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影响郊野公园空间布局因素研究进展
2019-02-07龚思诗
摘要:通过广泛查阅文献,概述了郊野公园的概念,综述了国内外影响郊野公园空间布局因素的研究进展,整理出了主要影响国内郊野公园空间布局的六大因素,分别是地形地貌、资源、建设发展方向、人口分布、交通通达性和政策,其中前面五大影响因素作为最后一个因素的的基础。最后总结出了国内郊野公园最具代表性的3个城市的郊野公园空间布局,即香港为包围式,深圳为组团式,北京为外环式的郊野公园空间布局形式,并且提出了研究建议,即建议各个城市在确定郊野公园的选址时要综合考虑这六大要素,形成符合自身城市特点的郊野公园空间布局体系。
关键词:郊野公园;空间布局;影响因素;综述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一9944(2019)17-0161-03
1 引言
中国城市人口的大规模增长,城市建成区日益扩大,城市公园已无法满足人们渴望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需求,郊野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具有原生态、低成本和可达性较高等优势,逐渐成为城市规划和城市园林等相关领域专家关注的对象。我国对郊野公园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对影响郊野公园空间布局的因素有了初步的研究,但是绝大多数是针对个案研究,只提出关于个案的影响因素,并没有统一归纳总结。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内外影响郊野公园空间布局因素的相关研究进行分类汇总,找出最主要的几个影响因素,希望能对我国郊野公园的空间布局建设研究起到引导作用。
2 概念界定
郊野公园译为“countrypark”,源于英国,于1968年在英国建立了最早的郊野公园。在英国郊野公园是为人们提供观光和游憩的地方,并且它具备两个目标,即保护城郊自然环境和提供游憩以缓解国家公园压力。《牛津地理词典》对郊野公园的解释为具有野餐、徒步、骑车、垂钓等设施的乡村区域,能够为大众提供邻近城市享受郊野乡村的游憩机会[1]。《旅游和游憩规划设计手册》提出关于郊野公园的定义是:在城市边缘区,所需的土地比较便宜同时容易获得的区域[2]。
关于“countrypark”对应的中文译法,有些地方将其泽为国家公园,而学界公认的国家公园译法为“nation-alpark”,因此此译法尚有不妥。虽然现在国内对郊野公园的建设研究日益增多,但是有关郊野公园的学术定义依旧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标准。
1993年版《港澳大百科全书》将郊野公园定义为远离市中心区的郊野出林绿化地带,开辟郊野公园之目的是为廣大市民提供一个回归和欣赏大自然的广阔天地和游玩的好去处[3]。这一概念被广泛引用,但是表达较为粗略,并没有对郊野公园的地理位置和建设目的进行详细明确的界定。
国内关于郊野公同的定义会因学者的研究领域或者课题的不同而相应改变,即出发点不同,虽然对郊野公园的特征有共识的部分,但是定义均较为繁琐并且与其他绿地形式相混淆,例如易澄从生态园林的角度出发[4]、丛艳国以城市绿带为出发点[5]、张骁鸣从地理区位、资源组成等角度出发[6]等。因此目前能够让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认可并具有权威的郊野公园概念有待深入研究讨论。
3研究进展
3.1 国外
国外对于郊野公园研究的文献数量不多。在中国知网的外文文献搜寻栏中查找以“countrypark”为题的文献,查找范围为“主题”,结果为1238篇,但是与郊野公园直接相关的仅为22篇(有一篇相同)。这22篇文章多为致力于郊野公园的生态景观和管理方面,例如土壤酸碱度[7]、维持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8]、提高郊野公园韧性[14]、景观影响评价[9]、改善游客管理办法[10]等方面的研究,关于研究郊野公园的空间布局的文献为0篇。
因此,通过查找关于英国郊野公园发展历史的书籍巾发现大多数(65%)郊野公园分布于城市边缘地区,40%深入郊外农村腹地,仪有约1%位于内城及工业用地。并且通过GIS分析得出超过65%的郊野公园距离大的乡镇或城市仅几公里的路程。郊野公园的地理位置分布与主干路和高速公路路网之间存在一种联系,即更多的是要位于主要国家公路路网内,方便到达大城市群[11]。
从查阅关于国外(发达国家)郊野公园的书籍中发现国外比较少研究郊野公园和重点关注郊野公园的空间布局的文献数量的原因是国外在提出郊野公园的时候,基本上完成了城市化的进程,对于城市用地的扩张的需求已不再突出,郊区的范围比较稳定,郊野公园基本按照政府管理的方式进行空间布局。因此,国外对于研究郊野公园的空间布局的文献数量很少,大多郊野公园的研究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面和游憩功能的分析和概述。
3.2 国内
国内对于郊野公园的研究始于1984年,2005年以前的研究文献数量较少,处于初步探索阶段:2006年研究文献开始逐渐增多,郊野公园的研究逐渐成为焦点:2010年后研究文献数量趋于平稳。在中同知网查找关键词为“郊野公园”,查找范围为“主题”,来源为“博硕论文”、“核心期刊”、“SCI来源期刊”、“EI来源期刊”和“CSSCI”,结果为122篇文献,大多是分析郊野公园的功能和设计内容,研究方向大部分是属于微观层面的郊野公园个体设计和内部资源评价,关于宏观层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并且集中在郊野公园的概念、功能研究,而关于与郊野公园空间布局体系等的研究更少。通过阅读,得出影响郊野公同空间布局的因素目前主要体现在地形地貌、资源、建设发展方向、人口分布、交通通达性和政策这6个方面。
