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模精神的重要论述研究
2019-02-10彭维锋
彭维锋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北京 100044)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模和劳模精神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劳模和劳模精神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明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历史源流、嬗变轨迹和生成逻辑,深刻揭示了新时代劳模精神的理论渊源、历史根据、本质特征、时代内涵和实践价值,对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提出了新定位、新任务和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模精神的重要论述,立足于劳模精神近百年丰富鲜活的理论与实践,聚焦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高度,着眼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继承与发展的辩证视野,着重回答了四个相互关联的核心问题:新时代劳模精神从哪里来?新时代劳模精神是什么?为什么要弘扬新时代劳模精神?如何弘扬新时代劳模精神?上述“从哪里来”“是什么”“为什么”到“怎么办”这四个问题,既富有历史纵深感,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继承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深化并发展了劳模精神的中国属性、科学内涵、时代品格和实践指向,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弘扬劳模精神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引和有力思想武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科学构建新时代劳模精神的理论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模精神的重要论述,继承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理论和劳动学说,发展深化了工人阶级先进性、人民当家作主主人翁地位和主人翁意识以及新时代劳动精神等理论资源,科学构建了新时代劳模精神的理论逻辑支撑:工人阶级先进性是新时代劳模精神的本质属性,主人翁意识是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内在要求,劳动精神是新时代劳模精神的价值追求。
(一)工人阶级先进性是新时代劳模精神的本质属性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是我国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我们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注]习近平:《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4月29日第1版。历史和现实也充分证明,作为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我国工人阶级都具有走在前列、勇挑重担、创新求变、主动奋斗的光荣传统,我国工人运动始终都同党的中心任务紧密相连。可以说,在我国工人阶级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劳动模范作为工人阶级的优秀分子,永远是时代的引领者和领跑者;劳动模范在工作生活中发挥了先锋和排头兵作用,他们以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持续推动着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广大劳模在继承弘扬传统的工人阶级先进性的基础上,发展和创造了具有时代特征的阶级品格,以知识、技术、创新等实际行动,不断刷新“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当代工人阶级新风貌,进一步赋能强化新时代工人阶级的先进品格,从而促动工人阶级先进性进入更高阶段。劳模精神作为劳动模范的思想内核、行动指南和精神灯塔,以积极的劳动姿态、卓越的劳动创新、丰富的劳动创造、果敢的劳动担当和无私的劳动奉献,成为推动时代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充分体现了工人阶级先进性的主体地位,彰显了工人阶级的伟大政治品格,推动了工人阶级的发展成长,提升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水平,增强了工人阶级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
(二)主人翁意识是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内在本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是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楷模,他们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卓越的劳动创造、忘我的拼搏奉献,为全国各族人民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注]习近平:《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4月29日第1版。事实上,主人翁意识是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内在本质,是正确认识和理解劳模精神的关键词。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也是新时代治国理政的主旨、方向和目标。从国家设计层面而言,每一个劳动者都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但在具体的思想意识和实践层面,缘于劳动者自身的劳动价值观、劳动品格、劳动态度、劳动素养等方面的原因,并未能将此种主人翁意识践行于日常的工作生活之中,劳动的主体也就很难实现踏实劳动、积极劳动、主动劳动、勤勉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甚至出现轻视劳动、不想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等问题。而恰恰在此种意义上,新时代劳模精神凸显出强烈的主人翁意识。所谓主人翁意识,就是以当家作主的态度,从事生产劳动、参与管理集体和国家事务的精神心理。“把国事当家事、把自己当主角”,正是因为自觉的、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劳模才以车间为家、以厂为家、以企为家、以单位为家、以国为家,才具有积极主动的岗位意识、职业意识、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才能够扎根基层、淡泊名利、服务企业、奉献社会,才能够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不平凡的工作业绩,才能够在本职工作中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够艰苦奋斗、淡泊名利、甘于奉献,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最终建构起个人与集体、个人梦与中国梦、个人家庭与国家民族融合统一的发展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注]习近平:《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3月18日第1版。,也正是在此种意义上,劳模精神本质上体现为“我要劳动”的精神,体现为“自己为自己劳动、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成就自己、自己通过劳动实现自己”的精神。正是因为把自己视为企业、集体、国家的主人,劳模精神才解决了主客体之间的分裂和异化,构建了劳动者与其劳动对象之间的统一性关系。从内在动力而言,劳模精神是一种热爱劳动、自觉劳动、主动劳动、积极劳动的劳动态度、劳动心理和自我实现诉求;从外部联系来说,劳模精神生成并建构了劳动者与劳动对象之间的命运共同体关系,通过劳动,劳动者改变了劳动对象,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并实现了自身。
