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三部曲:热战、冷战与暖战
2019-02-11沈亚东
文 | 沈亚东
作者供职于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使命;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机遇。
当前,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根本因素是科技创新驱动力的不足。在一战、二战、冷战带来的科技红利逐步消失之际,一场应对全球变暖的暖战,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哪些伟大的科技创新和社会变革?
血腥热战
大约1.2万年前,人类进入农业文明。今天,在中东农业的发源地,巴勒斯坦的小城耶利哥,有一座1.1万年前的圆锥形建筑,高达8.5米,被誉为“人类最早的摩天大厦”。为什么古人要建筑这样一座石塔呢?
2011年,以色列的考古学家惊奇地发现,在每年夏季的黄昏时分,周边最高峰的影子就在塔尖上,具有看好莱坞大片那样的极其震撼的视觉效果。考古学家猜测:就像当年英国工业革命时,政府通过“圈地运动”,让农民失去土地,被迫进城打工一样,当地酋长也会在这一天登到塔上,通过庄重的宗教仪式,恐吓老百姓放弃狩猎生活,老老实实地当一名种地的农民。这样,在和狩猎部落发生冲突时,依靠农业带来的人口优势取得胜利。战争,成为农业诞生和推广的孵化器。慢慢地,人类从农业诞生时的400万人,增加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10多亿人。
一战和二战,把人类这种血腥的热战推向了高峰。强大的生存压力,推动了一大批高科技的产业化。比如,我们现在又爱又恨的塑料,就是在二战期间实现大规模应用的。石油技术,也在二战期间突飞猛进。1938年,法国化学家尤金·胡德利开发的催化裂化技术,也就是通过催化剂把原油中的大分子分解成有用的小分子技术,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家炼油厂得到革命性突破,使用同等数量的原油,炼制出来的汽油产量增加一倍!尤金·胡德利在一战时是法国坦克师团的中尉军官,受了重伤。到1942年,美国、法国、英国90%的航空燃油,都是采用他的催化裂化技术生产出来的。一个发明家,通过这种独特的方式,为祖国和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1945年8月,美军对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的2颗原子弹,为人类的热战时代,暂时画上了句号。发明原子弹这种具有超大规模杀伤力的武器,其实也是诺贝尔的梦想。1887年,面对自己的爆炸材料,在广泛应用到建筑行业时,也在战争中给人类带来无穷的伤害,诺贝尔提出,他想发明一种具有可怕的大规模杀伤性力量的元素或武器,让战争永远打不起来。在他去世那年才发表的话剧《内密西斯》的人物对话中,诺贝尔写道:
甲:你知道悬在你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吗?
乙:我看得很清楚,可是任何警告都不管用。我正被一只无形之手推动着走向圆满。
冷战始末
1946年3月,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发表“铁幕演说”,正式拉开了冷战序幕。
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同年,毛主席创作了《贺新郎·读史》。有人说,这是主席最好的诗词,没有之一。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
冷战期间,对核打击快速反应能力的需求,催生出互联网。国防需求,也推动了集成电路的快速发展,直到上世纪九十年底初,军方订单,依然占据了美国集成电路市场的40%,奠定了美国芯片产业强大的基础。
太空竞赛,则为太阳能电池和氢燃料电池的应用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氢燃料电池的逆向反应,可以把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依据真实的故事,有两部电影。
在俄罗斯电影《太空救援》中,俄罗斯空间站上的太阳能系统故障,在自动控制实效之后,战斗民族的大铁锤在最后一刻砸碎了粘在太阳能系统上的大铁块,于是,太阳能正常工作,制氧系统正常工作了,宇航员有救了,空间站正常工作了。此时,前来准备给苏联空间站“收尸”的美国飞船宇航员,给苏联同行竖起了大拇指。他们是苏美争霸中的对手,更是茫茫太空中的同伴。
美国电影《十月的天空》,则是一部青春片,父子片。晴朗的夜空,美国老百姓看到天空中飞行的苏联人造卫星时,非常担心:苏联人会从卫星上扔炸弹吗?受此影响,一名美国西弗吉尼亚州的高中生,煤矿工人的儿子,和小伙伴们自行制造了一个火箭,获得了国家奖励。大学毕业后,他加入了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成为了一名太空专家。
1991年11月,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而此时,随着20世纪80年代全球气温的快速升高,另一项全球性潜在危机开始得到人类的高度关注。1992年6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通过,标志着暖战时代的开始。
