐鲁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在中央电视台惊艳亮相,使“传统经典诗词+流行音乐元素”的国乐新经典进入了大众视野,并通过腾讯音乐娱乐集团与环球网的共同努力,传向了世界。现在,中国的网络音乐产品可以在世界大多数国家下载和播放,一些国家的网络音乐平台还专门开设中国音乐专栏。因此,我们要利用新媒体技术,借鉴成功的经验在流行音乐的框架中装入齐鲁文化内容,以仁爱、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等核心思想为底蕴,以音乐的语音,实现世界对话。

第二,利用西洋音乐的表现方式讲述山东故事。齐鲁文化对外传播的目的是让外国人听懂、看懂、理解、接受,而最好的方式就是根据不同文化背景用他们熟悉的、适合的音乐形式进行传播。西洋音乐与中国音乐最主要的区别是,西洋音乐从诞生时就有了多声部,逐渐发展出调性对位、调性和声、复调等等技法,产生了交响乐、管弦乐、奏鸣曲、协奏曲等形式,并已经为世界人民所接受。而传统的中国音乐,是没有调式和声的,音乐是单声部的,以旋律的起伏走向表达情感,以乐器演奏方式不同而产生的各种音色表达色彩,这种方式体现的是一种内敛含蓄的审美倾向,在古琴、二胡、琵琶等乐器的演奏中已登峰造极,但在现代音乐的表达方式中显得单调,缺少层次,不够丰满,西方人很难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能够让东西方共同接受的音乐表达方式,应该是将齐鲁文化的元素与西洋技法高度融合。中国的许多民族器乐曲在创作手法上都借鉴了西洋的作曲技法,如二胡曲《长城随想曲》《红梅随想曲》等运用了“随想曲”的体裁,以模仿对位手法写成的富有幻想性的即兴器乐曲。而钢琴协奏曲《黄河》、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钢琴曲《牧童短笛》等运用西洋的作曲技法和乐器,多年来在世界各地久演不衰,为世界人民所熟知。歌剧是一种综合的艺术体裁,是戏曲与音乐的结合,在音乐上又非常丰富,一部歌剧是一个地区一个时期文化的重要载体。民族歌剧《江姐》以四川民歌为基础创作,汲取了西洋歌剧的艺术形式和演唱技巧,既有传统的戏曲因素又有西洋的音乐风格,给人以新鲜的视听感受,开创了中国民族歌剧新的模式。从1964年首演,至今已复排5次,成为永远的经典。音乐剧是集音乐、戏曲、舞蹈为一体的现代舞台剧,与传统的西方歌剧相比音乐剧更加综合,内容更加广泛,它把传统歌剧、轻歌剧以及现代流行音乐整合在一起,雅俗共赏,通俗易懂,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齐鲁文化中的儒家学说、历史传统、民风习俗以及新时代的思想,都可以通过歌剧或音乐剧的体裁形式来表现。

