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与理论品格

2019-02-09赵云煜张慧欣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环境保护文明生态

赵云煜, 张慧欣

(沈阳建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沈阳 110159)

进入21世纪,我国十分重视环境染污问题。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1]50,同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将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环境问题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开创了全面环境保护工作的新局面。至此,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式确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而创立的,具有独特的理论品格。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来源

1.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界发展规律,深刻地批评了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破坏自然的掠夺式 “黑色发展”模式,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关系,确立了人与自然界和谐共生的目标。在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改善,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2]从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强调人类不应该试图征服自然,而是应该学会顺应自然、尊重自然。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最基础的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协调好的关系。面对严峻的生态问题和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吸收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关系的生态思想的同时,立足于新时代我国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23的论断;明确回答了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问题,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主体间性;在保护自然、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们在实践中利用自然、保护自然。这是从生态伦理视角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的进一步的分析,是把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在新时代的进一步延伸、细化,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

生态文明思想寓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长期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使人们对天产生了敬畏之心,所以古人提出“天人合一”的生态要求。庄子也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应该顺天。经过不断的演进,西汉的董仲舒将先秦时期的“天人合一”思想进一步深化与丰富,将其上升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3]的观点,使其成为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本质是把人与天看作一个整体,既要认识到自然界的重要性,顺应自然;又要合理地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学会科学、有效地利用自然。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态文明思想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肩负着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责任,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国家建设的重要位置。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就十分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强调要合理利用资源、保护水土、节约资源,并且在1956年开展“绿化祖国”的运动。邓小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十分重视环境保护的发展,重视植树造林,杜绝乱砍滥伐;通过科学技术手段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江泽民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力求促进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胡锦涛用科学发展观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同时强调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汲取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的合理部分,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天是一个整体的思想,并将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细化、发展,从纵览全局的战略高度审视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蕴含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理念;强调了自然界是有机的生命共同体,人则是依靠自然界获取资源的,所以人的生命是立足于自然界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一方面体现了自然界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同时强调人的主体性;人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相互依赖、相互发展。另一个方面,也强调了在环境治理过程中人的能动作用。强调应该以生态保护和修复为主,人类通过发挥一定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合理的方式利用自然、保护自然,最终达到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人类对自然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总结了新中国历届领导人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的成果,结合新时代的发展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提出了“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1]23。的发展理念,直观生动地阐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直面我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制定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并将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出具体化、系统化的鲜明特征。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基础

1.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4]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十三五”规划中,至此形成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2017年党的十九大将污染防治作为新时代亟需完成的重要工作;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视察长江,对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他强调:“我提出长江经济带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首先是要下个禁令,作为前提立在那里。”[5]这说明对待长江的开发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经过不断的努力,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已经得到了显著的改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力求在经济发展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

2018年5月全国环境保护大会召开,正式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顺应了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类命运共同体相互结合,打造了富有时代性、全局性、系统性、实践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个体系”和“六大原则”,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引领和理论支撑。

2. 国内外生态危机的迫切需要

两次工业革命后,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密切,但是全球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目前,全球共同面临着环境承载压力大、资源枯竭、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世界部分地区发生动荡与贫困,影响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进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宽阔的全球性视野,提出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3]66,“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1]23-24。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全球的环境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40多年的光辉历程,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却十分严峻,我国面临着资源紧张、环境破坏等生态问题。如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面对国内严峻的环境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明确了方向。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品格

1. 充分体现出唯物辩证的科学精神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无论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还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保障,如何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新时代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发展理念体现了哲学的辩证思维方法,并指导经济社会的发展;既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做了主客二分,又建立起了有机联系;充分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揭示了新时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

(1) 系统剖析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共同探索的重要问题,是影响社会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关系之一。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走上了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道路,虽然经济得到了发展,但是环境污染十分严重。以大气污染为例,2013年全国平均每月有29.9天的雾霾天数,社会的生产和生活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6]。除此之外,资源枯竭、环境容量减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环境的污染会使稀缺资源的配置更加不均衡,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所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适应的目标,是实现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关键一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论”就深刻地回答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良好的自然环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发展经济过程中,要充分保护生态环境,不可走竭泽而渔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不能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割裂。要着力推进保护与发展相协调、相统一,做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共同进步,用良好的生态环境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自然基础;同时依靠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更多的绿色产品和物质保障。

