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环境下汉语言生态化教学研究

2019-02-09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生态化汉语言导图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运城分校,山西 运城 044000)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汉语言教学与互联网环境相融合是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在汉语言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现代化网络技术的融合过程中,也必然会出现一些系统失调的表现,这种失调现象将覆盖到汉语言课程教学的方方面面,包括教学环境、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运用生态化教学理论构建汉语言网络教学模式改革的理论框架,从生态化教学视角对汉语言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中的失调现象进行分析,并尝试从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两个层面提出相应的改革对策,以期能够对汉语言教学在网络环境下的系统均衡和生态状况调整,提供切实有效的参考经验和实践思路。

一、 互联网环境下的汉语言生态化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

(一)生态化教育与生态化教学模式

生态化教育理论在近几年中逐渐受到了教育界的重视,该理论以教育学与生态学为理论基础,主要是为了寻求自然、社会、文化等生态环境变化与教育系统之间的作用关系和规律,从而促进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时候,美国学者克雷明发表的著作《公共教育》中就提出了关于生态化教育的理念。克雷明学者认为生态环境会直接对人的心理环境产生影响,而人作为教育系统中的研究主体,群体性的心理环境变化也必然会对教育的实施过程产生影响,并作用于整个教育系统。将教育看作一个有机且独立的生态系统,从生态学的视角对其进行解读与分析,将教育中的研究对象与周围环境中的生态因子建立关联关系,通过这种关系来揭示教育系统中的生态结构、规律、功能是否均衡和完善,并做出相应的优化调整,将有助于教育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和教育环境的不断完善。

生态化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构建生态化的教学环境,明确教学性质、效果的具体实施框架。生态化教学模式的主要研究对象包括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下的生态教育系统。从宏观层面看,生态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涉及了国家的整个教育体系;从微观层面看,生态化教学模式主要是对具体的课堂教学系统进行生态化的环境构建。此处重点讨论的是微观层面下的生态化教学模式构建,主要针对的研究对象包括课堂教学中三大构成要素:一是课堂教学中的参与主体,即教师和学生;二是各类教学工具,例如教材、多媒体设施、教学课件等;三是隐性的教学软资源,例如教师对各类教学资源、方法的灵活运用能力,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对教师创造性思维的激发等。将这些构成要素视为生态环境中的生态因子,这些生态因子之间的作用关系如能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就可以认为课堂教学环境实现了生态化的发展,即“生态化课堂”。“生态化课堂”将生态学原理运用于课堂实践教学当中, 从生态学视角对课堂教学中的各类影响因素的变化进行分析和调整,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教学围绕各个生态主体展开,并逐步形成适合生态个体成长的教育生态系统。

生态化课堂作为生态化教学模式的主要研究对象,其为生态化教学模式提供了真实的教学研究环境、教学实践过程,在此基础上,生态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才能切实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并为课堂教学的实施提供系统性的教学解决方案。生态化教学模式以生态化教育理论为基础,致力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划分层次,通过对生态因子的调整和平衡,在不同层次间设计各类互动形式的教学活动,以适应学生的个人发展,同时也可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逐步提升。需要注意的是,生态化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环境中的应用不应单一化,在创设和谐开放、独立自主的教学环境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教学主体和教学内容,灵活调整教学模式,实现各类教学模式之间的优势互补、共存,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互联网环境下的汉语言生态教学模式

互联网与教学模式的融合,为汉语言的教学实施提供了新兴的技术支持,并成为了汉语言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又一动力因素。如何在传统的汉语言教学模式中扩展新的环境要素,并能与其他环境要素构成相对稳定的作用关系,达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本课题的重点研究内容。

在新型互联网环境下,汉语言教学模式的生态化构建主要分为三个步骤:

1.明确教学模式构建中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也就是模式构建的理论框架,该框架将从宏观层面对教学模式设计的总体思路和实施过程进行控制。生态化教育学的相关研究理论涵盖了生态学、教育学、心理学与社会环境学等多门学科,其作为汉语言教学模式生态化构建的理论指导依据,其中所揭示的教育理念、教学思路决定了汉语言教学模式的框架结构、教学实施方式等关键因素的作用关系是怎样的,并支撑着整个教学环境的生态化转变。

2.设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结合互联网环境设定与之相匹配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充分调动互联网资源,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例如项目设计、在线提示、在线互动等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3.将模式设计落实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流程、配套资源和教学方法,将互联网环境与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充分融合。