(三)劳动精神是新时代劳模精神的价值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注]习近平:《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4月29日第1版。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新时代的经济社会背景,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学说,强调并深化了对劳动的重要地位、价值、意义和作用的认识,旗帜鲜明地回答了在当前语境下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劳动观念、秉持什么样的劳动姿态、倡导什么样的劳动精神等一系列问题,彰显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凸显了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劳动姿态,深化了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的劳动伦理。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性活动。“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注]习近平:《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4月29日第1版。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也铸就了中国成就。“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注]习近平:《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4月29日第1版。劳动创造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成就,并将继续创造新的辉煌。“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厦是靠一砖一瓦砌成的,人民的幸福是靠一点一滴创造得来的。”[注]习近平:《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4月29日第1版。劳动模范,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典型代表和榜样楷模。在最朴素的意义上,劳模精神就是一种崭新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用新的态度对待新的劳动”[注]刘少奇:《用新的态度对待新的劳动》,《刘少奇论工人运动》,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172-175页。,继承并发展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劳动观念,融入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契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社会历史语境,并最终实现了重建劳动秩序、重构劳动关系、重振劳动地位、重整劳动价值、重造劳动伦理、重塑劳动心理并重整劳动意义,树立并彰显了一种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新理念,营造并弘扬了一种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生成并传播了一种劳动者至上、劳动者平等、劳动者可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观。也正因为如此,劳动者才能通过自己的劳动,收获满足感、幸福感和尊严感,才能够挣脱物质的枷锁,在创造丰富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拥有鲜活丰盈的精神世界。这种劳动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文明与中华文化的生发源泉,更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生要素。这种劳动精神,具有强烈的主体性、超越性、创新性和奉献性,是优秀的劳动者所具有的精神品格和文化特质,也是可普遍适用于全社会的职业精神、道德情操和精神风貌,应成为全社会每个人的精神原色。
二、深刻总结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历史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模精神的重要论述,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系统把握我党选树劳模、弘扬劳模精神的理论与实践,深刻洞察劳模精神的历史源流、演变轨迹和发展逻辑,科学构建了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历史逻辑支撑:新时代劳模精神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是党领导人民所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伟大结晶,是中国人民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新时代劳模精神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铸就了今天的成就。”[注]习近平:《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4月29日第1版。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是孕育劳模精神的民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孕育厚重劳模精神的文化。以农耕文明为主导的经济社会体系,培育了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优秀品格,为新时代劳模精神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和精神基因。正是劳动创造,既催生了像“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注]沈德潜编:《击壤歌》,载《古诗源》,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页。的诗歌,体现出了一种远古先民赞颂劳动、自食其力、简单质朴的生产生活方式;正是劳动创造孕育了像“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注]彭定求等:《全唐诗》(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226页。、“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注]冯梦龙:《醒世恒言》,岳麓书社1992年版,第451页。、“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注]彭定求等:《全唐诗》(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911页。、“一粒红稻饭,几滴牛颔血”[注]尚作恩:《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19页。、“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寸丝寸缕恒念物力维艰”[注]朱伯庐:《朱子治家格言》,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7年版,第1页。等诗句,呈现出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热爱劳动、节俭朴素的传统美德;正是劳动创造,造就了思想史上群星闪耀的诸子百家,产生了科技史上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四大发明,铸就了万里长城、都江堰水利工程、秦兵马俑、莫高窟等震撼人心的文化遗存和气势恢宏的伟大工程,在经济、科学、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都走在世界前列,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此种意义上,正是劳动创造了中国历史的奇迹,正是劳动树立起中华文化的尊严,正是劳动昭示着中华文明的伟大与辉煌;也正是在无数次劳动创造之中,生成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吃苦耐劳、自强不息、诚实守信、勤俭节约的文化传统和价值理念,成为新时代劳模精神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文化基础和厚重积淀。