3.2.1 地形地貌的影响
张力圆认为香港受丘陵地形和沿海平坦土地短缺两个地形地貌因素影响导致土地无法任意扩张,城市发展被迫集中在沿海平坦地带,导致香港郊野公园的空间布局处于难以开发成为城市建设用地的丘陵地带[12];龚岚等人认为北京建立绿化隔离带(郊野公园分布在绿化隔离地区内)是为了控制城市连续扩张,因而处于华北平原,形成“母城——卫星城”的绿色环带[13];冯雯认为任何一个城市均有其独特的地形地貌,以山川、峡谷、河流、湿地、林地等自然要素形成其独特的骨架[14]。
3.2.2 资源的影响
刘晓惠认为郊野公园应处于自然生态风景资源有较高价值,具备自然文化历史美学的位置[15];冯雯认为自然环境资源和人文环境资源对郊野公同的空间布局有重要影响,通过GIS对环境敏感性的分析和加入人文影响要素的综合分析得出生态敏感区划分的结果,将生态敏感性最高的区域结合景观资源价值较高的区域形成郊野公园的空间布局范围[14]。
3.2.3 建设发展方向的影响
冯雯认为不同区域产业建设发展方向不同,建设等级不同,后期进行规划引导的方向不同,因而可能使现有的建没要素对于环境产生割裂和分割,因而其发展方向可能会导致分割建成的郊野公园,因此要综合考虑产业发展或者城市发展用地与郊野公园选址布局的影响[14]。
3.2.4 人口分布的影响
吴飞影认为建设郊野公园最主要的目的是满足游憩,因此考虑最大限度服务更多的人群,即人口数量越多,密度越大,就有更多潜在的居民去使用郊野公园。通过对比北京市的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各乡镇人口密度图和郊野公园分布得出郊野公园的分布与人口的分布有着极大的重合性[16]。
3.2.5 交通通达性的影响
陈美兰认为郊野公同要服务于城市和当地的居民,并且发现北京市的郊野公园有便捷的公共交通体系,郊野公园的位置主要分布在北京市四环和五环之间和六环外延1km处,形成两个郊野公园环[17];杨芳认为郊野公园的性质决定其分布于城乡结合带,因此导致北京市的郊野公园全部分布在三环路以外,但是又基于交通环线的便捷性,北京市的郊野公园主要分布在四环路至六环路之间[18];吴飞影认为交通条件对游憩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游憩设施的交通可达性与游客数量息息相关。通过利用ArcGIS的交通干线缓冲区分析得出北京市郊野公园沿交通干线聚集明显,因此得出郊野公园布局与交通干线关系十分密切[16]。
3.2.6 政策的影响
张晓鸣认为香港的新市镇发展,一定程度上受到郊野公园用地制度的严格控制,客观上是土地开发需求和保护自然环境需求这两者在相互博弈,进而导致整个城市空间扩散型发展,形成一个基本由“城市——郊野”两要素组成的框架“;陈美兰认为深圳借鉴香港郊野公园的规划模式,以政府主导出台《深圳市郊野公园规划》,结合环城绿网的规划,选择具有郁闭度高、山林气氛浓厚的城郊地带作为郊野公园的空间布局位置,同时认为北京的郊野公园必须是符合城市總体规划与绿地系统规划,与建设用地和产业用地是不相矛盾的,因此她认为北京市郊野公同的空间布局是结合绿化隔离带和其他类型的绿地而形成的两道绿化隔离带[17]。同时,香港政府出台的《郊野公园条例》《全港发展策略》和《海岸公园条例》均对郊野公同的空间布局有重要影响[12];朱江认为深圳郊野公园跟政府出台的《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有相当大的关系,在这个规划中提出了带状组团式空间布局,即利用山体作为隔离绿带,使城市形成组团式布局,并且参照香港,把这些隔离的山体作为郊野公园[20];杨芳认为政府出台的《北京市绿化隔离地区公园环总体规划》使得郊野公园形成整体成环、分段成片、链状集群式的空问布局[18];吴飞影认为城市规划决定了目前北京市郊野公园空间的大体格局,即北京市政府出台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3)《市区绿化隔离地区总体规划》(2000)《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 -2020)》等的相关政策对北京市郊野公园的布局模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6];冯雯(2016)针对土地类型多样化,指出全国性的规划政策在宏观层面必定对郊野公园的空间布局有了一定的约束,对于何种要素需要被划入郊野公园范围内有一定的指引作用[14]。
4 结论与展望
从国外的郊野公园发展史,特别是英国郊野公园的发展史中可以看出,建立郊野公园之际正好处于城市化进程基本完成之时,并且建立的目的是为了缓解人们外出旅游的需求,同时缓解国家公园的压力,因而国外的郊野公园的空间布局大多位于城市边缘地区,并且有明显的范围边界。
国内对于郊野公园的研究是来自于国外成功的郊野公园建设案例,特别是香港,从全部借鉴国外的做法到因地制宜考虑实际情况,建立起郊野公园包围城市发展的郊野公园体系,使得城市高密度发展,形成绿地与城市空间相互渗透,两者同步延伸的格局。深圳与香港的地形地貌具有相似性,均以丘陵为多,因此借鉴香港郊野公园体系的成功案例,出台相关政策建立起网络式的郊野公同空间布局,使得城市多中心组团发展,城市与绿地在空间上相互穿插。对于北京市的郊野公园建立的目的是为了阻挡城市无序蔓延,形成“摊大饼”的现象,因此主要借鉴国外和香港郊野公园的成功案例,出台相关政策建立起外环式的郊野公园空间布局,使得城市以“母城——卫星城”式发展,形成空间骨架。