由于在汉语言传统教学中加入了互联网技术,这使得教学过程中很多资源的运用产生了更加多样性的变化,也丰富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形式,如何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汉语言生态化教学模式中的优势,弥补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教学正是本研究的意义所在。

(三)互联网环境下汉语言生态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网络信息技术与汉语言课程的融合过程中,生态化教学理论的应用对解决当前汉语言教学中所遇到的生态失调问题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传统教学理论中极少涉及教学生态系统的研究,难以解释与分析教学生态系统失调问题的现象及原因。这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后所涵盖的内容更加丰富,新型教学系统的构成也更加复杂,形成了包含教师、学生、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化学习资源、数据挖掘技术等综合元素的多维度生态系统。在此前提下,依托互联网环境的资源共享优势,构建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强调教学主体(教师)与客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满足不同层次内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并为教师与学生的信息交流提供平台,是汉语言课程生态化教学环境完善的有效手段之一。

但新的教学模式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系统失衡与生态失调的现象,对汉语言课程生态化的进行产生了不利影响。从生态学视角来看,教学模式的发展与改革实质是对其教学构成要素的重组与优化,当这些组成要素经过磨合、协调,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稳定的状态时,就会逐渐形成一种外在平衡与内在协调的教学环境。汉语言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在经过了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固有的教学系统,在加入了网络技术之后,产生了很多新的教学要素,新旧要素之间的差异性,必然会打破当前的生态平衡,从而引发新一轮的教学要素重组和优化,同时也会引起环境失调现象。

二、失调现象的成因分析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未能与信息化教学环境相匹配

从学生个体的角度来看,当前教学模式与环境之间的失调现象完全符合短板定律的特征。所谓短板定律是指,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构成该水桶的木板中最短的那块。新的教学环境虽然具备诸多优点,但由于授课教师依旧采用过去的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单向灌输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思考的环节,导致学习过程被动且十分枯燥;同时,缺乏交流与互动的教学过程,也使得教师难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答疑,最终导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学习、消极应付的状态,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无法有效利用新型教学系统的各类信息化技术、资源,并充分发挥系统的优势。对于此问题,需要教师转变思路,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积极的调整,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引导与培养,以适应当前新的教学环境,同时学生也需要调整学习方法,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提升自己的汉语言知识积累。

而从群体生态的角度来分析,违背最优觅食理论是教学模式与环境失调的重要因素。最优觅食理论是指,自然界生物为得到最高觅食效率所采取的最优方法。在基于网络信息化技术构建的新型教学环境下,教学生态系统中的各参与者的一切行为都应基于自身收益最大化原则来展开。但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仅仅局限于使用PPT课件替代传统的板书内容,对多媒体设备及教学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不高,不能充分发挥其优势,教学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同时,大部分学生们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环境以及在线自主学习平台时,也存在着学习兴趣不高、积极性差的情况。教、学双方均无法按照最优觅食理论依据,选取最有效率的方法与行为,是无法达成汉语言课程所规划的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原因。只有将协同进化理论融入教学模式的改革中,引导师生双方共同改变自身的行为习惯与思维方式,适应新的教学环境以获取最高的学习效率,才能实现师生间的教学相长。

(二)教学观念与师生角色的重新定位问题

在教学生态系统理论中,教学观念与师生角色定位需要遵循生态位原理,即在系统状态处于稳定阶段时,系统中的个体都应拥有独立且唯一的生态位,不应存在多个角色共同占用一个生态位的情况。而随着系统的发展与演进,系统个体所承担的任务以及发挥的作用会有所变化,从而引发换位现象,即当教学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后引起的系统结构性变化而导致的教师学生角色定位的调整与改变。

在新的网络信息化教学系统成为主流的形势下,教学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汉语言课程的教师与学生均未能迅速适应新的教学模式以及完成自身角色的重新定位。新的教学系统凭借网络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全面、直观的学习资源以及知识展现形式,弱化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地位,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却得到了强化与提升。新的教学观念更加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独立思考能力,教师与学生角色从过去以教师为主宰、学生被接受知识灌输的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学习模式,因此在新的教学生态系统中,教师与学生都需要重新确立自己的角色定位,需要教师在汉语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引导者的身份来调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与能力,同时学生也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主动与教师交流,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能力需求主动从课程配套的网络学习资源平台中汲取知识,最终实现网络信息化教学系统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使教学生态系统达到新的稳定状态。

