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歌曲”的春天里耕耘
2019-02-10赵献东
赵献东
“歌词好写,写好却很难。”这句在作词界公认的话,道出了众多歌词创作者共同的心声,青年词作家许会锋对此更是感同身受。
许会锋是土生土长的农民词作家,他作词的歌曲《小村人的婚礼》《小村微信群》分别荣获中宣部第十三、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普通农民,五年内两次荣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许会锋的作品以农村题材为主,他用30余年的执着探索出了一条不畏失败、上下求索的追梦之路。他的代表作“小村三部曲”(《小村人的婚礼》《小村微信群》《小村来客》)视野开阔、形象生动、语言鲜活,形成了独到的创作风格,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深受群众欢迎。获奖光环的背后,是许多高学历专业词作家未曾体验过的艰辛。许会锋将对歌词创作的热爱、对家乡的情感、对时代的观照巧妙地融入作品,使作品具有明显的人民性、时代感,以及深厚的乡愁情结和百姓情结。
“庆幸我是农民,让我离生活更近”
文艺作品并非神秘灵感的产物。早在西周时,便有采诗官深入民间采集歌谣,加以整理,这也是《诗经》十五国风中大多数作品的来源。可以说,最美的音乐和诗歌就在民间。许昌自古以来就是一片孕育诗意的热土,骨子里就有诗歌的基因。春秋时期,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位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就是在这片土地上写下了《竹竿》《泉水》《载驰》等传世诗篇,被孔子收入《诗经》。除许会锋外,土生土长的许昌姑娘杜涯创作的诗集《落日与朝霞》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
1974年出生的许会锋是许昌市襄城县颍阳镇东张庄村人。如今,他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理事、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库评委、河南省“四个一批”人才、许昌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这之前,他只是个普通的农民,农村是他的出生地、是他成长的摇篮,承载着他酸甜苦辣的人生体验。春播秋收,耕作施肥,许会锋15岁时拿起锄头,走进了父辈耕耘过的土地。在此之后,他搞养殖、跑運输……这些与田间地头息息相关的工作,为他带来了多样的生活感受;温暖的乡音、乡情和朴实的民风、民俗,也成为他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许会锋做到了。他的60多篇获奖作品几乎全是乡村题材:《小村人的婚礼》《西瓜村的故事》《小村微信群》《古村人家》……这些作品以小见大,写故乡的青山绿水、写家乡老少乡亲的故事、写中原农村的发展变革,《人民日报》称其作品“展现了新农村的新面貌……唱出了新时代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文联音乐艺术中心主任、中国音协副秘书长熊纬也这样评价许会锋本人:“他曾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人,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让他的作品别具一格。”
许会锋说:“老家有父母、有果园,我深爱着乡村的大地,农村题材是我今后创作的主要方向。”如今他的主要工作虽已不再是农业生产劳动,但他仍心怀家乡那片坚实的土地、希望的田野,时常回到乡下,扎根人民、体验生活、走访采风。一手拿锄头,一手拿笔头,手握两“头”的许会锋把对农村铭刻在心的深情,化为他笔下会呼吸又接地气的歌词,系住了乡愁,也打响了他特有的“乡村歌曲”品牌。
“不后悔昨天,只兑现今天”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艺作品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许会锋的歌词写的虽多是农民、农村的事,其内容一直与国家政策和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小村人的婚礼》通过对一家三代人不同婚礼场景的描述,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改革开放40多年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巨大变化。今年新获奖的作品《小村微信群》也正是当前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农民与农业生产发展乍一听上去与高科技和互联网有不小的反差,但实际上,农民不仅学会利用微信作为交流共享生产经验的沟通工具,还相继开办网店,解决了果子、大棚蔬菜等农副产品的销路问题。“一个个小点子点燃小村希望/一个个好经验打开小村梦想/一个个新目标凝聚小村力量/一个个好故事绘成小村春光。”微信群虽小,却以“小村人”奋斗追梦的精神面貌,表达着农民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愿、心情、心声,其背后折射出的是“互联网+精准扶贫+农产品上行”的农村经济新形态,展示出一幅对乡村振兴战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成功践行的画卷。《小村微信群》的成功是必然的,它以当下农民生活的“小变革”投射出新时代农村的大发展;许会锋会成功也是必然的,因为他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同频共振,紧扣时代脉搏,为时代高歌!
许会锋的歌词与时代和三农政策同呼吸,却并非只是空喊政治口号。他的作品中没有一个“大词”,而是亲和的,充满着泥土气与烟火气。俗话说“好吃不过茶泡饭,好看不过素打扮”。他的创作取材于身边的人与事,无论是描写新时代农村发展变化的“小村三部曲”,还是展现乡村美丽风景画卷的《古村人家》,都朗朗上口、平白易懂,用质朴的、通俗的、口语化的语言呈现生活中的感悟。值得注意的是,质朴并非不加修饰的文字堆砌,“口语”也不全是直接说出口的“土话”,经过许会锋斟酌后的歌词,不见浮语虚词、不见浮文巧语,却是直抒胸臆、情见乎词、感情真挚、描写清新,浓浓的乡土氛围中饱含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颂唱。这样发自内心的表达,把歌词写进了人们的心坎里,自然能成为深受百姓欢迎传唱的佳作。
“爱上一个事,找到一个趣”
谈及歌词创作,许会锋说的最多的两个词就是“坚持”和“探索”。“那时,村里人叫我‘坐家,说我一个农民做着歌唱家的梦。”村里的乡亲或务农或打工,盖了新房,过上了小康生活,但许会锋一直清贫。虽坚持创作,但好多歌词在当时未能发表,出版社退回的信装了几麻袋。无论生活如何困窘,他仍然无法舍弃创作歌词的梦想。“家里人都劝我歌词不能当饭吃,但没有歌词,再好的饭也没有味道。”许会锋就像一颗种子,默默在地下蓄力,等待春天到来破土而出。终于,1994年5月28日,《工人音乐报》发表了他的处女作《心曲》,许会锋的创作之路从此柳暗花明。2014年,《小村人的婚礼》获得中宣部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许会锋正式进入歌词创作的专业领域。在不断学习提升创作水平的同时,他也一直在探索属于自己的创作风格。2019年,《小村微信群》再次获奖,标志着许会锋“乡村歌曲”风格的形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虽然只有初中文凭,但许会锋从未停止过自学与创作的脚步。30多年来的不懈努力,他用实际行动守住了艾青“我生活着,故我歌唱”的写作立场。手中的锄头给予他自信,指尖的笔头给了他勇气,脚下的土地给了他希望与力量。因为对故乡这片热土爱得深沉,许会锋坚守住了中原文化的传统,坚持关注现实,带着强烈使命感扎根现实生活,以自己的生活积累和饱满的热情在历久弥新的土地上用笔耕耘,用歌声记录新时代。
“我对农村有着和别人不一样的情感……无论生活如何变迁,我都将扎根自己深爱的乡村大地,写别人没有的、写身边熟悉的、写老百姓喜爱的,以此回报生我养我的家乡许昌、记录伟大的新时代。”身上有故事,心中有情怀,许会锋的歌词创作旅程并未结束,在希望的田野上,他依然在用笔耕耘。目前,“小村三部曲”的第三部作品初稿已成,期待最终作品的同时,也愿他能坚定梦想继续前行,在“乡村歌曲”的春天里耕耘,迎来一个个硕果累累的秋天!(作者系许昌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