第三,表现形式要做到兼容并包、洋为中用。以音乐为媒介传播齐鲁文化,“文化”是核心,不管用什么样的音乐形式,我们都要立足本土文化,采取兼容并包,相互借鉴的态度。世界上有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其表现形式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将西洋乐器的表现手法灵活地运用到我国传统音乐中。如在民族管弦乐队中加入西洋乐器,虽然演奏民族乐曲使用西洋乐器,但其理论基础是中国传统音乐,体现的是我们民族文化。大家所熟悉的民族管弦乐《春节序曲》改编成交响乐后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音乐响起那种热闹欢腾、锣鼓喧天,喜气洋洋的春节气氛感染着每一个听众,无论是用什么乐器演奏,那富有民族风格的明快生动的旋律和陕北秧歌的锣鼓节奏都是永远不会消失的。我们传统的民族管弦乐队里缺少低音乐器,演奏一些气势恢宏的乐曲时,乐队音量就达不到要求,没有铜管乐,音乐的高潮就表现不出来,因此在民族管弦乐队里加入部分西洋管弦乐器,为音乐起到一定的补偿和完善作用,增加艺术表现力。歌曲《墨梅》的伴奏音乐,既有西方音乐元素,又加入了中国鼓、琵琶等中国乐器,表现出梅的大气豪放和细腻温婉,中国与西方的文化元素相得益彰,从而让西方听众能更好地理解我们借梅喻人的原因以及中国人品格中委婉又不失大气的特点。这些尝试和融合,使西洋乐器与中国传统音乐都迸发出新的艺术特点。黄自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就指出:“学西洋好的音乐方法,而利用这方法来研究和整理我国旧乐和民谣。”[注]李如彬:《如何看待中西音乐的融合与交流——中国音乐发展之我见》,《戏剧文学》2004年第4期。20世纪以来,我国的器乐、声乐、民族戏曲、舞蹈以及音乐教育等都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受到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但并不因为受西方音乐的影响而改变其中国特色[注]高燕:《论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歌海》2009年第4期。,作为一个从事音乐工作的中国人,我们接受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音乐的教育,在成长的过程中虽然受到大量西方音乐的影响,甚至接受过西方音乐教育,但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基因已经融入我们的血脉里,我们的音乐创作不管用什么形式都会自然地体现出中国音乐的风格与特征,都会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如编钟、古琴和京胡等不论演奏什么样的音乐,表达什么样的情感,都是中国音乐艺术和中国文化的体现。中国音乐在千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但在历史上的几次文化融合中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才变得更加强大、更加有感染力和表现力。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洋作曲技法和乐器的广泛应用,丰富了传统音乐的表现形式,扩大了传统音乐的传播广度和深度。因此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我们既要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同时又要适应这个时代,要通过人们普遍接受的方式,根据受众的需求,灵活变通,求同存异。

五、发挥音乐作用传播齐鲁文化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为了让音乐传播体现齐鲁文化的人文精神和当代价值,使传播规范化、系统化,政府部门要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对音乐传播媒介的管理,创新管理模式,统筹社会力量,搭建服务平台,引导传播方向并及时解决传播中遇到的问题。成立专门的机构对传播的内容和方式进行审核,打造精品力作,讲好山东故事,使传播更具有渗透性。设置专门的音乐创作实践中心,利用音乐院校、艺术院团的优势资源,组织其进行调研、采风、挖掘齐鲁文化对外传播素材,进行创作、展演、选拔,组成齐鲁文化对外传播的音乐艺术团体,使齐鲁文化对外传播专业化。政府制定奖励机制和措施,投入专项资金,支持和鼓励有关齐鲁文化的音乐创作,并对其进行包装,提高国际竞争力。建立齐鲁文化对外音乐交流作品资源库,搭建演出平台,采取有力措施使对外音乐交流畅通。人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音乐创作人才提供保障。培养一批熟悉国际惯例和规则,擅长音乐市场运作,具有开拓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战略思维的音乐交流人才,跟海外受众对接对话,通过策划和创意使音乐传播能够进入国际主流传播平台。组织专门人员对齐鲁文化“走出去”进行针对性的调研和评估,通过调研了解国外不同受众的文化传统、价值取向和审美需求以及对齐鲁文化的认知度,使齐鲁文化的传播能够因地制宜地进行,不仅能够“走出去”,还能够“走进去”。

音乐作为一种沟通心灵的方式,一种没有国界的语言,其价值就在于可以更好地促进文化交流与和平共处,更好地增进人们的理解,用来缓冲种族、宗教、社会和政治集团之间的敌对,并发展相互的宽容与友谊。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风俗的文化在显示各自特点的基础上相互吸引、包容并存,使人类文明源远流长。正如罗门所说:“艺术能够也应该被作为获得世界性理解与同情, 从而获得和平与积极的文化合作的手段来加以利用。”[注]林丹:《谈音乐的作用》,《群文天地》2012年1月10日。因此齐鲁文化走出去,要在保留齐鲁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借鉴中外历史上文化交流的经验,融汇世界各国优秀的音乐形式,使音乐中所展现的齐鲁文化具有更独特的魅力。只有“不忘本来,吸收外来”,才能丰富自己,壮大自己,保持自己的特色,才能被世界人民所接受和认可。

猜你喜欢

齐鲁音乐文化
齐鲁声音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林尊文:我的齐鲁之缘
年味里的“虎文化”
齐鲁声音
谁远谁近?
音乐
齐鲁书社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