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矿区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建议
2019-02-10郭亚楠
郭亚楠,赵 龙
(1.成都理工大学,四川 成都 610059;2.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四地质矿产勘察院,甘肃 酒泉 735000)
陕西省是我国的能源大省,地域东西大道450km,总面积达到30×104km2,南北长800km,从南到北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独具特色的地貌单元,即陕南秦巴山地、关中断陷盆地、陕北高原,而渭北地区与陕南地区以矿产资源、岩土类矿物为主,陕西南部地区以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矿物为主。近年来自然灾害较频繁,对能源开采造成一定困难,进而也对矿区周边居住居民造成的危害也日益加重,为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查明矿山地质灾害隐患,勘查出地质灾害易发区,建立矿山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健全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的相关研究工作变得至关重要。
1 矿山地质灾害类型
本文对陕西省某矿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地质灾害调查。多个矿山地质灾害点。按类型分类:矿床滑坡、泥石流、矿体崩塌等等、不稳定斜坡8处、按规模分类:巨型灾点1个、大型灾点有1个、中型5个、小型2个,统计说明:陕西省大多数矿山地质灾害以中小型(次)危险的、危害较(重)大的崩塌、滑坡及不稳定斜坡为主。
(1)矿床滑坡。本次研究矿床内有15处滑坡,其中有14处堆积层滑坡、1处岩质滑坡,区内堆积层滑坡占40.0%,黄土地层的矿床滑坡占53.3%、软弱土层矿体滑坡占6.7%;均为中层滑坡;小型滑坡占20.0%、中型滑坡占53.3%、大型滑坡占20.%、巨型的占6.7%。
(2)矿体崩塌。眉县境内有3矿体处崩塌,其中岩质崩塌1处、黄土崩塌2处,崩塌分布广、数量多、危害较大。区内黄土崩塌占62.5%、其中岩质崩塌占37.5%,小型占12.5%、中型占68.8%、大型占18.7%。
(3)矿渣型泥石流。本次调查有3处矿渣型泥石流隐患点,①远门沟泥石流点,秦岭南部山区连降暴雨,在远门沟一带发生大规模的矿渣型泥石流灾害,将秦岭高山区的第四系冰川(遗迹)堆积物搬运到远门沟口堆积,目前沟口堆积扇达2km²以上。②水泉沟泥石流隐患点,位于石头河水库东岸,虽然目前为一个无水干沟,遇强降雨也可能发生泥石流,将采矿废渣冲到水库中去,给水库水质造成污染。③富家沟泥石流隐患点,为矿山采矿废渣不合理堆放造成泥石流隐患。
(4)矿体不稳定斜坡。所研究矿区内有8处不稳定斜坡,均为黄土型不稳定斜坡。境内不稳定斜坡分布广、数量多、规模大。斜坡主要分布在沟谷、河流两岸的阶地(黄土塬)边,单个灾点规模很大、威胁矿区周边居民众多,具有矿体崩滑随机性大、突发性强、危害性极大的特点。
2 矿区地质灾害评价及防治建议
地质灾害评价。采用综合信息叠加法进行矿山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评价,从诱发因素上来说,人类活动的强弱、降雨量的大小、地层构造条件、地表植被覆盖情况等对地质灾害的影响权重较大。本次评价指标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定量指标,如矿山地质灾害发育点密度、人类活动程度、降雨量等,根据它对灾害影响的权重大小给出一定数值即可使用。
另一类是定性指标,如地形地貌、矿体等,则可根据经验制定一个分级标准。根据眉县的具体特点,可将评价标准划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不发育区四个不同的等级。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建议。①制定矿区内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并纳入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使地质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②建立以群防为主,群专结合覆盖全省的地质监测预警网络。同时,建立重大矿山地质灾害和重大险情速报制度。对于已发生的地质灾害,必须在24小时内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对已发现重大险情的地质灾害点,一旦发现,立即上报,以便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及时到达现场进行调查,分析原因,确定有效防治措施,为当地政府抢险救灾提供决策性依据。③随着人口的增多,社会的发展,山区道路修建的增多,垦殖度的越来越高,导致山体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破坏日趋强烈,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各级政府要结合“再造山川秀美工程”,将区内25度以上的斜坡地及黄土塬边的耕地全部“退耕还林”,确保眉县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眉县的地质灾害已不同程度制约或影响当地经济建设的发展,只要始终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合理利用资源,以促进社会经济与地质环境保护的同步发展,就能够减少灾害损失、维护社会稳定、确保经济建设可持续健康发展。
3 结论
(1)陕西省境内多数矿区内地质环境较差,能源开采活动强烈,地质灾害点密布,评价出该区地质灾害的高易发区:马家镇-常兴镇滑坡、矿体崩塌高易发区;首善镇~营头镇滑坡、崩塌高易发区。
(2)调查、统计、分析隐伏灾害点对分析地质灾害形成原因,查清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起关键作用,对我们准确预测、及时预警、有效防治地质灾害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