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瓦乡人生育习俗变迁考察
——以湖南沅陵J村为例

2019-02-11刘冰清

关键词:习俗生育产妇

刘冰清, 夏 雪, 刘 纯

(三峡大学 民族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生育习俗是处于一定社会共同体中的人们在长期生育实践中约定俗成的生育习惯,包括求子、孕育、分娩、命名、抚养、教化等诸多习俗,其形成与人们的生存环境、文化背景有着紧密联系,折射了人们对生命以及生命价值的诸多认识,积存着厚重的历史蕴涵,同时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着或已经发生了变迁。湖南沅陵J村是一个瓦乡人聚居村落,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属沅陵县筲箕湾镇管辖,距离筲箕湾镇约8公里。全村共辖5个村民小组,318户,共计1481人。有苗族、土家族、汉族等民族,其中以苗族为最多①。他们讲“乡话”,并自称为“瓦乡人”②,在文化传统上保持有自身的独特性,如盛行过半年节(七月初一)、“跳香节”,等等。但在社会高速发展、多种文化激荡的当下,J村的文化传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而发生了变迁。本文拟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考察J村传统生育习俗及其变迁,并对其变迁原因作一些探讨。

一、J村传统生育习俗及其变迁

生育行为衔接着人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是维系代际关系的重要纽带。“生育”可分为“生”和“育”两个部分。生产根据人的生理特性可分为求子、孕育、分娩、产期等阶段,养育则是生产的延续。

1.求子

“生儿育女”往往被视作是人生大事。J村人视婚姻为孕育新生命的开始,由此祈祷有子、祝福有孕的习俗在新婚伊始就拉开了帷幕。在J村的婚礼过程中,即出现了具有象征意义的行为。如在婚礼时,双方亲友要送上礼物,这其中就包含花生、枣子等,寓意新人多子多福、儿女双全,是一种对子孙繁衍的期冀。

J村的村民普遍认为村里女性的生产能力都较强,极少有无法怀孕、容易流产等现象的发生。但也有极个别的例子。在诞下不健全的儿童、孩童过早夭亡或婚后久未怀孕时,当地人则会借助“神力”。村民肖QM讲述:“之前我们这里有个姓李的媳妇,一直在杭州那边打工。她结婚之后,先生了一个女孩,那个女孩生下来浑身都是软的,没多久生了一场大病之后就夭折了。从那之后她再也没怀孕。她一直很苦恼自己生不出孩子来,就打电话问村里和她关系好的赤脚医生,赤脚医生告诉她,让她对着金华山的方向烧点纸烧点香,要是怀上了就上金华山还愿。她就照做了,不出一个月她就怀上了孩子,她的家人赶忙跑到金华山还愿,给了二百元香火钱。最后她生下来了一个健康的男孩。有时候说不信这些东西,倒真还蛮灵咧!”③

时至今日,J村人仍相信金华山拥有“神力”,婚后久未怀孕的夫妇可向此山祈求早日诞下子嗣。但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在借助“神力”的同时,也有个别年轻的夫妇在遇到久未怀孕、多次流产等情况时,选择到县城大医院检查身体,并借助药物调养身体。

2.孕育

生命的孕育是人生命的起源,在J村人眼中这可以说是第一等的大事,因而人们常把怀孕称为“有喜”。但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J村物质生活条件极其匮乏,人们需要通过不停地劳作来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成年女性作为家中重要的劳动力,即使怀孕也要继续劳作。只是在劳作的时候需注意不可背重物,不可过于劳累。也有不少村民认为,适当的劳作更有助于孩子的生产,产妇和胎儿能更有力气,也更健康。据村民向XY说,她(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生孩子时,一直劳动到生产前一天,劳动一天就要算一天的工分,只是被分配做强度小一点的劳动。那个时代,有的妇女当天晚上生产,白天都还在田间地头劳作。而到了现在,人要“金贵”很多,家里人生怕媳妇动了胎气导致流产或影响孩子健康,绝不会分派给孕妇繁重的农活,加上现在的年轻人多在外打工,怀小孩后可以选择辞工在家休养,直至生产后身体恢复。向XY笑着说“现在的媳妇都快成婆婆了,婆婆才像原来的儿媳哦!”④

