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历史性变革的实践逻辑
2019-02-09高继文
高继文
(山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8)
从实践上说,新中国70年的历史性变革,就是党带领人民开创、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逐步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新中国到新时代,70年的伟大实践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主题主线,有内在的发展逻辑,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从贫穷落后到繁荣富强的奋斗足迹。
一、新中国70年历史性变革的总目标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自鸦片战争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世代中国人的夙愿,是中国历史变革的总目标、总趋向。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几代仁人志士曾尝试多种社会变革方案,都因没有先进政党领导和科学理论指导而失败了。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南,发动人民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彻底革命,揭开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篇章。
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成立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建设社会主义,实行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几场先后相继、具有内在联系的伟大的历史变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艰难历程中的里程碑。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获得独立了,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前提和政权保障。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现代化的制度保障,意味着中华民族要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实现伟大复兴。而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入新时代,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辉煌成就。
新中国底子薄、起点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极其艰难复杂的历史大变革,面临一系列矛盾和挑战。从变革进程说,首先要摆脱贫困,逐步实现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强国,这是一个长期过程,必须有计划、分步骤推进。从变革内容说,既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华民族发展起来,又要参与世界现代化、全球化,妥善处理与世界的关系,应对外部环境影响。从变革途径说,需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复兴道路,坚持和平发展,同时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7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阶段提出奋斗目标和任务,制定正确路线和政策,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认识愈益深化,信心愈益坚定,行动愈益自觉。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启了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坚强有力的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新型人民政权的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社会变革等,都是现代化的重要条件,是中国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追赶世界现代化潮流的强大力量。新中国成立前夕,深知“落后就要挨打”道理的毛泽东和党中央就提出把党的中心工作由革命转向建设,将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1953年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坚持将国家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方针。1954年6月,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总目标,是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1)《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9页。他也称这是“我们的总任务”。(2)《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0页。1955年3月,他指出用几个五年计划在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用50年时间把我国“建成为一个强大的高度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3)《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90页。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提出要走一条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尽快改变国家“一穷二白”的面貌。1964年召开的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提出分两步走实现现代化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4)《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1页。当时毛泽东和党中央规划的现代化蓝图主要是“四个现代化”,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这些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启迪。尽管后来的建设和探索出现了失误,但毛泽东带领人民捍卫了国家独立,发展了经济、文化和军事工业,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获得了世界政治大国地位,为国家富强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为后来的探索积累了经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占重要地位。
实行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和党中央带领人民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华民族快步走向富强。1987年6月,邓小平指出:“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2页。后来他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没有四个现代化,中国在世界上就没有应有的地位。”(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7页。他确定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制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提出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科学回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领导我国快速走向了世界、赶上了时代。党的十五大,鉴于“三步走”战略中的前两步目标已提前实现,对原来设想的第三步战略分三步做了新的规划:“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二○○○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7)《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在这次大会上,江泽民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论述党的崇高历史责任和改革开放的光明前途。他带领党和人民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纲领,深化改革开放,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依法治国方略等,成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党的十六大宣布:“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8)《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42页。大会提出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十六大以后,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胡锦涛和党中央提出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发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明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内涵,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十八大以后的一段时间,习近平总书记在一些重要讲话中,系统提出和阐发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重大战略思想。他深情回顾中国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总结中华民族寻梦、圆梦的经验教训,讴歌过去、展望未来;他透析中国梦的本质,把握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内在一致性,引导人民献身国家梦、民族梦,在奋斗中追求个人梦,展示个人价值;他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为人民造福;他还指出中国梦与世界各国的梦是相通的,需要与世界各国合作、互鉴来实现。(9)参见《习近平论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38-57页。这些丰富深邃的思想,以中国话语、中国风格生动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和美好向往,使中华民族的强烈爱国主义意识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鼓舞斗志、激发热情,在国内外产生了热烈赞扬。中国梦思想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起到积极的感召和指引作用。十八大以后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我们越来越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大会提出依靠 “四个伟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还对实现伟大梦想的战略步骤作出安排,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分两步走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就更加紧密地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贯通,将新时代党和人民的长远目标与眼前任务相结合,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的新发展。
70年的历史性变革和建设一脉相承、继往开来,都是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一部分。70年来,党和人民从不动摇伟大梦想,又立足现实,先后完成阶段性目标,一茬接着一茬干,根本改变了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命运。新中国成立前中华民族任人宰割,新中国成立时国家一穷二白。“现在,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我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10)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1-12页。经过几十年奋进,中华民族昂首阔步走在世界民族之林,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二、新中国70年历史性变革的主题是探索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各国社会历史条件和基本国情不同,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就不同。世界上一些国家因为找不到正确道路,发展不起来,或在发展中陷入困境。新中国70年之所以能够取得辉煌成就,根本原因是党带领人民经过艰辛探索,成功开创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所取得的根本成就,是改革开放40多年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因此也是新中国70年历史性变革的主题。新中国70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就是探索、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成功开辟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领导艰苦卓绝的革命事业取得胜利;成功找到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为建设新制度、新社会、实现现代化创造了优越条件。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在探索中受到重大挫折,使党和国家事业受到严重损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带领人民在改革开放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带领人民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新时代、夺取新胜利,中华民族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我国成为引领时代的强大力量。