(二)新时代劳模精神是党领导人民所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伟大结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劳动模范始终是我国工人阶级中一个闪光的群体,享有崇高声誉,备受人民尊敬……长期以来,广大劳模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卓越的劳动创造、忘我的拼搏奉献,谱写出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动人赞歌,为全国各族人民树立了光辉的学习榜样。”[注]习近平:《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4月29日第1版。在全社会积极选树和大力弘扬劳模精神,是党和国家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始终坚持的优良传统。在革命战争年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的历史进程中,“边区工人一面旗帜”赵占魁、“兵工事业开拓者”吴运铎、“新劳动运动旗手”甄荣典等劳动模范,以“劳动好、学习好,又能公私兼顾、不自高、不夸大,永不脱离群众”的精神风貌,以及“忠于革命、精于业务、勤于学习、善于创造、团结干部、联系群众”的精神境界,[注]《解放日报》1944年12月22日。创造并丰富了具有革命战争年代特色的劳模精神,凝聚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独特思想和精神风貌,为动员和鼓舞边区人民战胜困难、坚持抗战提供了坚韧强劲的精神动力,为边区革命和建设的生存与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历史征程中,“高炉卫士”孟泰、“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蒋筑英、“宁肯一人脏、换来万人净”时传祥等先进模范,以超额完成任务、推广先进经验、开展技术革新、提出合理化建议等在经济生产方面的贡献,以及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加班加点、努力工作、无私奉献的“老黄牛”精神,发展并深化了具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色的劳模精神,成为激励各族人民意气风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天下第一村”老书记吴仁宝、“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当代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许振超、“抓斗大王”包起帆、“蓝领专家”孔祥瑞、“金牌工人”窦铁成、“新时期铁人”王启明、“新时代雷锋”徐虎、“知识工人”邓建军、“马班邮路”王顺友、“白衣圣人”吴登云、“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农民工楷模巨晓林、“雷锋传人”郭明义、“拼命书记”范振喜、科研报国的黄大年等先进模范,以无限忠诚、信念坚定、胸怀全局、爱党爱国的政治品格,以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纪律严明、求真务实的职业精神,以艰苦奋斗、勇于创新、与时俱进、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以报效祖国、克己奉公、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思想境界,继承并创新了具有改革开放新时期特色的劳模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为国家和人民建立了杰出功勋。
(三)新时代劳模精神是中国人民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注]本报评论员:《伟大民族精神是我们前进的根本力量》,《人民日报》2018年3月23日第1版。长期以来,广大劳模以平凡的劳动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是我们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劳模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最高地,是最具中国属性、中国品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精神。一方面,劳模精神是民族精神核心要素的集中体现。劳模精神秉持了民族属性,传承彰显了民族精神,既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祟德尚礼、公而忘私的民族情怀,又体现了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知行合一、自立自强、自立立人的人生追求。另一方面,劳模精神是民族精神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劳模精神始终与时俱进,创新丰富了民族精神。一代又一代劳模,用自己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特别是崭新的劳动态度、创新的劳动追求、不凡的劳动业绩,生成并创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情感态度、劳动品格、劳动习惯、劳动知识技能,不断丰富了并将继续丰富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博大内涵。正是经由像劳模精神一样的精神源泉的不断浇灌,民族精神才得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造、在创造中超越,中华民族才能够以精神的力量、崭新的姿态、充沛丰盈的精气神,卓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高度概括新时代劳模精神的时代内蕴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模精神的重要论述,直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动,深化发展了新时代劳模精神的时代认知、时代特征和时代内涵,科学构建了新时代劳模精神的时代逻辑支撑:新时代劳模精神是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其当代品格的核心体现是工匠精神。
(一)新时代劳模精神是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模范是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是最美的劳动者。劳动模范身上体现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是伟大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注]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4月30日第1版。可以说,劳模是当之无愧的时代领跑者,是时代的精神符号和力量化身,既是一面旗帜,也是一面镜子;劳模精神是引领时代新风的精神高地,生动体现了时代精神的精神实质、主要特征和重要内容。一方面,劳模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劳模精神不是凝滞固化、一成不变的,而是实践的、创新的、鲜活的、生动的存在,随着国家意识形态、经济社会形势和时代变迁而不断嬗变发展。纵观劳模精神的演变史,可以说,从苏维埃时期的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的“老黄牛”精神,到新时代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要素的融入,中国劳模精神的演变史,也是时代精神的演变史;它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继承性,也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创新发展。特别是当下的劳模精神,生动体现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既传承了前辈劳模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精神传统,又能够与时俱进、革故鼎新,充分汲取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精神元素,呈现出愈加强烈、愈加鲜明的时代特征。另一方面,劳模精神推动了时代精神的新发展,丰富了时代精神的新内涵。劳模精神催生出新的时代精神,成为时代精神发展变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和构成要素。作为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典范代表,在劳模的创造性实践和不断探索中,激发出蕴含着自主性、首创性、先进性元素的劳模精神,体现着最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催生出崭新的、革命性的精神品格,激发出与时俱进甚至超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呈现着社会进步的最新发展方向,反映着时代进步的最新潮流走向,创造着一个社会最新的、引领性的精神气质、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在此基础上,劳模精神不断刷新时代精神的基本内容、主要特征和核心品格,不断凸显并丰富时代精神的时代特征、引领功能和精神内涵。