J村妇女在孕育期间有许多避讳和禁忌,这些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如“孕妇睡的床不可移动,孕妇家中不可钉钉子”的说法,他们认为这样会导致孕妇流产。孕妇是“四眼人”,在参加婚礼时不能坐新娘和新郎的床,在参加丧礼时要避讳出殡仪式等。这些说法虽无科学依据,但当地人仍严格遵守这些习俗。在饮食方面也有一些讲究,如孕妇不宜吃凉性食物,也应忌辛辣、生冷的食物。

J村过去“重男轻女”思想十分严重,但由于当地没有偏方可助女性顺利怀上男孩,也没有能判断胎儿性别的有效方法,故而以前一个家庭中有五六个女孩却没有儿子的情况也不少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少家庭便去医院利用科学仪器对胎儿性别进行检查。向XY说:“我前不久去别人家吃酒还听说了呢,说去检查了问了说是男孩,结果生下来还是女孩!现代的仪器也没那么管用嘛!”⑤可见,当地仍存在胎儿出生前鉴定性别的现象。

3.分娩

J村产妇分娩方式的演变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0年以前,人们基本选择在家分娩,由婆婆或请接生婆在家帮忙,甚至有的产妇自己就可以在家生产。据向CS介绍,30年前J村已基本没有接生婆为人接生了。这主要是考虑到产妇和婴儿的生命安全,娶一个媳妇很不容易,谁都不愿看到媳妇和孩子因难产而死亡的情况。接生婆也不愿意承担这样的风险,害怕产妇的夫家找她来“闹”。他听说过以前的接生婆大都是用蛮力将孩子拉扯出来,难产时甚至会用铁钩将孩子钩出⑥。

第二阶段为1970-1990年,人们大多还是选择在家分娩,但此时村里已经设有卫生院,除部分贫苦人家依然选择婆婆帮忙接生或找接生婆外,也有人家请卫生院专职的接生医师上门帮助生产,这些医生受过专业的训练,在遇到难产时也能较好应对。

第三阶段为1990年-,年轻人则更倾向于定期在医院进行产检,并根据预产期提前一周到县人民医院等大医院或专科医院待产。住医院的费用可以通过医保报销一部分,且更安全放心⑦。

以前医疗条件极差,在遇到难产时,人们则会寻求非自然的力量。现年59岁的村民肖QM说,她那个年代已经没有难产时找“师娘子”(当地人称神婆为“师娘子”)的了,不过她听人说过,难产时可以请师娘子在产房外烧香烧纸,再念咒语,生产就容易一些了。但她个人不相信这种方法能治难产:“这哪能管用呀!该生不出来还是生不出来的嘛!”⑧如今因都在医院生产,在产妇遇到难产等情况时,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来处理,有利于保障产妇与婴儿的生命安全。

旧时由接生婆或婆婆接生时,需要准备好用火简单消毒过的剪刀和热水,孩子出生后,用剪刀将脐带剪断,并用温水将孩子清洗干净。向XY介绍:“我们那时候哪有那么多规矩哦!现在都说生了孩子不能洗澡,不洗澡那不是要臭了呀!我生了几个孩子,就是烧好热水,把孩子洗干净,给他洗我自己也洗,要把身上的污血洗干净。”⑨J村有将脐带和胎盘埋在土里或扔在溪水中的习俗,部分人相信这样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不过也有村民将脐带和胎盘随意丢弃,处置胎盘脐带的方法并没有严格的规定。

而现在胎儿清洗等工作几乎都交由医院来处理,产妇生产后身体较为虚弱,何时能够洗澡还需遵照医嘱,以免着凉生病。如今也出现了少部分家长将胎儿的脐带留存作为纪念的现象。

4.产期

产妇生下孩子后需修养一段时间。以前产妇坐月子的时间为30天左右,有的可能会更短,月子结束后即开始劳作。而现在产妇产后修养的时间则更长。不少妇女在产子后会外出务工,外出前,她们会在家休息三四个月到两年不等的时间,在这一段时间里她们主要负责在家带孩子或做轻一些的家务,基本不做农活,直到孩子断奶后再外出务工。

产妇坐月子的时候需要静养,口味以清淡为主,宜食清炖猪脚、鸡汤等营养丰富的食物,因之前条件较差,不少产妇仅仅吃荷包蛋以补充营养。而现在物质条件提升,以往不易得到的食物现在也能从市场上购买,产妇食物的选择较之前更为丰富。

