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幼儿园教育之初体验
2019-02-11
《芬兰国家幼儿教育大纲》提出:为了提升每个孩子的幸福感,要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发展。
在游戏和玩耍中学习
芬兰0~6岁的幼儿,在幼儿园只干三件事:吃、睡、玩。其中,每天玩耍的时间为4~5个小时。
如果要给孩子们的玩耍分个类的话,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孩子们自发、自由组织的玩耍(约1.5小时);二是由教师设计指导的游戏活动(0.5~1小时);三是户外活动(2~3小时)。
首先,芬兰孩子有着全球最多的户外活动时间,每天最少2小时。芬兰孩子是大自然的孩子,他们穿梭在森林乡野,摘蓝莓、采蘑菇、滑雪,以原始又自然的方式接触土地,融入自然。
其次,教室内随处可见的自由玩耍。芬兰幼儿园教室常常被划为不同的空间,孩子们可以玩桌游、搭乐高、拼拼图、做手工、进行室内攀爬等。
再次,由教师设计指导的游戏活动,比如体能游戏、看图说话、手工制作、社交型游戏等。有的幼儿园上午8:30~9:00会举行晨会,有些时候,教师只是组织孩子们练习打节拍,体验音节和韵律学习的乐趣;有些时候,教师会让孩子们讲述自己的经历、想法。
不管哪种玩耍形式,都是在混龄群体中展开的。芬兰幼儿园实行混龄制,0~3岁为一班,3~6岁为一班,6岁为学前班。
个性化教学法和评估手段
从幼儿入园起,教师就开始为每个孩子建立个性化的教学法档案。教师会与家长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为孩子量身定做只属于他的个性化教育目标和方法,如阅读能力的发展、行为习惯的发展、语言的发展、社会情感性技能的发展等。这个档案中包含针对性的教学法、日常生活笔记、照片、孩子的艺术作品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个性化教学法档案,并不是学生能力评估档案,而是一种描述性的诊断及干预档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教师下一步的改善计划、家长的意见和如何配合、学生的自我评估等,都会被写入其中。
高质量的师生配比
芬兰自20世纪70年代起从国家层面对幼儿教师的从业资格做了硬性规定:所有幼儿教师必须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近20年来,绝大部分幼儿教师接受过5年的高等教育,拥有研究生学历,他们从大二开始,每年都有至少5周的幼儿园实习。
而幼儿园的护工必须具备职业高中护理专业及以上学历,也就是说至少学习过3年的护理专业。
除此之外,芬兰幼儿园的师生比非常高。0~3岁的班级,师生比为 1∶4,一个班平均 12 个学生,配有1位幼儿教师,2位护理员;3~6岁的班级师生比为1∶7,一个班平均21个学生,配有2位幼儿教师,1位护理员。
多主体合作的干预性指导
芬兰儿童不仅是在幼儿园和家长的合作下成长,儿童健康和福利部门也要为特殊儿童提供全方面的特殊教育及个性化辅导。
特殊儿童的学习计划主要涵盖如下内容:孩子的学习能力分析(比如阅读能力评估)、肢体动作的发育、社会情感和社交能力诊断、心理健康分析等,任何一方面出现问题,特殊教育教师会及时诊断、干预、治疗、培训,政府负担所有经费。
每年开学之初,幼儿园会召开一对一的家长会,询问家长的意向:如果孩子在校需要特殊辅导,是否同意当地社会福利部门派专员来幼儿园进行干预?比如当孩子出现发育不良的情况时,学校教职工和幼儿健康中心的工作人员会和儿童福利部门进行讨论。
独特的“幼小衔接”准备
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芬兰把6~7岁的学前班独立划分出来,与之前0~6岁的幼儿教育和之后7岁入学的小学教育作区分。这三个不同阶段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教学法,对应不同的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