(二)新时代劳模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模精神“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力量。”[注]习近平:《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4月29日第1版。众所周知,社会主体核心价值观是基于我国社会经济语境所构建的价值观念典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宝贵结晶,是人们日常工作生活、身体力行的基本价值遵循。劳模精神是在劳动过程中孕育生成的精神,它直接源于并链接着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劳模精神的重要元素和构成因子,像岗位意识、职业精神、进取精神、拼搏精神、创新精神、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和现实呈现。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回答了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构建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宏观问题;那么,劳模精神就是回答了“以什么样的方式、路径和精神,建设国家、构建社会、培育公民”的具体问题。可以说,劳模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象化、人格化和现实化。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观念形态,那么,劳模精神就是将这种观念形态与现实中的、具体的人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定了生动鲜活的人格典范和现实样本,实现了将国家意识形态转化为可见、可感、可知、可学的个体行动者,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由外在规范到内化于心的重要转变:一方面,劳模是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样本,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的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实践者、生动传播者和最有说服力的检验者,真正体现了一种“示范”“楷模”的价值导向、现实榜样和学习标准;另一方面,劳模之所以能够生成劳模精神,能够成为全社会学习的典范,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主动自觉地遵循并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说,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劳模精神,实现了从理性到感性、从理论到实践、从概念到具象、从观念到现实、从观念化到人格化的逻辑演绎,实现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充分、鲜活生动、清晰丰富的解读与阐释。
(三)新时代劳模精神是中国工匠精神的深化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从事什么劳动,都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工厂车间,就要弘扬‘工匠精神’,精心打磨每一个零部件,生产优质的产品。”[注]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4月30日第1版。从本质上来讲,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源于劳动者对劳动对象品质的极致追求,是劳动者的职业意识、职业心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行为的集中性体现,它具有精益求精、专注执着、严谨慎独、创新创造、爱岗敬业以及情感浸透、自我融入的基本内涵,既表现了极致之美的品质追求,又体现了敬业之美的精神原色,更展现了创造之美的价值升华。工匠精神是劳模精神的重要构成要素,也是劳模精神当代品格的核心体现。相较于工匠精神,劳模精神更具有综合性、包容性、丰富性和历史性。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劳模精神充分体现了一种崭新的主体意识和职业精神,表现出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职业风范;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劳模精神充分契合加快供给侧机构改革、振兴现代制造业、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时代语境,以知识性、技能性、创新性作为职业诉求,既体现了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精神传统,更增添了创造性劳动的时代内涵,强化了更加鲜明的主体意识、敬业意识、卓越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此种意义上,工匠精神充分凸显了新时代劳模精神之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和价值导向;同时,新时代劳模精神在工匠精神诸要素之外,还强化了无限忠诚、信念坚定、胸怀全局、爱党爱国、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更高远、更厚重的政治品格和思想风范。也恰恰是在这一点上,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具有了同一性、发展性关系。可以说,新时代劳模精神是对工匠精神的重要深化和丰富发展,既是我们党有关劳动和劳动者理念的重要发展,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尊重简单劳动、重视复杂劳动的价值导向。
四、清晰阐明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实践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模精神的重要论述,密切回应社会关切,立足于整体意识、全局意识、问题意识的实践框架,指出劳模精神在新时代所担负的重大使命、所具有的重要功能以及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科学构建了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实践逻辑支撑:新时代劳模精神是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手段,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
