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6周盆底康复疗效对比观察
2019-02-09邢丽丽
邢丽丽
(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安徽 芜湖 241000)
前言: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是一种盆底由于受到妊娠、分娩等因素出现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从而导致尿失禁、盆底器官脱垂等障碍性疾病的盆底损伤及缺陷。盆底康复训练包括了常规的盆底肌锻炼、生物反馈疗法与电刺激疗法,它们可以对女性受损的肌肉与神经进行修复,促使阴道回归紧致状态,有助于改善女性产后的性生活质量[1]。本文通过探讨常规盆底康复治疗与生物刺激治疗对产后6周女性的盆底治疗效果对比,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随机分配”的原则,从我院产科选取了88例产后出现PFD的患者(2016年2月~2018年10月),将她们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44例。
纳入标准:①单胎、足月、头位分娩的初产妇;②盆底肌力在II-IV之间的产妇;③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的产妇。
排除标准:①合并患有严重糖尿病或高血压的产妇;②患有生殖系统感染性疾病、妊娠、分娩合并症的产妇;③患有精神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的产妇;④有盆腔脏器脱垂、阴道手术、盆腔手术、孕前尿失禁病史的产妇;⑤患有长期便秘、长期慢性咳嗽的产妇;⑥对治疗依从性不高的产妇。
对照组:年龄:22-38(29.21±5.35)岁;孕周:36-42(39.2±0.29)周;分娩方式:阴道分娩:剖宫产=29:15。
观察组:年龄:21-35(29.19±5.34)岁;孕周:35-42(39.1±0.28)周;分娩方式:阴道分娩:剖宫产=30:14。
组间资料对比,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常规盆底康复治疗
检查产妇产后身体恢复情况,并予以相关的产后健康教育、生活指导等,于产妇产后6周指导其在家进行盆底肌锻炼(主要为肛门收放训练,训练强度以个人身体耐受力为主,一般不超过半小时,可每日进行3次)。
1.2.2 观察组 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生物反馈和电刺激疗法进行治疗,于产妇产后6周通过法国Phenix生产的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对盆底进行电刺激,调节电击频率在10~80Hz之间,脉宽为30~720μs,电流参数以产妇的肌肉收缩程度为准,产妇排空膀胱后取膀胱截石位,将电极探头置入产妇的阴道内,通过电刺激使盆底肌肉进行被动性收缩,并将其收缩情况经由压力曲线、肌电图等形式反馈给产妇,使其进行自主进行调整与提肛、收缩训练。该疗法每次持续20 min,可每周进行2次,连续治疗10次。
1.3 观察指标
1.3.1 治疗后PFD发生率比较
PFD包括盆腔器官脱垂、压力性尿失禁和腰骶部疼痛三个方面,其中腰骶部疼痛判定标准为产妇在平卧或持续站立5分钟后是否出现疼痛症状。
1.3.2 盆底肌功能比较
比较两组产妇治疗后的盆底肌功能恢复情况,其评定标准为:
差:阴道肌肉可持续收缩2秒以下,并可重复2次情况下持续收缩2秒以下;
良:阴道肌肉可持续收缩3~4秒,并可重复3~4次情况下持续收缩3~4秒;
优:阴道肌肉可持续收缩5秒,并可重复5次情况下持续收缩5秒。
1.4 统计学
文中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应用SPSS 20.0 for window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治疗后Pfd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产妇有4例(9.09%)出现盆腔器官脱垂,有3例(6.82%)出现压力性尿失禁,有5例(11.36%)出现腰骶部疼痛,PFD发生率为27.27%;观察组产妇有1例(2.27%)出现盆腔器官脱垂,有0例(0.00%)出现压力性尿失禁,有1例(2.27%)出现腰骶部疼痛,PFD发生率为4.55%;观察组产妇治疗后的PFD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2.2 盆底肌功能比较
对照组产妇治疗后盆底肌功能差有13例,良有22例,优有9例,优良率为70.45%;观察组产妇治疗后盆底肌功能差有3例,良有23例,优有18例,优良率为93.18%;观察组产妇治疗后的盆底肌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相关研究表明,产后属于女性盆底系统恢复的重要时期,如果能在产后42天进行盆底肌肉训练,可以较大程度地降低PFD的发生率[2]。盆底评估与生物反馈训练疗法可使患者通过压力曲线、肌电图等影像直观了解到自身盆底肌状态,加上个体化的电刺激治疗,可有效刺激盆底肌和阴道的弹性与张力,使其进一步得到恢复。
由本文对比可知,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PDF发生率更低,盆底肌功能恢复更良好,说明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疗法可有效提高产妇的盆底肌功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总而言之,对产后6周产妇实施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疗法可促进盆底组织加速修复,安全性较高,值得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