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体育教师教育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2019-02-09田金华白翠翠

关键词:师范教育体育教师体育

田金华,白翠翠

(1.山西大同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山西大同037009;2.首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北京海淀100089)

20 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型教育改革的兴起,教育对教师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教育的两个关键主体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息息相关,教师的发展带动学生的发展,而教师的素质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起到了决定作用。为了深入了解我国体育教师教育的有关情况,2018年4月2日起,在中国知网,以篇名“体育教师教育”为检索词,共计检索文献1 656 篇,并经深入分析,初步总结出我国体育教师教育的理论研究水平及其发展的阶段特征,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1 我国体育教师教育的理论研究

1.1 萌芽发展阶段

早在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了《体育之研究》,这是近代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份体育文化珍宝,为后来体育教师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中国知网上,1956年第一次出现以“体育教师教育”为篇名的文章[1],为体育教师教育的研究拉开了序幕。从1956年到1985年,30年仅有4篇文章,写的都是关于体育教师教育培训班的内容,均以期刊的形式发表。1988年到1996年间,可检索的相关研究共29 篇,内容变为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1997年7 篇文章,有2 篇是研究体育教师与终身体育相接轨的文章。经过四十多年的萌芽发展,体育教师教育的研究如一朵含苞待放的花骨朵,更加需要人们的呵护与用心培养。

1.2 快速发展阶段

1997年到2006年,十年期间以“体育教师教育”为篇名的共检索到470条,其中,包括1篇博士论文、6篇硕士论文和4篇会议论文,还有1份报纸报道,这阶段主要是关于对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素质教育研究,被引用和下载的次数较多,另外还有培养目标、教育的价值取向等方面研究。2001年吴俊琦[2]和2003年李建军[3]等作者的文章,介绍了对体育教师进行知识与技能的补充、增新、扩宽、提高和培训模式的变化等。此阶段,被下载和引用次数达到最高的仅有8篇是关于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方面的文章,这与我国体育教师教育发展的世界潮流有关,虽研究成果并不丰硕,却为接下来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3 蓬勃发展阶段

从2007年开始,检索的数量逐渐增加,2007年106 条,2008年 111 条,2009年 114 条,2010年 120条,2011年123条达到了最大数量,短短四年时间,发表的文献总数量达到快速发展时期的文献总数,且数据库中期刊、报纸、学位论文等数量不断增加。该阶段研究方向有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素质教育、体育教师教育的现状等,与快速发展时期相比,出现的同类研究相对较多,质量偏低,但是关于增加的体育教师教育的途径和模式、专业化发展模式等方面,有进一步的提高。此外,2009年唐炎等[4]对体育教师教育现状、职前职后培养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丰富了我国体育教师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推动了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2012年122条,2013年109条,2014年100条,2015年 97 条,2016年 87 条,2017年 67 条,虽然可检索的文献数量相对降低,但是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成果也比较丰富,增加了关于体育教师教育的发展历史、与国外体育教师教育的比较以及体育教师教育政策的研究。2013年,程传银指出:体育教师教育的研究不仅仅是关于教师的学习培训,素质教育、教师的专业化等,还应该包括教师的个人信仰、理论模型构建、人格特质、国家间实质性的合作等深入的问题[5];2015年,李芳等人比较了中国和外国关于体育教师教育的研究热点[6]等,均为我国教师教育理论向纵深化、多样化和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参考。

1.4 体育教师教育研究存在的不足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教育事业改革的热潮,我国体育教师教育的研究成果和论文数量有目共睹,不断扩宽研究领域,提高了我国体育教师教育质量,为体育教师教育改革提供了较为扎实的理论。但是,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与盲点。首先,研究的热点问题,与国外形成了一定的差距,关于教育政策和体育教师教育的研究较少,关于教师教育的标准更是未能引起研究者的注意和认可;其次,关于研究的领域和视角,我国关于体育教师教育的实证的研究较少,主要是采取的是调查法和访谈法,缺乏研究的创新性和创造性,同类型文章较多,能够引用到文章较少,研究领域大多是教育学的,相对较单一,如涉及心理学和人物传记的4 篇、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应用和伦理学的3篇、音乐与舞蹈2篇、出版1 篇、外国语言文字1 篇,缺乏从综合学科角度研究;最后,研究的内容缺乏创新性,缺乏区域性考虑,重复性研究较多,再加上城市和农村的设施和地域等有一定的差异,且大多数综合类院校的体育学院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均是为了升学而进行突击训练性的练习,从而影响了体育教师教育质量的提升。因此,体育教师教育应针对不同的方法和视角去研究,空间是很大的。