产妇坐月子期间需包头帕、穿千层底的布鞋,衣服也要比普通人穿得稍厚一些,要穿方便喂奶的衣服。即使是夏天也尽量不要开窗,防止着凉生病。除了产妇的丈夫,其他男人不可进入产妇所在的房间,且探望孕妇的女性也要尽量穿布鞋,不能穿皮鞋,J村人认为,穿皮鞋进入产妇的房间会导致产妇没有充足的奶水。这些习俗延续至今。

J村妇女认为母乳喂养小孩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想方设法能够让自己有充足的奶水,以前母亲们去田间地头劳作时,也常将孩子带在身边,以便及时喂奶。如今,母乳喂养习俗依然在J村得以较好地延续,实在没有母乳,则用牛奶、米糊等喂养。

J村人认为奶水是最有营养的,大部分女性都选择自然断奶,没有必要强制断奶,因此J村有不少孩子直到两岁都还在吃奶。村民肖QM笑着说,她知道之前村里有一个孩子,每天吃饭了妈妈还要喂一顿奶,因为奶水能补充营养。她的邻居张LS的母亲生下他之后,每隔一两年又生一个孩子,所以他到十几岁都还有奶吃⑩。如今孩子断奶的时间为十个月至两年不等,家庭情况困难一些的妇女,都选择尽早给孩子断奶自己可以外出务工;家庭条件稍好的妇女考虑到孩子上幼儿园等问题,也基本在孩子2岁左右断了奶。断奶的方式是多样的,肖QM说,她们主要采取的就是在母亲的乳头上涂抹苦瓜汁的方式,婴儿吃奶后觉得味道不好,自然而然也就不爱吃了。还有的会选择间隔喂奶水、米糊的方式,喂奶的频率逐渐降低,孩子也就能接受了。这样的方式延续至今,只不过现在年轻的母亲多以奶粉等替代米糊,她们认为奶粉的营养成分近似于奶水,能给孩子更好的营养。

5.养育

养育是父母在婴儿出生后对其进行抚养,使之成人的行为过程。在此,笔者仅就J村取名字、诞生礼及婴幼儿疾病的应对这三方面的习俗予以介绍。

(1)取名字

旧时J村人给孩子起乳名时多起“贱名”,如狗、猪等,该村村民普遍认为给孩子起这样的名字更好养活。也有根据孩子外貌特征来起乳名的,比如有的孩子头颅形状比较扁,就常被人称为“扁脑壳”,这更像一种绰号而非正式的名字。还有的根据孩子在兄弟姐妹中的排行来起名,如大、二、三等,该村一墓碑上记载有“大妹、二妹、三妹、四妹、六妹、七妹”这样的姓名。而有的起名更为随意,随口叫来也没有固定的称呼,学龄前都没有正式学名的现象比较普遍。

在1949年之前,J村有的人一生也不会上学,只有上族谱时才需添上自己的学名,此时就按照族谱上字辈的排序起一个较为正式的名字。而J村女性以前因上学少或不上族谱等原因,许多人一生也只有一个乳名。在J村《向氏族谱》中可以看到以下字辈排序:“祖德恩泽远,家道永承昌。”如今,除沿用族谱上记载的字辈起名外,还可以请学校的老师和派出所登记户口的人帮忙取名。另外,当地还流行将孩子“拜寄”后,由干爹为其命名。而随着户籍制度的完善,J村的新生儿在派出所上户口时就需要一个正式的学名了,所以现在孩子取名时间较之前有所提前。

以前给孩子取名字大都单一。通过《向氏族谱》、《张氏族谱》及村里的墓碑我们可以看出,当地人以英、花、妹、菊等字为女孩命名,而男孩的命名则多选择贵、安、良、旺、清等简单明了、寓意好的字。虽然该村以向、张、肖等姓氏为主,但几乎没有重名的现象发生。如今给孩子的命名则更多样化,母亲的姓氏入名、不按班辈命名的现象也不少见,也出现了较为复杂的字。在修新族谱时,村民们也开始注意将其配偶的全名记录在其中(之前多用姓氏代替),女孩也可作为后代入族谱。

