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安全型静脉留置针的应用进展
2019-02-10程荣
程 荣
(长宁区天山中医医院手术室,上海 200052)
安全型静脉留置针是留置针的一种类型,是防止患者再次刺伤及保护医护人员的新生代留置针,它可通过主动释放的针尖保护装置或被动启动的针芯回撤装置使医务人员免于针刺伤[1]。90年代初它已被欧美发达国家广泛应用而我国因为各种原因并没有广泛使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医保的完善、患者及医护人员意识改变使用率逐渐增高。
1 影响安全型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因素。
1.1 安全型静脉留置针自身因素
安全型留置针针径短留置成功后渗透率较高,导致未到相应时间就提前拔管,我们医院大部分用的是江苏林华的套管针,同型号的套管针安全型的比普通型的短,出血的机率就会增加。针芯过紧,因针芯顶端装了安全装置与套管的紧密度增加,增大了送针及退针阻力,同时回血时间延长,这样我们很难迅速通过常规的回血判断针尖是否进入血管内,使得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下降[2]。在穿刺成功后拔出时过紧延缓操作导致护理人员心理上不愿意使用[3]。
1.2 医护人员相关因素
意识薄弱,根据卫生部要求普通病房护患比应大于1:0.4而我国实际上很多医院达不到要求,相对护士的工作量增加,为了不影响工作进度,大多数人会选用好打的普通静脉留置针而不会选用安全型的,再者仍存在侥幸心理,认为针刺伤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业务能力弱,操作不规范 很多临床护士在学习后并未进行实践,久而久之更不会用了也不愿意用了,有些医护人员撤针芯时不是一边推套管一边撤未抓住技巧而套管前段太短导致液体容易外渗。王彦惠等[4]提出过,我们医护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几点:操作流程未按要求实施、主观意识不强防范意识淡薄、未使用安全的护理材料、医疗大环境相对复杂和工作繁重、部分护理对象因各种原因不合作等。
2 安全型静脉留置针临床使用意义
2.1 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减轻人员针刺伤获得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
针刺伤大部分时候是发生在操作后,针头使用后未及时放入固定锐器收集点,医护人员及工勤人员在整理用物和处理使用过的针头过程中,且这一环节是高危环节[5]。EPINet报道[6]在使用有安全装置的留置针情况下仍发生伤害事故中有56.9%发生于使用装置前,26.5%发生于使用过程中,16.9%则在使用后。中国2003年调查报告80.6%的医务人员发生针刺伤。针刺伤给医护人员带来的不仅仅是无法磨灭的身心伤害,还给医护的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7],此时此刻带有安全装置静脉留置针的使用刻不容缓,在顾莺等安全型静脉留置针对医务人员防护效果的meta分析中效应量合并的结果显示安全型留置针较非安全型可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8],安全型静脉留置针因有保险夹,从导管内拔出针芯后自动闭锁,这样避免了在医疗护理工作中针刺伤的发生, 美国《关于接触血源性传播病原体职业安全健康标准》实施后,美国针刺伤害事件从1996年的100万件1年降到2000年的38.5万件1年,《世界卫生组织医用安全型注射器肌内、皮内和皮下注射指南》中极力提倡全球采用智能安全型注射器,以解决大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不安全问题。
2.2 降低血源性感染的风险
大家都知道医护人员是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如果医务人员皮肤被刺伤此时正好接触患者或感染性病原体携带者的体液、血液等,医务人员的黏膜与皮肤就会造成污染,就一定会有机率导致感染,这就是职业暴露。职业暴露不但会对医护人员造成伤害也易引起院内感染。高凤莉在文章中曾提到被污染锐器刺伤可能导致包括HBV、HCV、HIV、梅毒螺旋体、结核分枝杆菌等至少二十多种病原体的传播[9]。既然这样为何我们不使用带有安全装置的留置针呢,一些文献表明使用安全型静脉留置针既可以降低职业暴露又可以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对血液性疾病传播风险有一定的控制作用[10]。
3 小 结
很多文献指出由针刺伤引起的职业暴露是医疗行业相对重视的问题而临床护理操作中穿刺、注射非常常见,占比很重。护理人员是发生针刺伤的高危职业人群,应用安全型留置针可有效改善上述问题,拔出针芯时针尖安全装置会自动闭锁凸出,退出的针芯不能再回复至原位,可杜绝部分医务人员因穿刺未成功再次穿刺,有效的防止感染[11-12]降低操作风险。同时减少后勤工作人员在对这些医疗废物进行运送与处理时所受损伤的机率,有效防止院内感染减轻了院内感染纠纷带来的经济负担。作为持续发展中的一门护理技术,安全型留置针不仅仅是令护理人员获益,工作效率提高、工作量因之而改善,患者也是受益颇深,输液舒适度因之而提升,且其感染与损伤率较低,患者满意度随之就会提高因此其普及应用具有必然性也仍具有较大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