2 我国体育教师教育的发展

2.1 体育师范教育的发展

我国最早出现师范教育是在1897年的上海南洋大学,但是师范教育第一次在学制上得到认可是在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颁布后。但是,受历史背景的影响,我国学制的建立,部分是效仿日本的,聘请的教师和顾问中125 人为日本人,在一定程度上,日本人为我国的体育师资培养机构的建立提供实践经验。1912年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同年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使我国体育师范教育也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个学制关于体育的部分,主要是德国、法国、日本3 个国家体操体系的混合。1923年,改体操为体育,并改上课时间以小时计为以分钟计,随着美国一些竞技运动及游戏逐步引入学校,体育教师培养的课程模式也逐渐趋于美式。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的教育体制转为学习苏联的教育理论和模式,并根据我国国情制定了自己独立完整的师范教育体系,并一直延续到20 世纪90年代。1952年,我国成立了上海体育学院,培养专门的体育教师和教练员。此后,各省也逐步建设了独立的体育院校。我国的体育教师教育的发展模式不断壮大,促进了我国体育教师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但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了体育教师的继续培养,体育教师教育体系受到了严重的破坏。1978年,改革开放后,体育教师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机,各体育院校纷纷深入发展和完善体育教育事业,把体育教育事业推向了一个发展高峰。

2.2 体育师范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体育师范教育是较完整的师资培训体系,培养了大量的体育师资,对我国学校体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体育师范教育的培训模式是封闭的、独立的、单一的且定向的,面对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不断进步,体育师范教育的培养模式与发展所需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不相适应。而且,体育师范教育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不属于同一个培训体系,造成二者的严重脱离,职前培养较注重师范性,与具体的教师工作相比缺乏一定的学术性,给学校管理、课程设置和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等都带来较严重的影响。此外,体育师范教育中,注重学生学科专业素养的养成,忽视学生作为未来教师的教学艺术的修养,教师资格证认定较为宽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体育教师培养的质量。

2.3 体育教师教育发展

20 世纪90年代后期,教师行业得到了很多人的青睐,体育师范教育发展如火如荼。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体育师范教育向多元化、综合化、非定向的方向发展。2001年,第一次把教师教育作为教育的专门用词,并指出了不同阶段的教师,对其的培养和培训都有完整的设计[7]。体育与其他学科有明显的区别,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在各种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一门学科,所以对体育教师的培养也有所不同。体育教师的培养模式逐渐变得开放,逐步向专业化和标准化的方向发展,专业的体育教师团队不断扩大。体育教师在教育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不断学习新理念、新知识、并运用于教学实践。2011年教育部出台了有关文件,指出我国体育教师教育的培养要做到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师专业知识并重,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8]。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正式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培养与培训体系,促进体育教师职前职后培养的一体化。

3 体育教师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

3.1 重视体育教师教育多元化、多视角研究

我国关于体育教师的相关法律法规颁布的较少,但是其在体育教师教育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出台,却没有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因此,要把我国体育教师教育法律法规及体育教师专业化标准作为研究的重点,开阔研究者的研究视角,从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视角研究关于体育教师教育的实际问题,借鉴国外研究的多学科方法进行综合研究。丰富研究的内容,考虑城市与农村的区间因素与场地设施。在研究过程中,以党中央领导核心为主,结合中国实际,表现中国特色。

3.2 加强教师的实践品质

20世纪90年代后,体育教师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学生虽然学习了学校体育学、教育学、运动生理学、心里学等多门体育教师应掌握的专业知识,而且自身的专业素质也很好,但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原因是体育教学具有高度的丰富性、复杂性和情境性。体育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变化多端的,即使是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每一次的教学过程均不相同,即使使用同样的教学方法,每一次同学都有不同的表现,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突发事件,要及时妥善处理,还要与后续的教学合理衔接,这就要求教师有足够的教育智慧,这些仅仅学习理论知识是无法获取到的,要通过长期且全面的体育教师实践积攒经验。此外,学校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时,往往局限于课本,不会与其他学科知识和具体的实践教学相联系,学生学到了理论知识,但是在实践中,出现一种情况就是,课本上学到的知识不能够处理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这使得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不能够很好地衔接起来,理论知识不能够很好地应用于实践,所以在体育教师教育过程中,要加强体育教师的实践品质。

3.3 建立大、中小学伙伴合作关系

虽然我国的体育教师教育模式趋于开放性和多元性,但是在体育教师的培养过程中,依然是专门的体育教师居多,教学经验仅仅局限于大学或者是中小学,对整个体育教育事业的认识不够全面。在大学中培养的体育教师中,虽然有部分模拟中小学教学,但是模拟的学生确是出自大学生,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对中小学生具体情况的反应,往往很难融合在中小学教学中。大学体育教师应该主动了解中小学发展的现状及其趋势,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小学教学实践,或者请中小学优秀的体育教师固定到大学来进行教学经验的分享,丰富体育教学内容。目前,为打破高校与中小学各自“关门办学”的“高墙”,北京实行了“高参小”“高参高”项目,教师以学习-实践-思考为主线,对课程进行一体化设计,促进了体育教学的发展。以此为借鉴,可在全国各个省市推行此政策,建立大、中小学伙伴合作关系。

猜你喜欢

师范教育体育教师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中国近代幼儿师范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近代师范教育思想发展研究综述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高专音乐师范教育课程建设刍议
师范教育“初等数论”教学改革探索——以长江师范学院为例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