暖战新战场
我第一次知道全球变暖,是在2005年的时候。那一年2月,联合国《京都议定书》开始生效,发达国家需要在2008年到2012年进行碳减排,而这些减排指标可以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来进行购买。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市场,我们公司的一位领导知道这个消息后,立刻组建团队,开展相关咨询工作。我现在都记得,那位领导在测算市场总量和我们可能取得的市场份额时的那个兴奋劲儿。在此背景下,我也前往内蒙开始相关调研,这也是我第一次去内蒙。
后来,我没有继续参与这项工作,但是一直关注着全球变暖这件事,也参加了一些国家科技部、中国工程院和低碳能源相关的咨询项目。2014年去英国调研时,经过英国伦敦商学院,大学里面朝气蓬勃的帅哥美女和全球变暖讲座的大幅海报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心想以后有机会,我也来这儿,和年轻人一起喝喝咖啡,交流交流。
2017年9月在重庆调研页岩气时,我突然顿悟,我们不能就全球变暖谈全球变暖,它是人类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支点。
阿基米德说过,给他一个支点,他能撬动整个地球。全球变暖,可能就是这样一个能够推动人类繁荣发展的绝好契机。就像年轻人谈恋爱一样,人类需要故事,需要题材,需要炒作,需要泡沫,需要危机,需要执念,而在风雨之后,沉淀下来的,就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即使暂时没有用上,也没准以后派上大的用场。就像这些年比尔·盖茨力推的行波堆核电技术,我原来以为这是一种全新技术,后来一次会议,他们公司介绍说,其技术源头来自冷战期间美国建设的核反应堆。冷战结果后,这种核反应堆准备关闭。比尔·盖茨知道后,大喊一声:“刀下留人!”,掏钱把相关技术资料买了下来,用于应对全球变暖的暖战。
由于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基本上都从化石能源产生,需要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而牛反刍过程中排放的甲烷,温室气体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5倍。
有人说,如果全世界的牛组成一个国家,碳排放仅次于中国和美国,比整个欧盟还要多。为此,比尔·盖茨也参与投资了一家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翻译成中文是超肉公司。超肉公司2019年5月2日在纳斯达克上市,当日股价暴涨163%,市值39亿美元,成为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来,资本市场上的一匹黑马。可以说,全球变暖引发的思想风暴、创新故事,已经不仅仅是大家想象中的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它已经渗透到我们最基础的吃饭问题,渗透到资本市场的每个毛孔中,渗透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光荣与梦想中。
就我来说,我的专业是电气工程。20世纪是电气工程的时代,列宁曾经说过,共产主义就是电气化加苏维埃。我和我的同学曾经以为,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我们学电气的,只不过是《清明上河图》中的宋兵甲、宋兵乙,没想到,全球变暖带来的能源革命和电气化浪潮,让我们有可能成为21世纪精忠报国的岳飞。我的父亲是一个农民,在年轻的时候,村里的一头耕牛,挣脱了缰绳,把饲养员践踏在脚下,是父亲,勇敢的游过一条河,高高地举起牛角,把饲养员从死亡边缘抢救了回来。
感谢暖战,让我在和平时代,也有了一股斗牛士的豪气。在全球变暖的时代,我最惦记的是父母这样的老农民。夏天一年比一年热,他们知道吗?还好,老家已经安装了空调,父母可以躺在地上的凉席上,吹着空调了。记得小时候,我躺在地上的凉席上,就可以度过夏天了,这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随着全球变暖,雨水的区域分布,已经发生重大变化,24节气也开始混乱起来,他们这些种了一辈子庄稼的老农民,能够适应这些新变化吗?
很多人问我,全球变暖和我们有什么关系。我的回答是:全球变暖和农民种地紧密相关,请问,还有比全球变暖更接地气的吗?
暖战和能源、医药的神秘关联
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生活和生命。能源是生活的基石,医药是生命的核心。我们对全球变暖最大的担心,一是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增多;二是冰川融化后带来的古老细菌的扩散。医药,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每个人对亲人、对朋友、对自己的美好期待。今天,许多药物从化石能源中提炼而成,在暖战时代,能源和医药,又可能引发哪些神奇的关联呢?
