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垄向栽培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研究
2019-02-10刘俭杜翱翔杨俊生范光发张亮
刘俭,杜翱翔,杨俊生,范光发,张亮
(安徽省龙亢农场,安徽蚌埠233426)
安徽省龙亢农场于1958年1月创建,位于怀远县境内,307省道贯穿全境,场部东南距怀远县城35 km,东到涡河右岸3 km,埠(蚌)阜(阳)公路穿过场区,交通方便,同时龙亢农场是全国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全国第3批发展改革试点城镇、安徽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安徽现代农业与新农村研究中心、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皖北科技创新中心、安徽省文明小城镇、安徽省生态镇。龙亢农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面高程海拔22.7~25.9 m,地形呈带状,东西长17.5 km,南北宽1.6 km,总体平坦。全区属淮河水系,涡河流域土壤为河湖相石灰性沉积物发育的砂姜黑土,表层有厚20~25 cm的黑土层,在下部70 cm处出现砂姜层,呈舌状向底层伸延。耕作层内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32%,速效氮为71.5 mg/kg,速效磷17.4 mg/kg,速效钾87.2 mg/kg。土体结构上黏下沙,干时板结,湿时黏重,易漏水、漏肥,结构不良,适耕期短。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地区,气候温暖,雨量适中,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季风气候特征显著。年平均日照时数约2 000 h,日照率54%;年平均温度14.84℃,最高年气温16.1℃(1961年),最低年气温13.8℃(1969年);年平均降水量789 mm,最高年份1 065 mm(1964年),最低年份471 mm(1978年);全年无霜期225 d左右。
针对龙亢农场土壤特性,试验设计4个垄向,通过水稻大田栽培垄向的调整,改善水稻田间环境,协调水稻群体与光照的关系,研究不同垄向栽培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完善种植技术,提高水稻群体光合效率,为水稻增产增效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推进垄向栽培推广工作,填补水稻不同垄向栽培增产效果研究的空白。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作物品种选择
龙亢农场栽培10年的糯稻品种——皖垦糯1号。
1.2 试验设计
水稻大田垄向栽培试验于2017年5—11月在龙亢农场科技园内进行。园内土地平坦、整齐、肥力均匀、水利设施完善,土壤肥力水平及肥力差异较小。水稻采用机插秧栽插方式,4个垄向处理,分别为南-北垄向、东-西垄向、东南-西北垄向、东北-西南垄向(图1),以南-北垄向为对照,每个处理小区面积1 333.8 m2(35.1 m×38.0 m),1次重复,随机排列。试验机插秧行距30 cm,株距14 cm,每穴3~6苗,基肥为安徽省农业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红四方复合肥(15-15-15)750 kg/hm2,后期按照农场习惯正常管理。
图1 不同垄向栽培田间设计
按照水稻栽培管理技术进行种植管理,除试验处理不同外,试验过程中的试验条件和辅助措施相同,最大程度地消除病虫草害、土壤肥力水平差异、试验环境差异等因素的干扰,以便比较所研究的水稻不同垄向栽培产量存在的真实差异。试验地小区统一规划(小区大小一致、肥力水平一致),统一机械整地,统一施肥和病虫草害防治,统一水浆管理,各区组间栽插规范、时间一致,保证了各小区在同一天插完,按区组栽插,栽插苗数基本一致,保证每个小区的基本苗和株行距一致,最大程度地保证生长环境一致。
1.3 测试指标与方法
1.3.1 单株干物质重的测定。先称鲜重,采用烘干箱烘干测重,干重测定时间分别设在水稻苗期(6月27日)、分蘖期(7月20日)、拔节期(8月10日)、抽穗期(9月5日)、灌浆期(9月18日)和成熟期(11月3日)。
1.3.2 产量性状及产量的测定。严格执行测产标准和程序,做好试验的测产验收工作,保存测产原始资料备查,并及时汇总测产验收结果和实产结果。成熟期,在水稻收割前1 d,组织技术人员,以小区为单位,对4个小区分别进行田间理论测产。在每个小区内,去除边际效应,对角线3点随机取样,测产圈测产,代入室内考种,测量每株株高、穗长,调查穗粒数、实粒数、瘪粒数,计算结实率。待稻谷自然风干后测千粒重或收获后按入库标准含水量14.5%折算千粒重,测定产量性状。计算每种垄向的理论产量,实收每小区的水稻,收获后按入库标准含水量14.5%折算每种垄向的小区产量,再计算每种垄向的折合产量。水稻成熟期,通过取样、考种、测产和小区实收,从有效穗、株高、穗长、穗粒数、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小区实收折合产量等方面进行产量性状及产量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稻不同垄向栽培各生育期单株干重分析
水稻产量形成的物质基础是干物质的积累,干物质的积累及分配状况直接影响着水稻的产量。由表1可知,随着生育期进程的推进,单株水稻干物质重由苗期0.01~0.02 g,增加到成熟期的77.81~93.41 g,灌浆期东南-西北垄向干物质积累较南-北垄向、东-西垄向、东北-西南垄向分别高43.63、39.99、12.20 g,成熟期东南-西北垄向干物质积累较南-北垄向、东-西垄向、东北-西南垄向分别高14.47、15.60、8.30 g。
表1 不同垄向栽培对水稻各生育期单株鲜重、干重的影响 g
表2 水稻不同垄向栽培产量性状及产量
2.2 水稻不同垄向栽培产量性状及产量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东南-西北垄向栽培有效穗、千粒重均最高,分别比农场常规南-北垄向栽培高18万穗/hm2、0.4 g。东南-西北垄向栽培的产量最高,达11 160 kg/hm2,龙亢农场传统的南-北垄向栽培实产10 650 kg/hm2,位居所有处理第3位,东西垄向栽培产量最低,为10 545 kg/hm2。
3 结论与讨论
综合水稻苗期、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单株鲜重及干重、产量性状和产量等主要数据,龙亢农场水稻东南-西北垄向栽培最佳,有效穗多、千粒重大、产量高。
实际生产中,龙亢农场各种垄向都有,在不影响耕地水土流失的条件下,垄向选择没有成本,正确选择水稻栽培垄向可以促进水稻生长发育,进而增产增收。龙亢农场首次开展此项试验,水稻增产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建议来年龙亢农场扩大试验面积,数据更有说服力、试验效果更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