(2) 深入分析了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内容之一;生产力水平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受到生产力构成各要素的影响。生态环境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新时代经济社会的平稳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驾护航,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正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而提出的,强调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新时代要通过改善生态环境的方法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力,摒弃以牺牲环境谋求发展的老路。“两山论”的提出,一方面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随着一系列保护环境的政策法规出台,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为新时代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了新时代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2. 充分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新时代我国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良好的生态环境必然是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之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其中心是坚持人民主体原则,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为了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生态文明建设的优秀成果由人民共享。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的生态环境的需要为出发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原则,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充分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人们由过去的“盼温饱”转变为现在的“盼环保”,人们愈发地关注生态环境的状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7],说明党和政府将保护生态环境列为一项重要的惠民工程。

(1) 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生态产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8]36一方面通过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向人民群众提供绿色健康的生态产品,做到使绿色环保的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另一方面通过保护生态环境,还人民群众天蓝、水清的自然环境。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9]。人民群众通过养成简约适度的消费观念、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构建幸福生活。

(2) 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发展。新时代我国正处在由高速度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发展中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容之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的是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有人民共享的目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点之一是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的重点是推进建设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其实质是使产业结构调整与保护生态环境相适应,使经济增长与保护生态环境相互协调,最终实现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统一。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发展成果回馈给人民,使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得以满足。

(3) 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福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千年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任务。”[10]由此可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仅把实现当前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同时十分关注如何维护好子孙后代的生态权益。所以,可持续性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特征之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系统性是由其可持续性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内容之一;制度化、持续化地保护生态环境,构建生态绿色、发展协调的社会,让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深入人心,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蕴含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人民群众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充分体现出人民群众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阐释了人民群众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受益者,让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到良好生态环境所带来的民生福祉,从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3. 充分体现出总揽全局的战略思维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的整体性愈发明显。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在环境问题上“独善其身”,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世界各国加强合作,共同努力。因此,如何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全球生态环境保护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就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8]127充分体现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性特征和总揽全局的战略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大会上提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11]其全球观主要体现在中国始终致力于世界环境保护事业,并且积极承担在世界环境治理过程中的责任。中国顺应时代发展需要,于2016年加入《巴黎气候变化协定》,勇于承担应尽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20国领导人第9次峰会第二阶段会议时的讲话上表示:“中方计划二〇三〇年左右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到二〇三〇年非石化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百分之二十左右,同时将设立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8]128讲话表明了中国一方面从自身出发,积极主动地改善环境问题;另一方面,中国积极倡导世界各国之间的合作,增强国际间的交流,共同应对环境问题。这体现出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为解决工业化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1]58-59表明了生态文明建设是世界发展的大势所趋,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体现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意义。

4. 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相互统一的整体意识

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二者的整体性决定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人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所以要把人与自然看成一个共同体,形成一种全局意识,发挥人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关于人与自然相互统一的整体意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核。一方面揭示了人应该以何种态度去开发利用自然;另一方面,体现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二者只有保持和谐的关系,才能推动生态环境的改善,才能促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1]7的原则。深刻地回答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人类利用自然、开发自然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杜绝将人与自然相互割裂,忽视任何一方的作用都无法实现自然界的永续发展。

(2) 人与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其实质是强调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强调生态环境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在生态环境的治理过程中确保综合治理。而人的生命是由自然所赋予,所以人与山水林田湖草共同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生命共同体,强调人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为新时代如何治理生态环境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人与自然相互统一的整体性意识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特点之一,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能够在新时代指导实践的关键,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新时代科学地回答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深刻地阐释了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达到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进一步上升为哲学问题,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相互性,构建出“自然-人-发展”的绿色发展模式;并通过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

五、结 语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为基础,充分吸收和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态文明思想,形成了新时代的生态文明思想。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解决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顺应国际社会的发展需要,为全球的环境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猜你喜欢

环境保护文明生态
环境保护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