(一)新时代劳模精神是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手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我国广大劳动群众以劳动模范为榜样,爱岗敬业、勤奋工作,锐意进取、勇于创造,不断谱写新时代的劳动者之歌。”[注]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4月30日第1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大命题,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人们必须适应新时代、新使命、新要求,必须提升思想境界,回应时代关切,破解发展困局,推进社会进步。一方面,劳模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更简单为人们所理解,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更方便为人们所模仿,将对培养培育时代新人的重大命题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强化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培养和造就具有劳模精神的时代新人,就能够激发广大劳动者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能够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因此,要紧密围绕立培育时代新人这个重大命题,在全社会特别是各级学校教育中培育、弘扬和践行新时代劳模精神,引导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涵养深厚的劳动情怀,倡导积极向上的劳动姿态,全面提升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和精神品格,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的合格劳动者与建设者。
(二)新时代劳模精神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3页。毫无疑问,文化自信是在“四个自信”中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作为富含文化内涵的精神品格,劳模精神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一方面,劳模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贯穿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全过程。劳模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劳动过程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充分继承并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劳模精神虽然源于劳模群体,但又不囿于劳模群体,更是对劳模群体的某种超越。简而言之,劳模精神是超越劳模群体的社会性精神,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体系,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因子,是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元素和重要精神要素。另一方面,弘扬和践行劳模精神,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弘扬和践行劳模精神,有助于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有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有助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有助于保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有助于保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对企业而言,劳模精神是企业文化的制高点和职工文化的推动器,能够有效提升劳动者的劳动理想,改进劳动者的劳动姿态,改善劳动者的劳动心理,有助于形成“我要劳动、自己为自己劳动、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成就自己、自己通过劳动实现自己”的革命性转换,最终培育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新时代产业工人。对社会而言,劳模精神可以建构基于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精神链条,成为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精神的源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元素。
(三)新时代劳模精神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根本上要靠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劳动、创造、奉献;要使中国梦真正同每个职工的个人理想和工作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真正落实到实际行动之中;要把广大职工群众充分调动起来,满怀信心投身于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火热实践,形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注]《竭诚服务职工群众维护职工群众权益为实现中国梦再创新业绩再建新功勋》,《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4日。伟大的时代彰显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一方面,劳模精神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宝贵精神财富。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处于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新方位,改革发展必然会进一步导致社会矛盾、社会诉求、思想观念、精神道德等的多元嬗变,甚至会导致“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冷静地直面他们生活的真实状况和他们相互关系”[注][美]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徐大建等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9页。。在此种语境下,在全社会弘扬和践行劳模精神,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涵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社会风气,培育积极健康、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才能够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时代强音,让劳模精神成为我们时代人人向往的精神高地。另一方面,劳模精神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要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华丽转身,动员引导全社会特别是广大产业工人积极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洪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必须要大力弘扬和践行劳模精神。“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注]习近平:《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4月29日第1版。“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汇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需要广泛凝聚共识、不断增进团结。”[注]《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 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人民日报》2019年3月5日第1版。毫无疑问,劳模精神不但可以激发物质创造的不竭力量,不断增强劳动本身的价值指数;更可以提升劳动主体的精神风貌、道德品格和幸福指数,进一步在精神层面、在全社会凝聚共识、增进团结。如此,才能够真正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汇聚强大正能量,才能真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砖添瓦。