有人说,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是男人的偶像,生子当如薛定谔。他是量子力学之父,拥有着浪漫的爱情故事,还有“薛定谔的猫”这样神奇的思想实验和哲学争议。他写的《生命是什么》一书,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待生命科学,并且预测生命科学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着年轻人投身生物学研究,导致了DNA分子结构的发现,这是20世纪最伟大的生命科学成果。
最让我感动的是,1944年,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一书中的序言。他说,大学,在英语中和普遍性是相同的意义。
然而,随着的科技发展,人类陷入了一种两难境地。一方面,我们需要把已有的知识贯通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但另一方面,知识越来越专业化,彻底掌握某一学科都已经几乎不可能。“只有我们中的某些人,敢于冒着自己被看成是愚蠢之人的风险,去大胆地尝试总结那些事实和理论,即便其中不乏有第二手或不完备的知识,我们才有可能摆脱上文涉及到的两难困境。”薛定谔的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一种谭嗣同当年敢为天下先的味道。
读懂了薛定谔,也就读懂了暖战的内涵。暖战,以它的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为我们人类的跨界创新,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平台。其中,二氧化碳浓度和全球气温同步增长的惊人发现,可能正在吸引着下一个爱因斯坦的诞生。就像少年时的爱因斯坦所做的光速思想实验一样,我隐隐约约地觉得,也许一位少年,正在做着反物质、暗物质这样的遐想。反物质是什么?有人说,正反电子湮灭后释放的巨大能量才是真正的终极能源,核聚变和它比起来,可能都是渣渣!暗物质是什么?有人说,此时此刻,正有无数的暗物质,从你的脑壳里钻进去,从脚板下溜出来。原子里,原子核只占据了极小极小的空间,电子,是在广袤无边的暗物质里穿行。
我们,看起来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人,其实,空空荡荡的,犹如点缀着一点星光的宇宙。
打赢暖战
电影《走出非洲》讲述了女主角凯伦为了得到一个男爵夫人的称号,从丹麦远嫁肯尼亚,在那儿和英国探险家邓尼斯产生感情,最后两手空空地离开非洲。
一位影评人评论:“女主角带着幻想到来,带着破灭离去。她把她的爱情、她的农场、她的梦想,全部留在了非洲,然后再把她的非洲藏进心底的最深处。能从这样的命运中走出来的女人,还有什么样的苦难不能越过呢?”
20万年前,人类也走出了非洲。每年的8月6日,在广岛被炸的周年纪念日里,广岛的天空中,都飘荡着和平公园中游人撞响的广岛古钟的沉闷钟声。
摧毁广岛的“小男孩”原子弹所用的铀-235来自美国橡树岭,而现在,在橡树岭的市中心,也有一座来自同一铸钟匠之手的4吨重的广岛古钟复制品。
这座古钟的筹备委员会主席是美国核物理学家艾尔文·温伯格,他多年担任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主任,领导了当年的铀-235开发。温伯格“希望将来参观古钟的人会把它看作是一种圣物,通过它回忆起广岛如何成为祭坛上的牺牲品,从而让不使用核武器的传统万古流传下去。”有意思的是,温伯格还是全球变暖研究的先驱者,早在1937年,他的硕士论文就是关于二氧化碳红外线吸收谱的量子力学分析。1981年,中美建交后不久,温伯格在北京原子能研究所首次向中国能源界介绍了“地球温室效应”这门前沿学科。
在血腥的热战、冰冷的冷战之后,人类文明,终于进入到暖心的暖战时代。
暖战,试图以全球变暖为契机,以产业升级为抓手,在充分利用热战、冷战积累的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为全人类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极大地减少资源短缺带来的社会矛盾,从而从根本上避免热战时代、冷战时代的再次到来。
就像只有全民抗战才能赢得抗战胜利一样,暖战的成功,也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全民创新,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从小学生到哲学家,从农民工到科学家,从影视明星到诺奖得主,人人享有暖战红利,人人创造暖战红利。
在河北省石家庄市的白求恩纪念馆,有两封白求恩的信。在第一封信中,白求恩婉言谢绝了组织上给他的每个月100元的津贴,他说自己花不了多少钱;第二封信则是白求恩的遗嘱,他请求组织上能给远在加拿大的前妻提供一笔生活补助,分期付款也可以,并强调和前妻在一起的日子里,他曾经很快乐。
据说,白求恩是因为自己患上肺结核,主动提出离婚的。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和一个男人跨越千山万水,对一个女人的牵挂,在这里形成了完美的统一。
能源环保,是创新创意的重要源泉。欧盟的诞生、苹果手机的创意、三星公司进军半导体产业、华为公司任正非参加首届全国科技大会,都和能源环保紧密相关。今天,全球变暖会对人类的资源与环境、智能与生命、经济与管理、文艺与哲学产生哪些深刻的影响?让我们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