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冠心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2019-02-11蒋洁丽
蒋洁丽
(江苏省宜兴市中医医院,江苏 宜兴 214200)
冠心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脏病类型,临床上常表现为胸骨后区放射性疼痛、心悸、气短等症,具有危害性高、并发症多的特点,若未进行及时治疗,将可能引发心肌梗死、猝死等,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1]。针对冠心病,除了临床对症治疗外,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帮助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传统的护理模式往往只关注于患者的病情进展,而忽视患者的日常生活行为,从而使治疗效果难以满足临床预期[2]。本研究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我院9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冠心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我院9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均符合《内科学》中冠心病相关的诊断标准,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排除精神病史、药物过敏史、严重的器质性病变、急性心肌梗死、认知功能障碍及临床资料不全者。其中男49例,女41例,年龄54-81岁,平均(66.87±3.52)岁,病程2-16年,平均(9.22±1.34)年。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将入选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5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传统的护理模式,研究组患者行优质护理模式,具体为:(1)优质心理护理:冠心病病程长,患者常需终身用药,心理负担及精神压力较重,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沟通,全面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鼓励患者诉说内心的感受,以同理心的态度帮助患者疏导不良情绪,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2)优质的健康宣教:通过健康问卷调查表对患者的疾病知识进行评价,针对性的向患者讲解冠心病的相关危险因素、防治知识、饮食运动、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掌握疾病知识,提高健康行为。(3)优质的用药护理:向患者发放彩色药盒,分类存放各种药品,并向患者讲解不遵医嘱、私自调整剂量、擅自停药对疾病的影响,设置用药提示牌,并嘱家属监督患者遵医嘱用药,预防药物不良反应,保证用药安全。(4)生活护理:指导患者低脂低盐饮食,多食用维生素及纤维素含量高的新鲜水果及蔬菜,均衡营养。同时根据自身喜好选择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健康行为及护理满意率。
1.3 评价标准
采用日常生活功能水平量表(ADL)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总分100分[3];采用健康行为量表(HPL)从患者的心理状态、营养状态、人际关系、压力管理、躯体活动、健康责任感6个方面对患者的健康行为进行评价,满分208分。出院时采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价两组护理满意率,总满意=满意+一般。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计量资料及计数资料分别采用均数±标准差(±s)、率(%)表示,行t检验及x2检验,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干预效果比较
干预后研究组患者ADL评分为(93.87±3.65)分,HPL评分为(187.53±3.58)分,对照组患者ADL评分为(82.65±3.22)分,HPL评分为(146.38±3.26)分,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2.2 两组患者满意率
研究组患者满意28例,一般14例,不满意3例,满意率为93.33%,对照组患者满意22例,一般13例,不满意10例,满意率为77.78%,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 论
冠心病是心内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常因不了解疾病知识及长期用药等而伴有焦躁、抑郁等负面情绪,从而导致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能力降低。在传统的护理模式中护士多为机械性的执行医嘱,而往往忽视了患者精神心理等方面的需求[4]。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是在传统护理模式的基础上衍生而来的,其核心为“以人为本”,不仅要求护士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同时又要具备心理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并具备一定的沟通技巧,对患者实施全方位、人性化、规范化的护理措施,以满足患者生理、心理、精神以及社会等多方面的需求,从而提高护理质量[5]。本研究结果表明,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ADL评分、HPL评分及护理满意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综上所述,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帮助患者建立健康行为,提高护理满意率,值得在冠心病患者护理中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