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和规律

2019-02-10张传鹤

山东社会科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建设

张传鹤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研究生院,山东 济南 250103)

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面对的中国国情和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与其原发地西欧各国都有很大的不同,在时空、主客体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要成为“有用”的理论,必须实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为主体、以中国的现实问题为客体,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和中华优秀传统思想的智慧,分析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中国的现实问题,寻找有效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答案,实现国家独立、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目标,以及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理论创新过程。建国7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文章,取得丰硕的理论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新中国成立7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如下六个发展阶段,产生了系列重要理论成果。

(一)从1949年到1976年9月,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阶段。新中国建立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取得了两个重要成果。一是探索出一条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和平手段,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新路,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二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之后,在毛泽东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对在中国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丰富的理论成果。这一时期,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四化”的目标,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攸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败的十个重大关系进行了系统论述,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方法是用民主的协商的办法而不是压服的办法。他对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的关系作过有益探索。党的八大对我国此时的社会主要矛盾做出了准确判断。在国际关系和外交战略方面,我国与一些发展中国家共同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毛泽东提出并论述了“三个世界”的理论。

由于缺乏实践经验、理论准备不足,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此过程中,发生过一些“童稚”性错误,出现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毛主席万岁万万岁”等违背客观规律的表态式的假大空口号。随着一系列国际、国内干扰因素的出现,毛泽东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判断发生失误,认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谁战胜谁、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成为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文革”期间,批唯生产力论,搞以阶级斗争为纲,党和国家工作重心错置,忽视生产力发展。思想舆论界没有把毛主席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方针落到实处,神化领袖,思想僵化,教条主义盛行。

(二)从1976年9月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两个凡是”,以及“两个凡是”遭到反对和否定,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拨乱反正的阶段。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去世之后,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华国锋提出“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两个凡是”的提出,让那些希望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的干部群众感到失望,因为“两个凡是”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为此,“改革派”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马克思主义观点,矛头直接对向“两个凡是”。经过辩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战胜了“两个凡是”,实现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健康推进扫清了道路。改革派提出的体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是这一时期最大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为下一阶段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和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奠定了坚定的思想基础。

(三)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届四中全会,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在第二阶段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基础上,确定了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深入思考,做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决定,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问题,做出了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判断,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矛盾进行了科学分析,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确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对超越阶段的“左”的所有制政策进行了调整,启动了市场取向的改革。在政治生活领域,高度重视民主法制建设,推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向制度化法制化方向发展。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提出军队要按照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的“三化”标准来建设。提出“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伟大构想。对国际形势做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重大判断,提出外交工作要为我国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在党的建设方面,提出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首先改善党的领导,提出要对党和国家领导制度进行改革。提出党要做全社会的表率,党的领导干部要做全党的表率,端正党风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关键。提出党在新的改革开放和建设任务面前要来一场大学习。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阶段性成果。

(四)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在国际上发生苏东剧变、国内发生政治风波的历史背景下,围绕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党,怎样建设党” 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在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始终做到“三个代表”,即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推动生产力发展,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进一步推动经济开放,推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推动文化发展,提出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做出重要部署。为了防止党变质,提出要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提出共产党人要做到“三讲”,即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提出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即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速度和效益的关系;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关系;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关系;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的关系;收入分配中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扩大对外开放和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提出要重视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重要作用,推进中国特色新军事变革,提出部队要做到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

(五)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八大,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世情、党情、国情的变化,重点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时代课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提出在发展中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同时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实现和平崛起。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提出要坚持“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誉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党的建设领域,提出党面临“四种危险”和“四大考验”,要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办好党报党刊和党建网站,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建立各级党代表大会代表提案制度,在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等加强党的建设的新思路。

(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 “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致力于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方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历史方位方面,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论断,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提出在新时代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统揽“四个伟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事关我国发展的目标、重要政策方向和政治原则等方面,提出了“八个明确”,确定了党在现阶段治国理政的十四条基本方略。在经济建设方面,紧紧围绕经济新常态布局谋篇,加速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供给侧结构改革和放管服改革,推动均衡发展和扩大开放。在政治建设领域,明确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推动全面依法治国,推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文化建设方面,强调要牢固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方面,围绕建设“7个有所”的社会目标推进工作,即建设一个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社会,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清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先进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导管理体制、法治保障、加强环境督查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在主要工作抓手方面,提出“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在战略步骤方面,提出到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50年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在军队和国防建设方面,第一次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一是抓四个现代化建设,即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二是加强军队党的建设。在国家统一问题上,用法治方式,打击“港独”分子的嚣张气焰,同时出台更多惠港惠澳措施。对于台湾问题,提出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同时出台31条惠台措施。愿意同台湾各党派、团体和人士就两岸政治问题和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有关问题开展对话沟通,广泛交换意见,寻求社会共识,推进政治谈判。在外交政策方面,提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利己利人的社会主义外交理念。在党的建设方面,提出打铁必须自身硬,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强调发挥政治建设的统领作用,重视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立和用。

二、新中国成立7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

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和教训。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关于成功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以得出如下规律性的认识:

(一)牢记初心和使命,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强大精神动力

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在历史长河当中,只是短暂的一瞬。70年来,中国共产党由一个为夺取政权领导人民而奋斗的党,变成了一个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带领人民从事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党,由一个在封闭条件下从事执政活动的党,变成一个在改革开放条件下执政的党。70年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在风险和挑战面前,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直面问题和挑战,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理论自觉,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探索真理,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新中国成立初期,以马克思主义政权建设理论为指导,探索建立了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政权建设理论的发展。在过渡时期,提出了“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过渡时期结束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对围绕如何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探索,取得不少科学理论成果。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纠正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在苏东剧变和国内发生政治风波的多事之秋,处变不惊,深刻分析苏东剧变和国内发生政治风波的根源,把准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大势,提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作,谋划各项工作。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理论发展,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扣时代脉搏,直面现实问题,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推动中国共产党进行理论创新创造的强大精神动力。因为牢记初心和使命责任,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我们党总能焕发出旺盛的理论创造活力,不退缩,不懈怠,努力探寻解决问题的答案。因为不忘初心和使命责任,在重要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总是表现出进行理论探索的巨大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即使在探索过程中发生了偏差,也能通过党自身进行纠正,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回归正确道路。

(二)营造一个健康的政治生态和理论生态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成效的重要环境保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理论发展问题,理论发展成效如何,不但取决于理论创新主体的理论素养,也取决于政治生态。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由一个带领人民为夺取政权而斗争的党,变成一个执政党。成为执政党后,随着中国共产党掌握了执政权,也就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手中掌握了在革命战争年代不曾掌握的各种资源,难免出现一部分并不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伪装成马克思主义者混进党内的情况,另有一部分人入党时是真诚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但进入党和国家权力机关后蜕化变质。这些人都是唯利是图的投机分子,对党和国家的事业没有感情,对人民没有感情,他们从内心敌视、鄙视马克思主义,留在党内,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严重隐患和祸害,如果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态健康,这样的人就能及时被识破和清除出党,即使潜伏在党内,也很难形成气候。如果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态不健康,他们就会跳出来兴风作浪,指鹿为马,迫害那些为了党、国家和人民事业说实话的人,压制那些符合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主张和政策。1957年反右扩大化、“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之所以能够发生,违背常识的假大空的胡言乱语盛行,健康的思想斗争逐步变了调,变成了恶意整人的运动,与当时的政治生态不够健康有很大的关系。在政治生态不健康的时候,动机不纯的人不是去扎实地开展调研和研究解决现实问题的可行方案,而是浮在舆论场上面看风向,根据精确的利益算计适时表态。“文革大革命”之所以会发生,而且持续那么长时间,主要是政治生态出了问题,那些看出问题,敢于直言的老实人被打倒,那些工于心计、见风使舵者平步青云,执掌权柄。他们实际上都是假马克思主义者,不但不会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真正的贡献,而是直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危害,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发生曲折。

健康的理论生态也是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健康推进的重要条件。健康的理论生态,是有底线和红线的,在不触碰底线和红线的前提上,不同的思想观点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台竞技,互相包容,以理服人,互学互鉴,互帮互助。理论工作者都要学会谦虚和倾听,要有理有据展开必要的学术争论,不能动辄给不认同自己思想观点的人扣帽子,上纲上线,甚至谩骂,污染理论生态,随意上纲上线,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没有任何帮助的。只要有理有据,何惧争论?越是有理有据,越应优雅自信宽容。

(三)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让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理论工作者和群众的智慧竞相迸发,并纳入决策者视野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制度保证

再伟大的人物,其智慧也是有限的,而在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理论工作者和群众中也会蕴藏着无穷的智慧。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十分注重在群众中开展调查研究,调查研究就是主动听取群众意见,充分发扬思想民主。毛主席曾经形象地讲,领导干部做决策,好比是搞来料加工。中国共产党一直强调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这一根本组织制度,就是为了充分发扬思想民主,把分散的智慧集中起来,形成最科学的观点,做出最科学的决策。民间有谚语讲,“三个臭皮匠,顶得上一个诸葛亮”,实际上就是讲发扬思想民主的重要性。民间尚且懂得发扬思想民主的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更应当充分发扬思想民主。新中国成立以来,什么时候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落实得好了,什么时候党的理论就比较地正确,什么时候上级和领导干部搞官僚主义,民主集中制成摆设了,党的理论就会偏离正确的发展方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恢复了民主决策的优良传统,各种思想观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级党委、人大、政府决策的思想素材十分丰富,各项政策措施不断得到优化,在此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顺利推进,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重大理论成果。

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广大干部群众对十九大报告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十九大报告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十九大报告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评价,一是因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起草组组长,对十九大报告起草给予了有力指导。二是因为在十九大报告起草过程中,吸收了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理论工作者和群众的智慧。十九大报告在起草过程中成立了80多个调研组,首先就十九大议题广泛征求了社会各界的意见,国家首批高端智库也提交了数十份调研报告。在获得大量调研材料的基础上,文件起草组才正式启动文件起草工作。文件初稿完成后,先后提交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治局审议,并征求离退休的部分中央老同志、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十八大党代表、各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负责人等人的意见,最后提交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审议。十九大报告的“钢铁”是这样炼成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中凝聚着党的领袖习近平总书记的智慧和心血,也凝聚着广大干部、学者和群众的智慧和心血,是一个真正通过发扬思想民主造就的党的重要文献。