事实充分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产物,还与近代以来的历史变革乃至整个中华文明历史演变有密切关系。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求独立、发展和复兴进程中,付出沉重代价、经过反复比较后作出的郑重选择,是中国历史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39-40页。即是说,独特的历史和现实条件,决定了这条道路具有历史必然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涵盖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方略,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依靠人民、团结奋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等内容。这条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和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扎根中国大地、适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不断改革创新,具有独特优势和强劲活力,有助于国家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优势和生命力至少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加强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12)《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0页。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先锋队、坚强领导核心,是中华民族的主心骨。在70年艰苦奋斗中,党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保持严明纪律和优良作风,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克服一个个艰难险阻、创造一个个奇迹。在开创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上,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流砥柱。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艰难建设任务,党坚持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机结合,将推进自我革命和伟大社会革命有机结合,着力加强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执政能力建设,把握党的建设和执政规律,永葆旺盛战斗力。在当代中国,党所发挥的指引前进方向、凝聚党内外力量、保持政治和社会稳定、推进改革开放等方面的作用,是任何其他力量取代不了的。这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条件。“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13)《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6页。
第二,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依靠发展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和现代化进程。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和党中央一直强烈希望中国尽快发展起来,甩掉贫穷落后的帽子。这既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造福中国人民,也是为了对人类做出更大贡献。进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提前向社会主义过渡,提出向科技进军、实现现代化,以苏为鉴、走自己的建设道路,都是为了加快发展步伐。甚至在突出阶级斗争的时候,毛泽东还强调抓革命、促生产。由于历史的局限,毛泽东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片面强调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突出阶级斗争,背离了发展规律。如邓小平后来所说:“不是说他不想发展生产力,但方法不都是对头的,例如搞‘大跃进’、人民公社,就没有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办事。”(1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明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牢固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把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尊重发展规律,正确处理有关改革的一系列重大关系,激发发展动力,完善发展布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建立新经济体系,提高创新发展能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益和更可持续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大幅度改善,社会安定团结,综合国力和竞争力跨上新台阶。这为国家强盛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广大人民从发展中得到实惠,自觉拥护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三,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依靠人民力量搞建设。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我们党历来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都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道路,依靠本国人民力量。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实行社会公平正义,说到底是为了反映人民意愿、维护人民利益。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一再指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表现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最终达到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并把民生建设放到现代化建设的突出地位,使人民权益和利益得到切实满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共享发展理念,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推进社会公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一词反复出现,足见我们党对人民中心地位、人民主体、人民力量、人民民主、人民利益的高度重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鲜明特点。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找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厚力量源泉,是中国快速发展、国泰民安的秘诀之一。
第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定走科学发展、和平发展道路。邓小平指出:“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只有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国家才能一步步富强起来,人民生活才能一步步改善。只有争取到和平的环境,才能比较顺利地发展。”(1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8页。就是说,对内发展、对外和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目标追求。为了更好地发展起来,他带领党和人民在国内实行改革创新,对外实行开放,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他还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党的十六大以后,党中央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对内走科学发展道路,对外走和平发展道路,与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共同迎接挑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人类发展,建设普遍繁荣、和谐的世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方面高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旗帜,建设现代化国家;另一方面提出建立新型国家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内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总依据,独立选择本国社会制度、发展模式和价值观念,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同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国家发展既有活力又稳定有序。对外我国不断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发展和全球治理,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形象,“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16)《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6-47页。坚持这样的发展道路,使我们能够充分利用本国资源和人力物力,集中力量发展自己,还能够利用世界文明成果和有利条件加快发展,并为解决人类和平与发展问题贡献中国力量、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新中国70年历史性变革的强大动力是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依靠改革开放开创的,又是在深化改革开放中拓展的。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中国富起来、强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17)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4页。“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18)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9页。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突出特征,其实质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还要不断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部分环节和方面,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恩格斯早就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3页。当代社会主义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焕发社会主义生机活力的必然选择,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伟大社会革命。只有通过不断改革开放,各国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找到正确发展道路和体制模式。在改革开放中,我们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
上世纪5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前后,毛泽东和党中央就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缺乏经验,我国学习苏联模式搞建设。当时,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普遍认为,苏联模式是社会主义的样板,各国要按照苏联经验搞社会主义,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结果在建设中都出现一些矛盾和弊端。斯大林逝世后,尤其是苏共二十大后,苏联开始改革在战争年代形成的高度集权的体制模式。在这种背景下,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总结、汲取苏联的经验教训,摸清本国国情,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20)《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506页。1956年4月,他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关于正确处理我国建设中十大关系的著名论断;同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进一步提出一些闪光的建设思想。如在经济上,正确处理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关系,坚持“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在政治上,强调坚持党的集体领导,走群众路线,发展民主,反对突出个人作用;在文化上,坚持“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繁荣科学和文艺事业。这是以苏为鉴、独立探索本国建设道路的重要成果,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改革尝试。更可贵的是,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创造性提出和阐发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以及两类矛盾理论,初步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特点和解决途径,强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是实行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指明社会主义制度能够依靠自身力量不断解决矛盾、推动发展,在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有开创意义。