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传出去
2019-02-10谷孟云
谷孟云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只要心中有爱,就可以做很多事。这六年来,郑州市道意和职业培训学校(大家亲切地称它为“咱家小院”)校长王正宇的眼睛紧紧盯着这个“爱”,心里时时刻刻琢磨着这个“爱”,让这个“爱”活起来,将这个“爱”传出去。王正宇倾心在做的,只有“爱”。“走进咱家小院的每一个人都是一颗小太阳,我是太阳能,把积蓄的爱的能量发射出去,我的生命就有了意义。”王正宇满怀深情道。
咱有了个“家”
2012年,初次走进小院时,王正宇看到的是几间堆满各样垃圾的仓库。院内杂草丛生,大片大片的青苔布满各个角落。而王正宇此刻想做的,只是把仓库改建成学校,尽快投入使用。
而真正让王正宇坚定信念,专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最根本原因,是深深根植在王正宇心中的爱念。
王正宇的祖父是老红军,在革命年代,祖父身上爱党爱国爱家的情怀,深深激励并鼓舞着他。而出身农村穷苦家庭的父亲,在那个食不果腹的饥饿年代中,毅然用自己仅有的力量,帮助村里的困难群众度过危机。对于王正宇来说,这份爱是一种巨大的能量,吸引着他,引领着他。
于是,这所学校最终更名为“道意和职业培训学校——咱家小院”。学校名称的定立,让王正宇内心充满了信心和期待,他每天都在思考“怎么把咱家小院改建得更好”。只有初中学历的他,想要建成一个“文化小院”,简直比登天还难。但王正宇是一头“倔驴”,认准了的事,再难也要做下去。他到处请教学习,只要觉得好的有用的,他全部都拿过来装进自己脑袋里。回到咱家小院后,他就开始不停地琢磨思考:“爱”字怎么贴,贴到哪个位置更醒目;标语写什么,不同的标语贴在哪里更合适……“他就像一个机器人一样,每天不知疲倦。”王正宇的老搭档——厨师宗建立说,王正宇的心没有一分钟离开过“咱家小院”。
跟着王正宇六年,宗建立无时无刻不被王正宇的大爱所感动。王正宇为建“咱家小院”这个家,遇到再大的坎儿,也从来没有“怕”过。
2017年的9月,恰逢一期学习班开班前夕,由于学员人数的不断增加,王正宇担心学校的卫生设施无法满足更多学员的需要。为了让学员们更加安心更加舒心地学习,也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让每一个学员“不白来”,王正宇决定重新改建卫生间,在现有的空间中,建造更多更舒适的卫生间,供学员们使用。经过十几天的努力,王正宇和工人师傅、义工家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终于把卫生间改建好了。可还没等王正宇松一口气,第二天,二楼的卫生间竟出现了严重漏水的情况,而漏水的卫生间连通的是一楼的宿舍。如果处理不好,不但卫生间无法正常使用,就连一楼的宿舍也不能住人了。距离开课只剩下四天的时间,王正宇心急如焚,立刻召集了所有的义工家人,又请来专业做防水的师傅,一遍遍请求大家务必在四天内解决好漏水问题。“三天三夜,王正宇几乎都没合过眼,他亲自上阵,能搬一块砖是一块砖。”宗建立说,在王正宇身上,他从来没感受到过哪怕一丁点儿的领导架子,凡事他都身体力行,永远冲在最前面。
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开班的前一天,终于把卫生间全部整修好了,王正宇心里一直压着的石头总算落了地,泪水像决了堤的洪水一样奔涌而出,“太感谢了,感谢大家!”王正宇不停地向大家深深鞠躬。
“咱家小院”在王正宇和义工家人们的用心建造下一点点变美。对于王正宇来说,这个“家”不是他的家,而是全天下所有有爱的人的“家”。他建这个房子,是为了等候、迎接家人的到来,让“爱”汇聚到这个“家”,让这个“家”充满爱。
咱“家人”来了
有了“家”后,王正宇要做的,就是让更多的人找到回家的路,回到这个“家”,在这个“家”团聚。
从小院一步步建成开始,王正宇积蓄所有的力量,拿出自己身上所有有价值的东西,办起了“公益大讲堂”。“课程最多的时候,一个月三十天都是排满的。”负责操作课件的王淑君说,每个月《家和万事兴》这门课是固定的,其他的课会根据具体情况提前安排,而《未管所家长课堂》也在逐步固定推进。
有一颗做公益的心是美好的,更难能可贵的是,始终如一地坚持去做。但在今天,做公益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单单是培训班的建立,就面临着难以想象的挑战。“如果不能在现有的房屋架构上改建成功,就很可能被判定为‘违建,下一步的改建工作将无法继续。”王正宇微微颤抖着双肩,他忆起了当年“铺路”的辛酸。那一天,为了节省换旧门框的钱,一直跟在王正宇左右默默付出的司机陈献辉亲自上手安门框,在用完切割机放置时,一不留神,被切割机划到了脚,“当时脚筋都切断了。”陈献辉说,他并没有特别害怕,也不觉得很疼,因为在他心里,作为校长的王正宇,一直带领他做的都是善事,这让他打心底里觉得安心、开心。
而培训班课程的公益性也一度遭人误解。“如今的社会,谁会自掏腰包做公益啊,不是传销,就是吃饱了撑的。”王正宇说,很多人不理解他做公益的初心和决心。因为他所处家庭环境的影响以及他自身坎坷的遭遇,他这一生,才立定了“公益”这条路。