(三)教师的网络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不足

汉语言课程教师对网络信息技术的掌握与运用能力不足是“花盆效应”的表现。“花盆效应”也被称为局部生境效应,是指在一个小范围、环境适宜的封闭空间内生长的植物对外部环境的适应阈值下降,在被转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后出现的生长停滞现象。当前汉语言课程教师在网络信息化教学能力方面体现出的问题,主要是自身已经习惯于在传统的汉语言教学环境中授课,其教学能力是在传统教学环境中构建与发展的,长期遵循旧的教学模式养成的思维定式导致其难以适应新的教学体系。在新的基于网络信息技术构建的教学生态环境中,对未曾接触过的网络信息技术产生抵触情绪或者不适应情绪。这需要教师积极调整心态、转变思路,努力适应新的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主动熟悉网络信息化教学环境,认真学习与掌握新技术并能够熟练运用于汉语言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

三、教学模式的构建

针对当前汉语言课程教学生态中存在的失调现象,有必要对教学模式做进一步的优化与调整,以促进汉语言课程教学的发展。以下从两个方面对互联网环境下汉语言生态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提出建议。

(一)基于思维导图方法构建和完善教学模式

思维导图是用于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实用性图形工具,采用图文并重的形式,将知识体系中的复杂关系用简单明确的层级图表现出来,非常易于学习者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思维导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培养其协作学习意识,提升学生对新概念和新事物的理解与接受能力。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的能力,有效地推动了教学生态的良性发展。以汉语言文学中某些课程的教学为例,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设计由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反思三部分内容组成。

1.课前准备,引导学生共同参与设计思维导图,明确学习任务与目标

网络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展现形式,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设备与思维导图绘制工具,将本章节课程内容的主题与学习目标明确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作为学生在网络学习平台上自主学习的参考,同时可以向学生部署思维导图的分析与细化任务,以培养其学习积极性并挖掘其自主学习的潜力。学生通过对课程内容的预习与自己的理解对思维导图做进一步的完善,在遇到问题时,可建议学生以小组形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例如,教师在课前仅提供思维导图主干,学生网络学习平台上进行学习并完成扩展阅读后,提出自己的细化方案,以及提前准备好在学生课堂表述时所需要使用的支撑材料。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能力的同时,也有效解决了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差等问题。

2.课堂实施,共同探讨与细化思维导图,鼓励思考与交流

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在课前准备中所付出的努力予以肯定,并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汇总成果进行讨论,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解释与阐述其对思维导图的理解与构建方案,在讨论的过程中各自提供自己从网络上收集到的支撑材料,共同分析、相互印证,最终在达成共识后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思维导图,使学生之间的互相协作、取长补短成为有效的学习模式。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依据课程主题来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对思维导图绘制中的方向性错误提出更正建议,引导学生避免进入学习误区。

3.课后反思,总结学习经验,完善思维导图

在课堂讨论结束后,教师与学生需要对思维导图的设计过程进行总结与反思。教师通过反思来了解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与学习能力,据此对下一节课的教学方案进行优化,以进一步提升网络信息化教学的效果。学生通过反思,对本次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以进一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同时总结学习经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对网络自主学习行为的引导与培养

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来布置一些小型的自主研究型任务,例如汉语言文学中某些课题的讨论等,此类任务不提供参考答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收集整理信息加以分析研究,对所提出的观点进行论证。此外,学校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所使用的软件工具与丰富的数字信息资源,并向其提供使用方式的培训,为学生有效利用这些工具和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与研究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应充分利用即时通信软件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线交流与讨论学习内容、展示学习成果,并由教师提供指导,以帮助学生提升自主学习的效率。最后,应构建涵盖整个汉语言课程体系并集内容广度、深度于一体的网络试题库系统,供学生在完成学习后进行各类在线测试与章节练习,使学生通过练习与测试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为学生在教学生态系统中的良性发展奠定基础。

四、结论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现代化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机遇,但将传统的汉语言教学模式应用在新兴的互联网环境中难免会产生各类问题,本研究从生态学视角出发,以生态化教育学作为理论指导依据,对新型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教学模式的生态环境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对汉语言生态化教学模式的设计与构建。

本研究首先对汉语言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中生态环境失调现象进行了成因分析,包括信息化教学环境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失调、师生角色的教学观念失调和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失调。

其次,在成因分析的基础上,尝试从两个方面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生态化的构建与改进,一是构建思维导图,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对整个教学过程,包括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实施、课后反思过程进行重构与完善;二是加强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行为能力的培养,通过设计多维度的自主互动学习任务,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并熟练借助互联网环境获取所需的学习资源。

猜你喜欢

生态化汉语言导图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党的十九大报告思维导图
第6章 一次函数
汉语言文学学习策略浅谈
语料库与生态化英语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