此外,过去受到文化程度不高和方言等因素的影响,常有登记错孩子姓名的情况,出现常用名与户籍上记录姓名不符的错误。现在因为派出所民警的文化程度逐渐提升,出现此类错误的现象已为鲜有。

(2)诞生礼

J村孩子出生后,若为男孩,男方需持公鸡前往女方娘家道贺;若为女儿,则不需通知女方亲朋。是否需要摆酒宴请亲朋,也视婴孩的性别而定,男孩需摆酒,但女孩一般不摆酒,但也有例外,这主要视孩子爷爷的态度而定。摆酒的时间在孩子出生十天的时候,当地人称为“做十天”,多宴请男方亲戚朋友,规模不大,受邀的亲朋花三五元买来鞭炮为其庆贺即可。现在也有一小部分为孩子“做十天”时在乡里条件较好的酒店办宴席宴请亲朋,亲朋好友均送上小额礼金,向孩子的家人道贺,并祝福孩子健康成长。孩子的外公外婆将在孩子出生一个月后登门到访,此时需准备鸡蛋、鸡、孩子的新衣服、帽子等礼物。

村民肖QM谈到,当地在“做十天”的时候要开始教孩子定时大小便:“以前家长忙于生活,很多妇女生完孩子做完月子就要尽早下地干活。为了让孩子好养一点,做十天的时候就定时让孩子解一下小便,多少要让孩子尿一点,这样孩子就会慢慢学会自己按时尿了,这能减轻父母的负担,让家长安心去干活。”这一习俗如今也有部分家长遵照而行,但因为不少产妇产后在家休养时间较之前更长,也不用立即参与到繁重的劳动中,加之纸尿布等用品的普及,让孩子学会定时大小便也不再是一件紧迫的事情,这一习俗也不一定严格遵守。

(3)婴幼儿疾病的应对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生病。在J村不少村民的眼中,桐油是治疗孩子疾病的“万能药”。以前父母因忙于劳作,孩子身上没能及时处理干净,总是爱长痱子、疹子,这时候需要将桐油稍稍加热,并涂抹在孩子长痱子、疹子的地方,坚持涂抹一两天就能见效。桐油对冻疮也同样有效。如今在孩子生病时父母多直接选择将孩子送去医院,或从卫生院购买药物对孩子进行治疗,他们普遍认为医生能对孩子的病情进行准确判断,这样不会耽误孩子病情,吃药、输液等方式见效快,家长也比较省心。

除利用药物治疗孩童疾病外,当地村民还会请巫师或“师娘子”(巫婆)来为常生病的孩子举行“度关”。度关仪式后,将在路口等位置摆放一座竹桥,有的上面还捆有红布。但目前已基本不做“度关”,一方面是村里老巫师相继离世,没有人会做“度关”仪式;另一方面是村民普遍认为这都是“骗钱财的”,在孩子生病时他们更愿意送去医院治疗。

J村还有为常生病的孩童树“挡箭牌”的习俗。在通往用坪和坪溪的岔路口边的土地庙前,树立有一块50厘米见方的“挡箭牌”,设立时间不明,上书“开弓弦断”、“左去用坪 右走坪溪”、“易养成人 长命富贵”等字。土地庙旁边的树上还缠有红绸。有学者指出,苗族盛行设“挡箭牌”的习俗,并认为挡箭牌是“是鬼神崇拜与生殖崇拜的产物,巫术作为实现保种护生功能的主要技术而显现”。但笔者在J村仅见一块“挡箭牌”,据当地村民说,目前也没有再为孩子设立“挡箭牌”的了。

二、J村生育习俗变迁趋向

综上,可见J村人的生育观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育习俗也与之前大有不同。其变迁大致呈现出以下三个趋向:

第一,接受更多的现代育婴知识。目前,J村年轻的父母们都具有小学及以上的文化水平,有不少人还读过中专、高中,大多有在沿海发达地区务工的经历,他们一方面遵循着当地的某些传统习俗,如避免产妇坐月子期间受凉,用猪蹄汤和鸡汤给产妇补充气血,也利于让新生儿获得充足的母乳等。还有一些习俗即或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如不能在孕妇所在房间的墙上钉钉子、孕妇在红白喜事中的行为禁忌、外人探视产妇时不能穿皮鞋,等等,却因长辈们都严格遵守,他们的行为也受到了约束。另一方面,由于通过书本、电视及网络学习到更多科学的生育知识,他们逐渐开始将这些现代育婴知识合理应用到生育实践中。如在产妇饮食上,不再仅限于食用鸡、猪蹄等食物,也食用一些猪骨、动物肝脏、花生、黄豆、瓜果等,种类更为丰富;对于小孩子的夜哭现象,开始关注是否是孩子腹胀、受凉了或受热,抑或是受到惊吓而引起夜晚的哭闹。