他出生在农村一个特殊的家庭,父亲兄弟姐妹多,因为家里穷,上不起学,也娶不到老婆,不得已只能找残疾人,或者按照旧风俗换亲。因而,王正宇的妈妈患有癫痫,从小,他就是一个被绝对“否定”的孩子,村里人、同学,只要见到他,都会嘲笑他“你爹是个文盲,你妈是个神经病”,他从未在别人嘴里听到过一句“肯定”的话。但他一直都知道,父亲是个好人,总是愿意帮助别人,十里八村的人都因此夸赞过父亲。在王正宇幼小的心里,始终觉得做个好人,就会被夸。而有一年春节,村里的干部让7岁的他提着小桶去给五保户和烈士军属的家庭贴对联,他人生中第一次品尝到了“被认可”的滋味。文盲的父亲因为做好事被夸,而他也因此“担当大任”,干了件“文化人”的活儿,这份奉献所得的溫暖深深扎根在他心里。今天,他把那副“和和睦睦一家人,快快乐乐一辈子”的对联贴到“咱家小院”的大门上,用这份铭刻于心的爱不断激励自己“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而王正宇坎坷的人生经历也更加坚定了他做“公益”的决心。曾经,王正宇是一位商人,他一心一意做的事,就是“赚钱”,他也在奋斗的路上,有了不小的收获。但兜里有了钱,并没有让王正宇的人生走上坦途,他遭到朋友的背叛,钱被骗走了,友情也丢了。他开始意识到:人生在世,能永远握在手里的又有什么呢!“倘若你被骗了一万,你原谅了,放下了,那你的胸怀就被撑大了一寸;同理,你被骗了一百万,你原谅时,你会发现,你的胸怀已经有无限大,足以包容任何人任何事。”王正宇說,当你的心中充满爱时,你就是最富有的人。
为了让咱“家人”回家,王正宇一点点地克服困难,为“咱家小院”铺着路。路越铺越平,越来越多的人沿着路回到了这个“家”。如今,每期的公益大讲堂报名的人数超过千人,更多的家人在“咱家小院”相见了。
“咱家人”满载而归
来到咱家小院的家人们,短短几天的相聚,就收获了满溢的爱。2019年10月20日早上7点30分,《咱家今日弟子规》课程开班,咱家小院陆陆续续迎来了全国各地的家人。志愿者们穿着统一的服装,面带微笑,向每一位走进大门的家人轻声问好,说“欢迎您回家”。
随着志愿者的引领,家人们有秩序地走进会议室,一个挨着一个轻声落座。八点整,王正宇跟随课程讲师来到讲台前。主持人邀请作为校长的王正宇在课程开始前讲话,王正宇接过话筒,一时语塞,哽咽道,“我也不知道该说什么,说点什么好。”台下,家人们手举过头顶,默默地为王正宇鼓掌,掌声一直持续到主持人忍不住喊停,这才渐渐平息。“他是我此生所见做公益做得最认真的一个人。”来自洛阳的学员赵宁感慨道,课程还未正式开始,他就已经收到了王正宇和咱家小院满满的爱,这是他从未有过的感受。课间,老师带领家人们诵读《弟子规》,和家人们一起做“爱的运动操”。来自郑州的孙饶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她是一位单亲妈妈,十六年来,她独自一人带着女儿在郑州生活,为了赚钱,最拼命的时候,她一天可以打四份工。她早已被生活压得累弯了腰,忘记了自己还能笑。孙饶说,在这里,她的心被一点点温暖,一点点打开。
课下,家人们排着队盛午餐。简单的素食,却吃出了幸福的味道。“素食养胃净心,不知道为啥,感觉比家里炖的肉都好吃。”刚吃完饭的孙饶打趣道。而不远处的王正宇,手上拿着一块红色的布,急匆匆地走着,到了楼梯口,他健步如飞,一跃几个台阶,向楼上的会议室奔去……
两天的课程结束后,志愿者们依然神采奕奕地站在大门口,每送走一个家人,志愿者们都鞠躬致谢,说“家人学习辛苦了,您慢走,欢迎常回家看看”。而这时,王正宇只要腾出一点空儿,就会和志愿者们一起站在大门口,向家人们道别,“感谢你们,是因为你们来了,这个‘家才亮了。”在王正宇心里,是这些家人的到来,让他心中的爱落了地,生了根,发了芽。
王正宇倡导开设的固定课程《家和万事兴》《未管所家长课堂》,帮助很多家庭收获圆满的幸福:离婚的复婚了,吵架的和好了,婆媳关系变好了,父子母子关系融洽了……
一位离婚14年的母亲在听完课程后,给王正宇发来了反思信:“两天的公益学习让我永生难忘,在这里,我看到和我一样来自全国的犯罪孩子的父母们,施柳贞老师让我们在场所有父母都亲眼看到孩子犯罪背后的真相,原来我们孩子的所有问题都源自父母和家庭本身。我离婚14年一直单身到现在,我孩子今年才18岁,去年犯罪进了管教所,当初不是我坚持要离婚,孩子就不会往外面跑,更不会被判刑入狱。通过这次学习,我做出了一个选择: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我准备回家和丈夫复婚,从今以后好好做妻子,好好做媳妇,好好做母亲。”在信中,这位母亲向自己的亲人和孩子深深地忏悔。
在咱家小院,“咱家人”总能载满爱,把收到的爱化作爱,传递给更多的“家人”。走进来——“欢迎您回家”,走出去——“常回家看看”,这就是王正宇对咱家小院爱的初心。“感谢大家的到来,让自卑的我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活着的意义,从此,我有了长期坚守的梦想和方向。”王正宇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