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伴焦虑症患者的疗效
2019-02-10于立娟
于立娟
【摘要】目的 探讨心脑血管疾病合并焦虑症患者临床治疗期间采取中西医治疗的效果。方法 心脑血管疾病种类较多,本课题选择50例病毒性心肌炎合并焦虑症患者为对象以保证结果的真实性,依据治疗方法分成观察组(中西医结合治疗法)与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情况。结果 病毒性心肌炎合并焦虑症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与对照组患者对比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合并焦虑症,可以针对患者病情实施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改善患者病情,具有相应推广价值。
【关键词】病毒性心肌炎;焦虑症;中西医结合
【中图分类号】R5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30..02
病毒性心肌炎合并焦虑症,即机体受到病毒感染出现心肌局部或弥漫性病变,病情表现出发病快、病情急、复发高等,极少数病情严重的患者短时间内出现死亡。临床治疗时西医尚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方法,使得患者治疗依从性降低,出现中断或放弃治疗的情况,积累大量负性情绪,直接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做好病毒性心肌炎合并焦虑症治疗研究工作具有现实意义,中西医结合治疗依据患者特点采取合适辨证质量,现将研究结果整理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病毒性心肌炎合并焦虑症治疗,因此研究对象选择50例病毒性心肌炎合并焦虑症患者。对照组患者情况:男13例、1女2例,年龄25~65岁、平均(24.34±10.11),病程3~29 d、平均(15.34±2.31)d;观察组患者情况:男15例、女10例,年龄24~63岁、平均(24.12±10.34),病程3~27 d、平均(15.12±2.34)d。两组患者病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措施
50例病毒性心肌炎合并焦虑症患者治疗期间均安静卧床休息。对照组:患者治疗时采取心肌营养代谢、抗感染抗病毒药物、糖皮质激素等,静脉滴注1次/d;观察组: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稳心解毒汤治疗,1剂/次、早晚各煎服1次。1个疗程30 d、1个疗程治疗后观察治疗效果。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辅导。
1.3 判断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好转:临床症状得到控制;无效:临床体征未改善甚至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得数据分析均利用统计学软件完成。
2 结 果
2.1 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中西医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2.2 患者心电图效果对比
中西医联合治疗组患者心电图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2.3 两组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干预前后SAS与SDS评分对比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理干预前后SAS与SD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 讨 论
病毒性心肌炎合并焦虑症发病机理临床尚不清楚,目前认为血液中进入肠道或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引发病毒血症,入侵的病毒直接进入到心脏毛细血管,侵入到心肌并在其中繁殖,出現心肌代谢紊乱,直接对心肌血供产生影响,损害心肌。或是病毒性心肌炎合并焦虑症早期出现T细胞介导的心肌细胞溶解,直接将抗原抗体复合物在心肌中发现。出现免疫损伤反应,造成患者病情加重。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中西医联合治疗组23(92.0%)患者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18(72.0%);中西医联合治疗组患者心电图疗效24(96.0%)优于对照组19(76.0%),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根据医嘱做好用药,通过畅通静脉通道才能完成有效输药。营养类心肌药物输入时要尽可能选择周围大血管,缩短药效发挥时间,完成抢救。同时患者出现脑部供血供氧不足,可以使用冰帽或将冰袋放置在头部一侧,将患者头部偏向一次保持呼吸通畅,并详细观察患者意识清醒与否、瞳孔变化、呼吸变化等,避免出现脑部损伤,做好尿量检测与肾功能检查。
总之,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合并焦虑症,可以针对患者病情实施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改善患者病情,具有相应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丁建欣,李建红.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伴焦虑症的疗效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15):106-107.
[2] 梁 行.中西医结合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伴焦虑症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09):148+150.
本文编辑:赵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