当然,在具体一些育婴问题上,传统习俗与科学知识的冲突,往往让他们无所适从。如村民肖QM说,产妇生下婴儿后,最初的一点母乳呈淡黄色,按照J村的传统习俗这一部分的母乳不能喂给婴儿,易使婴儿生病。但也有人不遵守这个习俗,喂给孩子吃了孩子也没有生病,甚至有人从报刊或网络等途径得知那一部分母乳是最有营养的,有利于婴儿身体发育。所以现在J村年轻的产妇也并不都严格遵照这一习俗,而是根据个人意愿来处理。

第二,不断吸收外来风俗。随着外出打工,J村年轻人逐渐对某些传统生育习俗缺乏认同感,并不断受到外来影响。如以给孩子命名为例,之前J村给男孩命名多以族谱中的字辈排名,而现在命名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较少有父母在取名时首先考虑字辈等问题。有的孩子以单字为名,也出现了父姓在前、母姓在后的命名方式,所取名字都有一定的寓意,包含了家长对孩子殷切的期望,如“鑫”、“康”、“富”、“帆”、“立”、“敏”、“静”等;J村深居内陆,如今也有以“海”、“宇”等为名;ABB式命名方式在“90后”中也较为常见,如“L欢欢”、“Y中中”、“X蓉蓉”、“X璐璐”、“Z群群”等;还有“芷萱”、“青霞”、“心怡”等颇具文学色彩的名字,如今在J村也不再稀奇。

再就是一些“满月酒”、“周岁宴”等生育仪式在J村已成普遍现象。原本J村人因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少因孩子的满月、周岁办酒,三朝、十天或孩子生日的庆祝活动仅限于家庭内部,有时外公外婆也会送上贺礼。“满月酒”和“周岁宴”是“舶来品”,是J村人仿效其他城镇的作法而举行的,举行地点多选择在县城、乡镇酒店里,而不在家中举办,举办此类宴席时也都遵照司仪的安排,没有特殊的礼俗,仪式感较为薄弱。

第三,重视小孩的教育。在物质条件极其贫乏的年代,生下一个孩子并使他健康成长已是不易,父母多教会子女如何进行劳动生产以养活自己,孩子受到文化教育的机会不多,可供孩子们选择的人生道路比较有限。而今,年轻一代通过务工等方式离开J村较为封闭的生活环境后,他们逐渐发现,自己的文化水平阻碍了自己与他人交流,为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不便。这促使他们更希望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J村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己不仅有“生”的权利,更应履行“育”的义务。J村不少村民表示,他们希望自己的儿孙能读书,要是学习能力强,能考取大学是最好,要是不爱学习,能读个中专、高中再出去打工也很好。

在调查的过程中,J村村民向XY还说,现在年轻人多为自由恋爱结合在一起的,夫妻有很深的感情基础,家庭关系也更和睦。除此之外,对于“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等观念的宣传和教育,导致代际之间的感情形成了良好的互动。

三、J村生育习俗变迁之原因

社会习俗的变迁并非短时间的剧烈变化,它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习俗也随之发生变化。生育习俗的变迁亦是如此。J村的生育习俗所发生的变迁自然也不例外。

1.生活方式的变化

J村生活来源主要依靠种植业及养殖业,种植的作物丰富多样,为水稻、花生、黄豆、玉米、小麦及各种蔬菜瓜果,兼种柑橘、板栗、药材、甘蔗、烟叶等经济作物。养殖业多为以家庭为单位的牲畜养殖,鸡、牛、猪的养殖在该村较为普遍。J村人世代长期在此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生活环境较为封闭。

