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梗抢救过程中的护理干预及效果评价
2019-02-09周忠梅
周忠梅
(江苏省泗洪县中医院,江苏 宿迁 223900)
近年来,急性心梗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具有易猝死、发病速度快等特点,易导致患者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影响,而在患者抢救过程中实施一项有的护理措施十分重要[1]。因此,我院对 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梗抢救过程中的护理干预及效果进行分析,见本文研究详细描述。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40例急性心梗患者,所有急性心梗患者的收取时间(2016年10月9日-2018年3月8日),电脑随机分为两组。
排除标准:(1)伴有肿瘤疾病、肾功能以及肝功能疾病患者、(2)未经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和同意。
纳入标准:(1)急性心梗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2)经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和同意,(3)40例患者均符合临床急性心梗诊断标准。
观察组急性心梗患者年龄在4 0岁-7 6岁,平均年龄(58.21±1.02)岁,性别:5例女性患者、15例男性患者,其中初中及以下学历患者有12例、高中及以上学历患者有8例。
对照组急性心梗患者年龄在4 1岁-7 6岁,平均年龄(58.12±1.17)岁,性别:6例女性患者、14例男性患者,其中初中及以下学历患者有13例、高中及以上学历患者有7例。
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0例急性心梗患者各项指标无差异,采用P>0.05表示。
1.2 方法
对照组20例均使用常规护理。
在入院后,护理人员应按照流程对患者实施处理,对患者进行急救。
观察组20例均使用急诊护理路径。
首先应成立护理小组,对小组成员进行急诊护理路径培训,考核优秀的护理人员则可加入急诊抢救过程中。在患者送入医院时,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为患者选取合适体位,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在10分钟内采集患者血液标本实施检测,遵医嘱给予患者使用硝酸甘油0.5mg进行舌下含服,若患者临床症状未改善,则可给予患者硝酸甘油持续静脉滴注,以缓解患者胸痛症状。患者到达急诊科30分钟内,应遵医嘱对患者实施溶栓处理,告知患者家属治疗注意事项、方法和效果,并将治疗方案进展过程详细记录。当患者抢救成功后,应加强其巡视工作,为防止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出血等并发症,应对患者实施预防处理,在完成全部工作后,将患者转移直至住院部,护理人员应和住院部护理人员进行交接。
1.3 观察指标
对比对照组、观察组两组急性心梗患者的住院时间、抢救时间、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实施-SPSS26.0软件,将对照组患者以及观察组急性心梗患者的住院时间、抢救时间、满意度进行统计,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抢救时间、满意度对比不同,可使用P<0.05表示,具有差异。
2 结 果
2.1 对比各项指标
观察组急性心梗患者的住院时间(5.01±1.01)d,抢救时间(30.15±5.40)min;
对照组急性心梗患者的住院时间(7.23±1.21)d,抢救时间(36.21±5.70)min。
经比较,观察组急性心梗患者的住院时间、抢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急性心梗患者,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2.2 对比满意度
观察组急性心梗患者满意10例,一般6例,不满意4例,满意度80.00%;对照组急性心梗患者满意8例,一般4例,不满意8例,满意度60.00%,观察组急性心梗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塞是由于人体冠状动脉持续性、急性缺血缺氧而导致的心肌坏死,以持久而剧烈的胸骨后疼痛作为主要表现,患者均伴有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和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情况,易并发症心力衰竭、休克和心律失常情况。近年来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等诸多因素,该病的发病率呈明显增高趋势。该疾病具有起病急等特点,若患者病情较为严重,可伴有神志不清、心率失常、发热等情况[2-3],及时有效的治疗和准确合理的护理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对于急性心梗患者应及时进行抢救,持久和尽快对患者梗死后血管实施疏通,能改善患者抢救后的预后,而在患者抢救过程中实施急诊护理路径后,取得显著效果,能缓解患者心梗临床症状,缩短患者的抢救时间,还能提高急性心梗患者抢救效率。现如今,急诊护理路径已经成为急性心梗患者抢救过程中的首选护理方式。[4-5]
经研究表明,观察组急性心梗患者的住院时间(5.01±1.01)d、抢救时间(30.15±5.40)min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急性心梗患者满意度80.00%与对照组满意度60.00%具有显著差异P<0.05。
综上所述,通过对急性心梗患者实施急诊护理路径后,取得显著效果,值得在进一步推广及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