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定南县甲子背稀土矿调查质量方法评述
2019-02-09李中民狄康康
李中民,狄康康,陈 彬
(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二六四大队,江西 赣州 341000)
1 勘查类型的确定和勘探网度的选择
1.1 矿床勘查类型的确定
①矿体延展规模:主要矿体面积为0.27Km2,矿体规模达中型,类型系数为0.6。②矿体矿化连续性:矿区含矿率为80.28%,为较连续类型,系数为0.2。③矿体形态复杂程度:矿体边界模数为0.38,似层状,成片连续分布,为较简单类型,系数为0.6。④矿体厚度的稳定程度:矿体厚度变化系数64.16%~96.78%,为较稳定类型,类型系数0.4。⑤稀土组分布均匀程度:品位变化系数为14.32%~44.62%,为均匀类型,系数为0.2。
综上所述,矿区五个地质因素系数之和2.0,依据《稀土矿勘探规范》勘查类型的划分标准,本矿床为第Ⅱ勘查类型。
1.2 勘查工程间距的选择
本矿床为第Ⅱ勘查类型,根据现行《稀土矿产地质勘查规范》要求,结合本区稀土矿化特征,矿区勘查工程网度采用工程密度100个/km2,即工程间距为160m×60m。
1.3 勘探工程手段的选择
本区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受风化壳控制,矿体埋藏浅、形态简单,呈面型分布,为达到快速评价的目的,依据本次勘查工作总体实施方案,探矿工程采用洛阳铲为主要手段,结合地质测量对区内矿体进行系统的揭露、控制和圈定。
1.4 勘探工程的布置原则
勘探工程布置原则主要根据区内矿体的产布特点,按地形地貌特征,风化壳发育情况,结合基本工程网度,采用地形法呈梅花形布置于矿区的山头(山脊)、山腰、山脚,达到均匀控制矿体的目的。
2 探矿工程质量评述
在赣南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的多年探采过程中,采用洛阳铲替代小圆井进行矿床评价的方法取得良好的效果。2003年在安远县涂屋稀土矿开展的小园井、洛阳铲工程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洛阳铲可以替代小园井等其他勘查技术手段,用于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勘查评价,从而达到快速、有效、经济、准确评价的目的。
(1)洛阳铲工程实施。本次核实按照现行规范要求,对区内矿体进行了系统的洛阳铲控制,洛阳铲施工严格按照我队制订的《洛阳铲施工操作细则(试行)》(详见附件)进行。本次核实共施工洛阳铲工程432个,掘进深度1.3m~20m,绝大部分工程穿过了全风化层至半风层0.3m~0.5m,少数工程在施工中遇风化球时也进行了相应的挪位处理。
(2)洛阳铲工程编录。洛阳铲采用人工掘进的方式进行,钻具为带接口的镀锌钢管,孔径95mm~100mm,施工过程中,洛阳铲每个回次掘进深度不大于0.30m,并现场填写了洛阳铲施工记录表。
3 地形测量、工程测量及质量评述
为满足稀土矿区资源储量核实工作需要及勘查规范要求,赣州稀土矿业有限公司委托江西省赣南测绘院在矿区开展1:5000比例尺数字化地形测绘工作,面积13.68平方公里。赣南测绘院于2011年5月20日组队进入测区开展作业,6月15日结束外业的数据采集,6月30日完成室内机助成图,7月10日提交全部测绘成果成图资料。
3.1 完成的工作量及提交测绘成果成图资料
(1)完成的主要工作量。①布设一级GPS点4点;②1:5000比例尺数字化地形图13.68km2。
(2)提交的测绘成果成图资料。①技术设计书1份;②技术总结1份;③GPS控制网平差计算手簿1份;④测绘资料及机助制图图形文件(光盘备份)1份。
3.2 作业依据的规范、图式及有关文件
①《城市测量规范》(GJJ8-99)(1999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制定);②《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3-97)(1997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制定)。
③《大比例尺地形图机助制图规范》(GB/14912-94);④《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1996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⑤《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24356-2009);⑥《定南县来水坑矿区测区1∶5000数字化地形图测绘技术设计书》。⑦地形图资料收集1∶1万和1∶5万地形图,作为本测区设计和野外选点用图。
3.3 平面控制测量
①首级平面控制点的布设:以国家C级GPS点V522、V535、V543作为布设平面控制网的起算点,与来水坑稀土矿区联合布设D级GPS控制点4点,点的编号分别为KZD1、KZD2、LSD1、LSD2,组成一个D级GPS控制网,网中组成最多边数的附合路线边数为3条,平均边长约为7.8km。布设的一级GPS点按《规范》要求埋设标石。②外业观测:使用三台南方测绘仪器公司生产的GPS接收机(仪器型号:北极星9600,标称精度:静态基线5mm+1ppm,高程10mm+2ppm),以静态相对定位模式作业,同步观测时间不少于30分钟。③平差计算:内业计算采用南方静态GPS数据处理软件GPSADJ4.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基线解算及网平差计算。④一级GPS网精度:同步环闭合差最大为3.9ppm;异步环闭合差最大为29ppm。二维约束平差结果精度:一级网最弱边相对中误差为1/34998(允许1/20000),最弱点(NLB1)点位中误差为±10.01mm(允许±50mm)。
3.4 高程控制测量
以国家三角点上罗屋(老鱼岽)(Ⅱ等)、大人岽(Ⅲ等)二点为起算点,利用GPS观测数据采用二次曲面拟合方法求取各点的高程异常来对GPS高程进行改正,解算其他GPS点高程,拟合精度小于±30mm。
3.5 地形测量
①测图比例尺为1:5000,基本等高距为5米,测图面积13.68km2。②地形图采用整幅绘制,图幅规格为66×86cm。③碎部测量:野外数据采集使用拓普康GTS-211D全站仪(№LG7836,标称精度2mm+3ppm,该仪器经省测绘局质检站检定合格,加常数为+1.65 mm,乘常数为-2.79 mm/km),使用其内存,或配电子手簿(E500,使用通信电缆连接,自动记录)施测。
3.6 工程测量
施工洛阳铲,重要地质点、矿体露采边界点,在野外数据采集时一并实测。使用拓普康GTS-211D全站仪,使用其内存,或配电子手簿(E500,使用通信电缆连接,自动记录)施测。部分零星工程采用瑞士徕卡TCR402power系列全站仪、中海达静态GPS测量其坐标及标高,测设精度达厘米级,符合本阶段工程测量精度。
4 地质测量及其质量评述
本次核实工作地质填图以1∶5000实测地形底图作为野外用图,采用路线穿越法与追索法相结合对野外各种地质现象进行了定点、观察和描述。对重要矿化蚀变地段加密控制,对主要地质体界线追索控制,尤其对第四纪冲洪积物、风化壳、基岩出露区及采空区等界线进行了准确圈定。完成地质填图面积共13.68平方公里,内检、互检100%,院抽检近30%,通过野外地质测量,基本查明了矿段内含矿岩体的分布范围和特征,及区内的构造、脉岩(花岗岩体)的产状、形态、规模。填图工作基本达到1∶5000地质测(修)量的精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