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王孟英医案》浅谈治痰
2019-02-10白雪王强范凯杰周行健贾媛
白雪 王强 范凯杰 周行健 贾媛
【摘要】《王孟英医案》系名医陆士谔据《王氏医案》、《归砚录》等书分类重辑而成。该书反映了王士雄的临诊经验,包括57种病症及杂治一章,载案约598例。王氏治温病擅用甘寒养阴,凉润清解,反对妄投温补。王氏临诊辨证精确,处方熨贴,用药灵巧。 王氏不仅对温病治疗自成体系,对杂病的治疗也颇多建树。他尤其擅长用涤痰法治疗各种疾病。本文就是我对从痰症论治杂病的一些看法,还有王孟英与朱丹溪两家治痰的分析与比较。
【关键词】王孟英;朱震亨;痰证;杂病
【中图分类号】R25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30..01
痰是因水液代谢障碍出现的产物,若肺脾肾功能失常,则聚湿生痰。许多疾病,发生、发展、变化中,都会干预津液的运化、生成、敷布生成痰。丹溪认为消除成痰之因其病而治,。因此提出“见痰休治痰,而治其本”的观点。即以下观点:(1)治痰者,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反对用峻利之药治痰;(2)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3)以二陈汤为基本方,根据痰的性质和部位加减化裁。[1]以及清邪热而痰自除,燥湿土而痰自化,理气机而痰自散的治痰三法,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下面我就浅谈痰证在杂病治疗中的意义。
1 丹 溪
丹溪认为胃病可从痰论,充分体现了其痰病观的学术思路。他曾说:“凡痰之为患,为喘为咳,……皆痰邪所致。”并由此得出“百病多有兼痰者”。这一特点体现在胃病的辨治上尤其明显。其中又分成两类:一是一些痰为主因的疾病,如伤食、嗳气与嘈杂。二是痰为胃病最重要病因中之一,如呕吐、咳逆、翻胃、恶心、痞等。[2]足见朱丹溪在胃病的辨治中是十分重视痰这一致病因素和病理产物的。[3]从痰治胃病这样的案例,一部分体现在直接用一些燥湿的药,另一方面则表现为益气健脾或者是理气来治痰从而治疗脾胃系疾病。
2 中 风
中风主要和风、火、痰、气、瘀有关,而痰在本病的病因病症中位置重要。痰可分为湿痰、风痰、热痰,伴随中风病的整个过程。丹溪认为,“半身不遂,大率多痰”;治疗上“治痰为先,次养血行血”。有研究[4]认为本病在急性期以血瘀、痰证和风证为多,恢复期则是痰证、血瘀居多,后遗症期以痰证、血瘀和气虚多。高宇等[5]研究表明風痰在中风发病各期中都占有很高的比例。中医主标本兼治而治痰,由于病机复杂,治法治则随之灵活[6]。故临床本病以消痰、化痰、涤痰三法为主。
3 胸 痹
胸痹的一部分病人属于脾胃虚弱而导致的血虚。读完本书后,对于胸痹又有了一些理解:现代医学的高脂血症和高凝状态可能反映冠心病中的“痰浊”。[7]而血脂升高是胸痹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金匮要略》讲,胸痹发生,“必有痰浊阻其间”。早期多为“痰浊”,因胸阳失展,痰阻脉络,发为胸痹;晚期以瘀血兼夹痰浊为主,痰瘀互结,病变加重。邓铁涛认为,胸痹早中期患者常见痰证,而中后期多为瘀证。蒲辅周先生觉得本病常因心气不足,痰浊内阻,治疗当补气祛痰;路志正治疗本病注重脾胃,均体现了胸痹治“痰”的思想。
从痰论治疾病在肾病,肝病,妇科病症等均有极好的疗效。综合上述,治痰应整体出发,从实际病情出发,视标本缓急,论证详实,再辨证施治; 在诊疗中,敢于求实和创新,强调用药对证,以方俟证,这种探索医学诊疗规律的求实求是精神,对未来在此基础上的发明、创造、创新、探索“痰”证证治准则,起到了关键性作用。[8]
参考文献
[1] 孙国珺.《丹溪心法》治痰浅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20):133-134.
[2] 刘玉良.《丹溪心法》辨治胃病的特色与成就[J].中医杂志,2012,53(16):1432-1433.
[3] 李君平,苏世平,柳巧红.《丹溪心法》辨治胃病特色探析[J].陕西中医,2008,29(9):1256-1257.
[4] 杨 利,黄 燕,蔡业峰.1418例中风患者痰瘀证候分布和演变规律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6);459-460.
[5] 高 宇,狄晓娟,朱亚萍,等.对缺血性中风“风痰”证变化规律的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7(7):1399-1401.
[6] 林信富,朱亨炤,雷惠新,等.中风病痰证与血脂代谢关系的临床观察.中医杂志[J].2005,15(2):4-5.
[7] 李 锐.消、补、湿三法治疗冠心病的实质探讨[J].新中医,1978,10(1):50.
[8] 李爽姿,王勤明.朱丹溪治痰知要[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21(6):646-647.
本文编辑:赵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