随着外出务工热潮的兴起,J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外出务工养家糊口。截至2015年底,全村共有劳动力653人,其中外出务工152人,外出务工人数约占劳动力人数23.28%。该村外出务工地点多为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区聚集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务工者,在交流的过程中,他们必然会自觉接受外来事物的影响,思想观念也会随之受到冲击。奶粉、纸尿裤、学步车等便捷的现代生活品流入J村,即使是老一辈人也很快接受了这些物品。村民向MY在家中带着两个孙子,一个已上小学,一个才1岁左右,她说:“我们以前都用尿布的,要勤换勤洗,很麻烦。我儿子儿媳在外面打工回来,他们说现在都用纸尿裤,我两个孙子出生之后都用的这个。小孙子出生半年他妈妈就出去打工了,断奶之后我就给他喂点奶粉、米糊。我们家是开小商店的,他们吃零食也不用上外面买去了。”

在与外界交流的过程中,人们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如今,J村不少村民选择在所在县城、乡镇务工,这主要是出于孩子教育的考虑。J村无幼儿园、小学、中学等设施,孩童接受教育只能到乡镇及县城,为方便孩子上下学,不少家长选择在学校附近租房开店或打工。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这一人群以50岁及以上为主,村民肖QM说:“现在没到假期的时候村里都没什么人了,老人都带着孙子孙女在城里上学,偶尔回来种地,还有很多就不种地了,在城里打点零工,够几个人吃穿,或者孩子父母寄点钱来给他们过生活。到周末和寒暑假了,老人都带着孩子回来了,孩子们也有玩伴。”可见,这种现象在J村较为普遍。

2.婚姻圈的扩展

由于交通不便等因素的影响,30年前的J村人多与临近村落的人结成姻亲关系,择偶范围大都不会超过所在乡镇,这导致该村村民姓氏集中于向、肖、罗、张等,相对较单一。村民向XY说,以前J村的人都与附近大坪头村、龙潭坪村、株木山等附近村寨的人结为配偶,最远不过筲箕湾镇街上。有的是出去赶集的时候认识的,有的是亲戚朋友介绍的。“那时候去趟县城都很难,也就能认识这么大点范围的人呀,过年过节走亲戚或者去镇上赶集才会接触到外面的人。姐姐嫁到我们这里来,又把夫家的姐姐妹妹介绍到她老家那边去,这种情况很常见。哪像现在,年轻人出去打工了,或者通过网络也能认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

受外出求学、务工等因素的影响,J村人社交范围拓宽,人们有更多机会结识外县甚至外省人,婚姻圈随之扩展。据该村村主任向CS介绍,目前村里有几位从湖北、江西等地嫁来的媳妇,从湖南其他县市嫁过来的媳妇也有不少。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外来媳妇带来的还有与J村不同的风俗习惯。在本地风俗与外来习惯相冲突时,人们也会在认真考量后选择更为科学的做法。

3.医疗条件的改善

生育习俗的变迁还受到了医疗条件改善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产妇生产及婴孩生病时,人们应对方式的变化上。乡卫生院距离J村较远,当地人有病痛时多请赤脚医生采摘草药解决,或求助于非自然力量。这些方法产生的效果较为有限,不利于产妇和婴孩的身体健康。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到乡卫生院就医更为便捷。加之医疗保障体系更趋健全,医疗费用不再是家庭沉重的负担,人们也改掉了讳疾忌医的旧习。人们的医疗卫生观念随之发生了变化,现在J村人普遍认为,生孩子不仅要顺利生产,更要保证产妇和婴儿拥有健康的身体,孩子生病就应立即就医。如今,孕妇产前定期到医院进行产检,生产时多主动到县各大医院待产,婴幼儿生病时也选择及时送到县医院或乡卫生院,这在J村已是平常的现象。

4.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媒体逐渐被新兴的新媒体所替代,纸质媒体往往受限于接受者的文化程度,广播等媒体所能提供的信息又极为有限,人们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能便捷地获取丰富的信息。J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习惯通过网络为孩子购买衣物、奶粉、零食、玩具等物品。年轻的家长们也学会了通过互联网学习科学的育儿知识,他们通过微信等渠道交流经验、获得育儿知识。还有不少家长选择通过网络对孩子进行早教,如说故事、唱儿歌等等。互联网技术为J村育儿带来了便利;与此同时,这也存在使儿童养成注意力不集中、沉迷网络游戏等不良习惯的风险。

