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分析
2019-02-11曹云芳
曹云芳
(陇县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陕西 宝鸡721000)
1 陇县农机化发展现状
陇县地处渭北旱塬西部,是典型的农业大县。随着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全县的农机化装备水平日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逐渐加快,各类先进实用机具拥有量增长迅猛。
1.1 农机装备实力进一步增强
截止2018年底,农机总动力18.26万千瓦,拥有拖拉机4014台,配套农具10169台(套),配套比达到1∶3。比2006年以前有了大幅增长,特别是小麦联合收割机械涨幅翻了10倍,新增玉米联合收割机20台,实现了零的突破,畜牧业发展方面的挤奶设备、饲料粉碎机、青贮玉米收获机、粪污处理机的数量都呈现增长趋势,对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2 农机化作业水平进一步提高
2018年全县机耕地面积达24726hm2,机播面积达24720hm2。小麦生产过程中的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达到90%、80%和80%。农业运输基本实现机械化。其他特色产业方面的机械化程度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畜牧、烤烟、粮食作物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果业也在产前、产后实现了机械化。
1.3 农机经济效益有较大增长
全县农机经营总收入5598万元,其中农机作业收入达到5432万元。农机专业合作社队伍逐渐壮大,由原来的1个合作社逐步发展为目前的10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并且有4个合作社不同程度的跨区开展订单作业,2个合作社已经被市级评为先进合作社。农机合作社在抢农时、抗灾害、保丰收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4 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步伐加快
近年来,全县通过实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机械深松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等科技示范项目的实施、引进推广了一系列新型农业机械,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和技术支持和增产保证,全县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
2 农机化发展的障碍因素
虽然全县的农机化水平近几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一些方面仍然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
2.1 地理条件受限,机械发挥作用难
由于家庭承包分散经营土地,陇县仍然是独家独户的作业模式,地块面积小,作物种植繁杂,种植规格不一致,小型农业机械虽适合分散经营,但功能单一,作业效率和经济效益低下,大型机具又难以发挥作用,直接影响了机械化作业效率。
2.2 合作社缺乏胆识,持续增收比较难
目前,全县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业空间不大,思维不够开阔,部分合作社仍处于小打小闹的作业模式,导致利益无法实现最大化。对一些介格高、性能好的新型机械及技术缺乏大胆尝试及购买的勇气与能力,导致农业机械的推广及利用难度加大。
2.3 农民观念落后,技术推广比较难
多年来,通过试验示范,在机械化旱作农业、机械化节本增效,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等技术领域已取得了较为成熟的技术,但由于深山区农民的观念相对落后,加之留守的一般都是年龄较大,且多年受精耕细作种植模式的影响,对新技术接受程度较慢,导致一些先进实用的农机具无法发挥作用。
2.4 技术人员缺乏,工作效率提升难
县农机中心是农机监理、农机推广和农机管理为一体的综合事业单位,全站在岗人员17名,专业技术人员仅4名,且存在着人员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技术力量缺乏的问题,影响了工作质量和效率。
3 加快农机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3.1 立足发展农机,确保产业持续增效
要跳出传统农业的发展视野,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做到量效并重,协调发展。结合县域产业发展,加大种植业产前产中产后机械化力度,通过提高机械装备能力,实现集约化管理、规模化作业、社会化服务的种植业一体化。在畜牧业发展上要提高畜牧业养殖全程机械水平,逐步形成工厂化、规范化生产加工线。
3.2 加强技术力量,提升科技服务能力
围绕农业科技含量的增加和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的需要,要调整农机技术队伍与农机知识结构,加大技术人才引进和投入力度,积极发挥农机部门的主导作用,针对农机化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调研和研究,着力解决影响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难题,不断提高农机科技创新与知识创新的能力,加快农机化与大农业配套跟进的步伐。
3.3 加大财政投入,实现农机发展新格局
在实施好对农机购置补贴的同时,应对农机作业、农机燃油、新技术推广、农机合作组织、农机科技示范园建设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极大扶持力度,促进农机化投资体系呈现出以农民投入为主,单位和集体投入为辅,政府投入及政策扶持为导向的多元化、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新格局。
3.4 强化技术培训,提升农机技术水平
农机部门要组织农机技术人员,因地制宜地推广适合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优质适用、节本高效的新农机、新技术。要加强农机成人教育工作,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机队伍,全面提高整个农机行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农机培训学校要面向农村市场,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不断开拓培训项目,为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培养大批实用人才。
4 结 语
总之,农机部门要始终坚持把发展和繁荣农村经济,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技术和生产方式的结合上有所突破。加强对农机从业人员的培训,全面提高农机人员素质,努力打造一只作风过硬、纪律严明、业务精通的农机队伍,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