五、系统指明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弘扬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模精神的重要论述,充分认识弘扬新时代劳模精神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注重强化新时代劳模精神的落地生根,加快推进劳模精神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等工作,聚焦于国家、社会、组织、个人等层面,通过劳模引领、国家动员、社会营造、组织涵育、个体融入的方式方法,科学构建了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弘扬逻辑支撑, 从而使新时代劳模精神融入劳模素质提升、领导干部干事创业、学校立德树人、企业生产经营、职工生产生活、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融入广大劳动者诚实劳动、勤勉工作、争做新时代奋斗者、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全过程。
(一)优化国家的顶层设计,构建弘扬劳模精神的立体保障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各级党委、政府和工会组织“要高度重视劳模、关心爱护劳模,支持劳模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帮助劳模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广泛宣传劳模先进事迹,使劳模精神不断发扬光大”[注]习近平:《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4月29日第1版。。“要做好劳模管理服务工作,为他们干事创业创造环境和条件,更好发挥劳模的榜样、示范、引领作用。”[注]习近平:《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4月29日第1版。“要热情关心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为他们的健康和幸福、为他们更好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注]《习近平在乌鲁木齐接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代表 向全国广大劳动者致以“五一”节问候》,《人民日报》2014年5月1日第1版。因此,对国家而言,各级党委、政府和工会组织要立足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通过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种种体制机制、方式方法,重视劳模、关心劳模、爱护劳模、服务劳模,真正体现出党和国家对劳模的高度重视、关心支持和真诚爱护;同时,要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各种宣传平台,畅通各类弘扬渠道,宣传劳模事迹,讲好劳模故事,弘扬劳模精神,支持劳模发挥榜样功能和带头作用。通过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切实构建“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物质上保障、权益上维护、管理上科学、舆论上引导”的立体保障体系。
(二)强化社会的舆论导向,构建弘扬劳模精神的价值认同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一定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大力宣传劳动模范和其他典型的先进事迹,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注]习近平:《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4月29日第1版。“全社会都应该尊敬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蔚然成风。”[注]习近平:《习近平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的回信》,《人民日报》2018年5月1日第1版。因此,对社会而言,要营造社会尊重劳模、爱护劳模、学习劳模的氛围,要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手段、拓展宣传渠道、丰富宣传载体,要讲好新时代劳模故事,加快推进劳模精神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等方面的工作,使劳模精神融入广大劳动者诚实劳动、勤勉工作的全过程,“为劳动模范更好施展才华、展现精神品格提供全方位支持,使他们的劳动技能、创新方法、管理经验能广泛传播,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注]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4月30日第1版。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要通过舆论宣传、社会营造和组织涵育,在全社会构建“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价值认同体系,真正实现全社会对于劳动、知识和创造的普遍认同与尊重。
(三)创新个体的涵育方式,构建弘扬劳模精神的实践养成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劳模精神的个体化融入,并针对不同的弘扬主体和培育对象,特别是对劳模群体、党员干部、当代工人、企业职工、劳动群众、知识分子、青少年学生等,都提出了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的要求。具体而言,可分为以下几个层面:
一是对劳模而言,要加强劳模素质提升和榜样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要珍惜荣誉、再接再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做坚定理想信念的模范、勤奋劳动的模范、增进团结的模范。当代工人不仅要有力量,还要有智慧、有技术,能发明、会创新,以实际行动奏响时代主旋律”[注]习近平:《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4月29日第1版。,要在荣誉的基础上,“把取得的荣誉作为新的起点,努力在新的征途上再创新业、再立新功”[注]《习近平在乌鲁木齐接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代表 向全国广大劳动者致以“五一”节问候》,《人民日报》2014年5月1日第1版。,“不断在新的起点上为党和人民创造更大业绩”[注]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4月30日。。立足于崭新的历史使命、现实责任和时代命题,习总书记对劳模群体提出了新定位、新要求、新目标。一方面,把荣誉作为前进动力,秉持积极向上的岗位意识、职业意识、集体意识和进取意识,进一步继承和发扬近百年来先进劳模所孕育的优良精神传统;另一方面,要牢牢把握时代的发展诉求,充分结合工人运动的时代主题,在“出大力、大流汗”、苦干、实干、巧干的基础上,融入知识元素、技术元素、创新元素和智力元素,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在新的历史语境下与时俱进,以奋力拼搏的干劲、奋勇当先的闯劲、奋发有为的钻劲,继续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强化劳模对全社会的榜样示范和重要引领作用,劳模先进“要身体力行向全社会传播劳动精神和劳动观念,让勤奋做事、勤勉为人、勤劳致富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注]《习近平在乌鲁木齐接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代表 向全国广大劳动者致以“五一”节问候》,《人民日报》2014年5月1日第1版。,要“用工人阶级的优秀品格、模范行动引导和鼓舞全体人民”[注]习近平:《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4月29日第1版。,要“用你们的干劲、闯劲、钻劲鼓舞更多的人,激励广大劳动群众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注]习近平:《习近平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的回信》,《人民日报》2018年5月1日第1版。。劳模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劳模精神是社会意识的风向标,一个劳模就是一面旗帜,劳模的思想和言行是最鲜活的标本。这就要求每个劳模个体,要自觉主动、身体力行,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新思路方法,通过各种方式,在做好本职工作,生成、创造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同时,也要成为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引领者、示范者和传播者。