5.宏观政策的影响

多子多福、传宗接代一直是J村人生育观念的主流,生男孩可以继承香火,养老送终,成为J村人的共识。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实施,传统的生育观对J村女性生儿育女的行为虽然仍产生一定的影响,但J村生育观念已悄然发生了变化。据了解,1982年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前,独生子女家庭几乎不存在,大多数家庭有三五个子女,有的甚至有八九个,当地因病、饥饿而夭折的孩童也有不少。“计划生育”政策在J村推行后,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受到冲击,人们响应号召或因无力缴纳社会抚养费而减少了生育的数量。2015年“二胎政策”放开后,该村许多家庭生育了二胎,只有个别家庭因前两胎均为女孩而违反政策生育第三胎。

如今J村生育的“主力军”为“80后”、“90后”,他们都是在“计划生育”政策下成长起来的一辈人。相对意义上男女平等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们重男轻女的观念,由原来“多生”观念向“优生优育”转变,他们认为自己有义务提供较好的物质条件,让孩子健康成长并接受良好的教育。生养过多只会加重家庭的负担。在村委会的信息公开栏中,笔者看到了一份“2017年需要缴纳社会抚养费的家庭名单”,上面详细记录了哪家是第几个孩子需要罚款,被罚款的家庭多为超生的第三胎,第四、五个孩子的情况基本不存在。J村再没有出现一家生育七八个孩子的情况了。同时,J村每年还在进行“计划生育诚信家庭”的评选,十余个家庭因为谎报、瞒报超生婴儿而被评为“不诚信家庭”。

可见,“计划生育”政策推行36年,在这一政策严格执行的情况下,J村虽然没有完全改变“养儿防老”等旧有观念,但当地的出生率已经明显降低,生育观念已经大大改变。

四、结语

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来说,社会变迁是必然的,文化也正是在这种过程中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这种变迁,是由传统的封闭、保守、被动向开放、主动、文明的转变过程,这既是人的现实生存方式的变化,也是人们观念形成的变化。而“民俗变迁是一个由外部因素带动内部因素,进而双方互动,从而改变原有文化逻辑的过程,它不是个别的、孤立的现象,而是一般的、整体的运动。”J村生育习俗变迁的现象即是如此,当地的生育习俗由外部社会各种因素带动内部因素,他们用自身和谐的方式,接受和适应现代化,对传统习俗既有保留也有变革,在总体上呈现出更科学、顺应社会发展的态势。

较为遗憾的是,此次调查由于诸多原因未能采访年龄在80岁及以上的妇女,关于J村生育习俗及其变迁的内容多来自于60岁左右的妇女,所反映的仅为近30年的生育习俗变迁。笔者期待有机会能就这一论题作更细致深入的探讨。

注释:

① 相关数据由J村村委会提供。

② 目前,学界对于“瓦乡人”族属尚无定论,瓦乡人依据自己的意愿,或归属于苗族,或土家族,或汉族。

③ 访谈时间:2018年4月1日,访谈地点:J村向家组肖QM家,受访谈人:肖QM(女,69岁)。

④ 访谈时间:2018年4月1日,访谈地点:J村向家组向XY家,受访谈人:向XY(女,53岁)。

⑤ 访谈时间:2018年4月1日,访谈地点:J村向家组向XY家,受访谈人:向XY(女,53岁)。

⑥ 访谈时间:2018年3月31日,访谈地点:J村向家组向QW家,受访谈人:向CS(男,49岁)。

⑦ 访谈时间:2018年3月31日,访谈地点:J村向家组向QW家,受访谈人:向CS(男,49岁)。

⑧ 访谈时间:2018年4月1日,访谈地点:J村向家组肖QM家,受访谈人:肖QM(女,69岁)。

⑨ 访谈时间:2018年4月1日,访谈地点:J村向家组向XY家,受访谈人:向XY(女,53岁)。

⑩ 访谈时间:2018年4月1日,访谈地点:J村向家组肖QM家,受访谈人:肖QM(女,69岁)。

猜你喜欢

习俗生育产妇
分娩活跃期产妇应用分娩球助产的效果及对产妇满意度的影响
孕期运动对产妇分娩有好处
孕期运动对产妇分娩有好处
决不允许虐待不能生育的妇女
应对生育潮需早做准备
不能生育导致家庭破裂
针对产妇体质特定食补
医改和生育 两大重点有看头
习俗
处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