鉴于香港、深圳、北京这三大地区不同的空间布局形式,究其原因是综合上面六大因素而形成的因地制宜的空间布局方式,特别前面五大因素地形地貌、资源、建设发展方向、人口分布和交通通达性是作为最后一个因素政策的基础。目前国内除了香港之外,并没有一个城市能够综合考虑这六大因素形成合理的郊野公园空间布局,因此希望各个城市综合考虑该城市的地形地貌、存在的资源、未来建设发展方向、人口的分布情况以及交通设施的布局,出台相关郊野公园的政策,以规划的手段去确定郊野公园的空间布局,使得城市扩张与郊野公园的建立处于两者同步进行、相互制约的状态。
参考文献:
[1](英)梅休(Mayhem.S)编.牛津地理学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英)曼纽尔·鲍德一博拉,弗雷德·劳森编.旅游与游憩规划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港澳大百科全书》编委会编.港澳大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Hongkong&.Macau)[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3.
[4]易澄.浅议生态园林与郊野公园[J].中国林业,2002(9):42.
[5]丛艳国,魏立华,周素红.郊野公园对城市空间生长的作用机理的研究[J].规划师,2005(9):88~91.
[6]张晓鸣.香港郊野公园的发展与管理[J].规划师,2004(10):90~94.
[7]Celine Siu-lanL.ee,XiangdongLi,WenzhongShi.Metal contami-nation in urban,suburban,and country park soils of Hong Kong:A study based on GIS and multivariate statistics[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05,356(1).
[8]Christine Crompton.An investigation to determine variation in marsh orchid(Dactylorhiza)populations at Moses Gate Country Park,Bolton[J].Bioscience Horizons,2008,1(1).
[9]Tung Fung,Chi Yung Jim.Assessing and modeling hill fire impact in country parks with SPOT HRV images and GIS[J].Geocarto International,1998,13(1).
[10]Chuananliu,TongQi,Xiao Ma.The research on the impact as-sessment of visual landscape of country parks In Beijing[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nd Landscape Management,2016,24(1).
[11]ewis T.O.Cheung.Improving visitor management approaches for the changing preferences and behaviours of country park visi-tors in H ong K ong[J].Natural Resources Forum,2013,37(4).
[12](葡)里貝罗编,姜军,潘潇潇译。郊野公园[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13]张力圆.郊野公园的演变与多元化发展[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大学,2010.
[14]龚岚,徐程扬,李波,等.北京市郊野公园类型划分及其特点[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4):38~43.
[15]冯雯.城市基本生态控制线中的郊野公园体系构建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6.
[16]刘晓惠,李常华,张雪飞.郊野公园与城市边缘区开放空间的保护[J].城市问题,2010(3):72~75,92.
[17]吴飞影。北京市城乡结合带郊野公园空间布局优化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4.
[18]陈美兰,北京郊野公园建设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
[19]杨芳.北京郊野公园空间分布特征及优化策略[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2.
[20]张骁鸣.香港新市镇与郊野公园发展的空间关系[J].城市规划学刊,2005(6):94~99.
[21]朱江.我国郊野公园规划研究[D].北京: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0.
收稿日期:2019-09-29
作者简介:龚思诗(1994 -),女,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