二是对党员干部而言,要把弘扬劳模精神融入党性修养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发扬劳模精神,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不图虚名,不务虚功,坚决反对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以身作则带领群众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注]习近平:《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4月29日第1版。“增强同劳动人民的感情,带头在各自岗位上勤奋工作、踏实劳动。”[注]《习近平在乌鲁木齐接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代表 向全国广大劳动者致以“五一”节问候》,《人民日报》2014年5月1日第1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劳模精神对于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重大意义,这就要求各级党员干部要从共产党人保持政治本色、保持政治肌体健康、发扬优良作风、自觉抵御“四风”的高度,不断从劳模精神中汲取精神因子,学习劳模的敬业精神、实干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身体力行、严格要求,在学习践行劳模精神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理想信念、党性修养、政治品格、业务素养的提升和发展。
三是对工人阶级、劳动群众、知识分子和青年而言,要在争做新时代奋斗者的过程中学习和弘扬劳模精神。“要立足本职岗位诚实劳动。无论从事什么劳动,都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注]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4月30日第1版。“要勤于学习,学文化、学科学、学技能、学各方面知识,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练就过硬本领。要立足岗位学,向师傅学,向同事学,向书本学,向实践学。”[注]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4月30日第1版。通过学习和践行劳模精神,培育培养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劳动理念,真正尊重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和奋斗者,进而“通过诚实劳动来实现人生的梦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反对一切不劳而获、投机取巧、贪图享乐的思想”[注]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4月30日第1版。。要自觉学习和践行劳模精神,立足岗位、肩负使命、学以致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勇于担当、敢于创新,服务社会、报效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人才支撑、智力支撑、创新支撑。作为生力军和突击队,广大青年也要主动自觉学习和践行劳模精神,胸怀理想、锤炼品格,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在展现抱负、绽放激情中不断书写奉献青春的时代篇章。
四是对青少年学生而言,要在学习生活中培育涵养劳模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在全社会特别是各级学校教育中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涵养深厚的劳动情怀,倡导积极向上的劳动姿态,“要教育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提高自己。”[注]习近平:《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4月29日第1版。特别是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第1版。由此,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探索劳模精神进校园的实践路径,促进劳模精神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项工作的方方面面,立足校园讲好劳模故事,以劳模的先进事迹感动青少年,以劳模的卓越贡献激励青少年,以劳模的高尚情操带动青少年,以劳模的创新创造引领青少年,这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需要,是当代青少年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客观需要,是学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客观需要。
劳动模范不仅是一种荣誉表彰,更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种对职业、对自我、对社会、对国家的大抱负、大情怀、大担当、大奉献。他们创造的纪录,可能会被打破,他们发明的技术,可能会被超越;但他们所具有的劳模精神和品格风范,却永远不过过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注]《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 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人民日报》2019年3月5日第1版。正是此种意义上,劳模精神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劳动者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精神品格。中国劳模的精神历程,呈现了中国工人丰富复杂的生命存在和价值选择,凸显了他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真谛,创造了当代文化、民族精神的中国情感、中国故事和中国力量。
在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劳模精神发挥了中流砥柱的重要作用;同样,在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人民从富起来到强起来、创造属于人民的美好生活的新时代伟大征程中,劳模精神是最重要的力量源泉。当好主人翁,建功新时代。“一切劳动者,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就能立足岗位成长成才,就都能在劳动中发现广阔的天地,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注]习近平:《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4月29日第1版。当前,在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历史任务中,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历史进程中,尤其需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践行劳模精神,创新劳模宣传方式方法,讲好劳模故事,以劳模的先进事迹感动全社会,以劳模的卓越贡献激励全社会,以劳模的高尚情操带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模、热爱劳模和学习劳模的良好氛围,让劳模精神真正成为企业文化的制高点,成为职工文化的推动器,成为校园文化的着力点,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让劳模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绽放璀璨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