(四)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方法条件

思想路线主要涉及对实践、上级、本本、西方的态度。错误的思想路线采取唯书、唯上、唯西的态度,把书本上说的照单全收,把上级讲的奉为金科玉律,把西方讲的奉为金玉良言。在正确的思想路线下,坚持不唯书、不唯上、不唯西,只唯实,只唯真理,在正确的思想路线下,坚持书本上讲的、上级说的、西方主张的,只能作为参考,书上讲的对不对,上级讲的对不对,西方讲的对不对,应不应该坚持、应不应该学习借鉴,只能看讲得有没有道理,特别是看是否经能得起实践的检验,经得起检验的就是真理,就坚持,经不起检验的,就不是真理,就得否定和改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把党的思想路线提炼归纳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新中国成立70年的历史证明,什么时候这一思想路线坚持得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效就大,什么时候这一思想路线坚持得不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就会发生曲折。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就要坚持实事求是。在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二十周年讲话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实事求是,就要坚持为了人民利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要有光明磊落、无私无畏、以事实为依据、敢于说出事实真相的勇气和正气,及时发现和纠正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决策中的失误、工作中的缺点,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规律、符合时代要求、符合人民愿望。”(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6页。只要做到了实事求是,我国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都能找到科学答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就会硕果累累。

(五)学术界、党和国家机关的决策者们保持扎实的学风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作风条件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没有扎实的学风不行。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出现过不少学风扎实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工作者,他们做学术研究,不是为了应景或其他功利目的,而是真正为了推进理论发展,为中国发展进步提供思想启示。他们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力量。但也有不少学者,学风漂浮,嘴尖皮厚腹中空。如,有的学者没有系统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就敢对马克思主义妄加评论。有的学者没有到上访者中间和信访工作机构进行深入调研交流,就敢撰写信访工作资政报告。又如,有的学者研究“一带一路”倡议,没有与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的工作人员进行深入交流或实地考察,仅仅满足于查阅其他学者的文献,就撰写出洋洋洒洒的学术论文或资政报告。诸如此类的学风不扎实的问题还有不少。“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邓小平对思想理论界加强学风建设提出明确的要求。1979年3月30日,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主题讲话中,他指出:“我们已经承认自然科学比外国落后了,现在也应该承认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就可比的方面说)比外国落后了。我们的水平很低,好多年连统计数字都没有,这样的情况当然使认真的社会科学的研究遇到极大的困难。因此,我们的思想理论工作者必须下定决心,急起直追,一定要深入专业,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知彼知己,力戒空谈。”(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1页。其实,邓小平对学术界的要求,对于党和国家机关的决策者们同样是适用的,党和国家的决策者们也需要发扬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力戒空谈的扎实学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广大理论工作者的责任,党和国家的各级决策者们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力量。只要学术界、党和国家的决策者们都大力发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就能够汇集起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磅礴力量,不断开辟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为发展21世纪做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

(六)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明成果和国外文明成果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助力条件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都要善于借力。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中的这些社会科学领域的有益思想成果,同时,把自然科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吸收到自身研究中,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恩格斯对吸收优秀传统成果有过专门的论述,在《论住宅问题》中,恩格斯指出:“正是由于这种工业革命,人的劳动生产力才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以致在人类历史上破天荒第一次创造了这样的可能性:在所有的人实行明智分工的条件下,不仅生产的东西可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丰裕的消费和造成充足的储备,而且使每个人都有充分的闲暇时间去获得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科学、艺术、社交方式等等——中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且不仅是去获得,而且还要把这一切从统治阶级的独占品变成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并加以进一步发展。”(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99页。列宁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吸收前资本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人类创造文明成果。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俄国的所谓“无产阶级文化派”宣称要在“干干净净的地面上”,创造纯而又纯的无产阶级“特殊文化”,一批自命为“左派共产主义者”的人,要求用“纯洁的共产主义者的手”来建设社会主义。列宁对这些错误观点进行了批判。他在《共青团的任务》中指出:“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那些自命为无产阶级文化专家的人杜撰出来的。如果硬说是这样,那完全是一派胡言。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4)《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85页。“如果你们要问,为什么马克思的学说能够掌握最革命阶级的千百万人的心灵,那你们只能得到一个回答:这是因为马克思依靠了人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获得的全面知识的坚固基础,……凡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他都有批判地重新加以探讨,任何一点也没有忽略过去。凡是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他都放在工人运动中检验过,重新加以探讨,加以批判,从而得出了那些被资产阶级狭隘性所限制或被资产阶级偏见束缚住的人所不能得出的结论。”(5)《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84、285页。在《关于无产阶级文化》中,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6)《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99页。实践证明,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什么时候我们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效就大,反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效就小,甚至发生严重曲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注意吸收中华传统优秀文明成果,吸收外来文明精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顺利推进,成果丰硕。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建设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