后来,在总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教训时,毛泽东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所有制、分配制度、商品经济等问题上又提出一些符合实际的思想。可惜,后来这些珍贵思想没有坚持下来,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上犯了严重“左”的错误,不仅没有突破苏联模式,还导致思想、体制僵化,经济社会发展停滞,人民生活长期贫穷,国家封闭落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邓小平尖锐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2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0页。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改革开放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快发展,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领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思想,是当代中国的基本国策。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的伟大创新是将社会主义制度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区分开来,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2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0页。他将社会主义制度区分为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体制),认识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要改革各项具体制度,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体制机制,为发展注入活力。这就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改革陈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提供了思想依据。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重要原则和思想,比如改革是一场深刻全面的社会变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开放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的目的是为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各项改革开放都要有利于国家稳定和发展;改革也是开放,中国实行国内国际两方面的开放;改革开放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他带领党和人民实行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全面改革,破除计划经济的弊端,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强大生机活力。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和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实行依法治国方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把我国改革开放推进到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完善改革开放的措施。通过改革开放,我们革除了苏联模式带来的弊病,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要求、有利于发展的崭新体制,释放出巨大发展活力,标志着当代社会主义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特别是,彻底破除计划经济体制的严重束缚,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体制结合起来,建立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创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全面深化、制度定型的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3)《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512页。全面深化改革的突出特点,是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在经济体制改革中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全面从严治党、依法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在社会体制改革中推进民生建设、维护社会公正正义,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加强生态保护力度、发展生态经济。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同时,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加大与国际、地区经济贸易组织的合作,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积极主动参与全球治理等。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尤其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新发展理念,建立新经济体系,加强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等。更好地推进全面改革开放,也是十九大的主要精神。
改革开放是党领导的新中国70年历史性变革的精彩篇章,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而不是为了削弱、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和方向,又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才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独特优势和强大活力。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界限、有定力的,是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的,“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24)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25页。动摇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就会走上邪路,更谈不上发展。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产生强大动力,是因为它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推进了理论和实践创新,激发经济社会的生机活力。改革开放的灵魂是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等。创新是社会发展进步、国家强盛的不竭动力,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表现。因循守旧、封闭保守,社会主义就没有发展前途。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我们立足中国国情,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吸取了人类文明成果,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四、新中国70年历史性变革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
新中国70年历史性变革的实践不是自发的,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伟大创造。“结合”原则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也是贯穿这70年的基本经验。在实现“结合”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以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又以独创性经验和理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25)《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18页。这一精辟论断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和自觉自信,蕴含着新中国70年历史性变革的内在逻辑。
在党的历史上,毛泽东首创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解决中国革命问题。他纠正党内长期盛行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错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运用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和理论,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在新中国建设时期,他仍然强调坚持这一指导原则,但由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实际的理解有片面性,没有“结合”好,没有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遭受了挫折。实行改革开放后,邓小平继续强调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的精髓,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以新的观点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南。所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26)《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2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继续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他着眼于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深刻解答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历史课题,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主要是指坚持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的指导,坚持了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内政外交政策等。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27)《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09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主要是指立足中国情况、时代发展趋势,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当代市场经济、民主法治、先进科技文化、经济全球化、中华优秀文化相结合,深化了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形成了当代中国科学社会主义新形态,找到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路径。从历史到现在,中国有自己特殊的国情和发展基因。古代中国是世界文明大国,近代以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独立发展阶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新民主主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就必然要将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尤其是新中国70年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蓬勃生机,证明马克思主义依然是科学真理,社会主义是进步的社会制度、人类的光明前途。这是马克思主义、世界社会主义在当代的新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具有与中国实际相适应、反映中国发展要求、总结中国发展经验的特殊性,也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反映社会主义发展共同规律、顺应当代人类发展大势的普遍性。它的成功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不为中国所独有。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理论和成功经验,赋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以新的时代精神,为当今世界各国社会制度和发展战略的选择提供了有益借鉴。这是对中华民族、对世界社会主义、对全人类的伟大贡献。
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深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根本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面貌。经过新中国70年的发展,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根本上说,这应归功于马克思主义科学指导、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应归功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成功实践,一方面说明中国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行动;另一方面说明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才能发挥指导现实的作用。再奋斗几十年,我国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梦想成真,世界也将发生新的变化,那将进一步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和社会主义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