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熏洗护理在痔疮术后术中疼痛中的应用
2019-02-10宋汉静
宋汉静
【摘要】目的 分析在痔疮术后应用中药熏洗护理对疼痛的影响。方法 从人民医院肛肠科择取26例痔疮手术患者,按照数字奇偶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13例患者行以西药溶液熏蒸护理,研究组13例患者行以中药熏洗护理,对照分析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研究组疼痛消失时间、渗出物消失时间、水肿消失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痔疮手术患者来说,中药熏洗护理的应用可以促进临床症状改善,使疼痛程度减轻,促进创面愈合,临床价值显著。
【关键词】中药熏洗护理;痔疮术;疼痛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29..01
临床中,针对痔疮患者,手术治疗可以使症状得到改善,但术后创面愈合缓慢,并且容易出现不良症状,如水肿、渗出物、疼痛等,对于此应做好护理干预,促进症状改善[1]。本文分析在痔疮术后应用中药熏洗护理对疼痛的影响,报告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人民医院肛肠科收治的痔疮手术患者26例作为研究对象,均与诊断标准相符,排除精神疾病、肝肾功能障碍、意识障碍等患者。按照数字奇偶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3例。其中,对照组男9例,女4例,年龄20~60岁,平均(35.52±5.78)岁;研究组男8例,女5例,年龄22~61岁,平均(35.46±5.8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13例患者行以西药溶液熏蒸护理,按照1:5000的比例调配高锰酸钾溶液和水,西药溶液调配好之后倒入坐浴盆内,在熏洗液温度比较高时予以创面熏蒸,直至温度下降至35℃~45℃,之后予以坐浴熏洗,每次10~15分钟,每天1次,1个疗程为1周,持续熏蒸2周。
研究组13例患者行以中药熏洗护理,组方包括黄柏25 g、苦参25 g、薄荷25 g、菊花25 g、金银花25 g、薏苡仁20 g、茯苓20 g、白芷20 g、槐花20 g、荆芥20 g、乳香15 g、沒药15 g、透骨草15 g、苍术15 g,先用清水浸泡,时间为30分钟,之后对药材进行煎熬,煎熬好后加入水2000 mL,将中药熏洗液倒入坐浴盆内,在熏洗液温度比较高时予以创面熏蒸,直至温度下降至35℃~45℃,之后予以坐浴熏洗,每次10~15分钟,每天1次,1个疗程为1周,持续熏蒸2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疼痛消失时间、渗出物消失时间、水肿消失时间、创面愈合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研究组研究组疼痛消失时间、渗出物消失时间、水肿消失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4.46±1.23)d、(5.83±1.23)d、(5.52±1.63)d、(15.35±4.62)d;对照组分别为(7.36±1.42)d、(862±3.79)d、(8.49±1.63)d、(21.45±7.63)d;研究组疼痛消失时间、渗出物消失时间、水肿消失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对于痔疮手术患者来说,高锰酸钾溶液熏蒸护理,可以起到消毒效果,使创面清洁度提高,避免感染现象发生,但对创面刺激大,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同时也会带来不舒适感[2]。与之相比,中药熏蒸护理中,黄柏、苦参不仅可以泻火解毒,还可以清热燥湿,另外还具备除痒止痛效果。金银花、薄荷有消肿散结以及清热解毒作用;菊花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效果;薏苡仁可以起到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的作用;茯苓具备利水消肿、健脾止泻、养心安神效果;白芷可以起到活血排脓、生肌止痛作用;槐花具备凉血止血作用;荆芥不仅可以祛风、解表,还可以透疹、止血;乳香具备消炎防腐、通经止痛、消肿生肌作用;没药可以活血止痛、消肿生肌、散血祛瘀;透骨草可以祛风除湿,舒筋通络,活血止痛;苍术可以健脾、燥湿、明目[3-4]。因此中药熏洗护理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对于痔疮手术患者来说,中药熏洗护理的应用可以促进临床症状改善,使疼痛程度减轻,促进创面愈合,临床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
[1] 郭 敏.中药熏洗结合情志护理防治痔疮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18,26(06):25-26.
[2] 张 彦,赵 焕.痔疮术后水肿疼痛给予中药熏洗护理的疗效观察[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8,25(07):98.
[3] 谢珊珊,刘仁顺.中药熏洗在痔疮术后治疗中的护理价值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8,22(09):1276-1277.
[4] 遇伟君.中药熏洗联合情志护理对痔疮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效果[J].四川中医,2016,34(02):207-208.
本文编辑:刘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