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的 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影响评价
2019-02-10田文琴马晓星
田文琴,马晓星
(北京市房山区妇幼保健院,北京 102488)
近年来,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我院分娩人数大幅度增加,高危妊娠比例增高,困难剖宫产相应增多,术中产后出血时有发生,原因多为宫缩乏力性大出血,如救治不及时会危及产妇及胎儿的生命安全。我院近年来采取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年龄24~39岁,平均年龄(29.32±4.56)岁,初产妇36例,经产妇32例。按照患者所接受手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背带式缝合术组37例和宫腔填纱组3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宫腔填纱组
采用常规宫腔填纱法:将宫底固定并向下压,无菌纱布一端从子宫底部宫角处由上而下进行填塞至子宫下段切口以上部分,纱布另一端由宫颈口塞入阴道,从下至上进行同样填塞,直至将宫腔填满在切口处会合后间断缝合子宫切口,术后抗生素预防感染。
1.2.2 背带式缝合术组
采用背带式缝合术:把子宫托出腹腔,行压迫实验查看其出血情况,判断手术成功概率[1]。采用可吸收手术线,进针位置在子宫切口下方3 cm距左侧缘3 cm处,缝针穿过宫腔至切口上缘3 cm距同侧缘4 cm处出针,肠线由宫底垂直绕向后壁,与前壁相同的部位进针至宫腔,水平进针至右后壁,将肠线垂直通过宫底至子宫前壁,如同子宫左侧的部位进针于右侧子宫切口的上下缘,压迫子宫体部后打结;观察宫腔无出血后常规缝合子宫全层,术后同样抗生素预防感染。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疗效对比情况
背带式缝合术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24 h出血量分别为:(54.28±9.64)min、(636.95±60.84)mL、(216.21±31.64)m L,明显少于宫腔填纱组的(63.84±10.67)min、(702.85±77.68)m L、(247.69±34.24)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并发症对比情况
背带式缝合术组中1例产褥感染,1例贫血,并发症发生率为5.35%;宫腔填纱组中产褥感染4例,贫血2例,子宫切除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2.58%,背带式缝合术组明显低于宫腔填纱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有临床研究显示,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发生与患者切口延裂、子宫收缩乏力、胎盘残留及心理状态等因素具有相关性。如抢救不及时或处理不当易造成产妇丧失生育能力,甚至死亡的后果,因此,及时有效的止血是提高产妇术后生活质量和降低死亡率的重要一环。宫腔填塞分为宫腔填纱及水囊压迫,因水囊价格较高,基层医院很难普及,宫腔填纱虽然可以有效止血,但易造成感染,且难以均匀充分地将子宫腔填满,特别是宫角空隙处等部位具有较大的填塞难度[2]。子宫背带式缝合术主要通过对子宫平滑肌的挤压造成对子宫壁的弓状血管的间接挤压,从而使子宫出血量减少。而缝合线的捆扎作用会促进子宫平滑肌的收缩[3],使宫腔缩小,分支小动脉关闭,血流速度减慢,血小板的凝集速度加快,达到止血的目的。该手术方法可降低剖宫产手术产生的严重宫缩乏力性大出血、子宫切除、席汉综合征等不良结果的发生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背带式缝合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均少于宫腔填纱组,止血效果明显优于宫腔填纱组;背带式缝合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35%,明显低于宫腔填纱组的22.5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剖宫产产后出血的治疗中采取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具有出血量少、手术用时短,止血效果好、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可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