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教师的职责与作用

2019-02-07曾凡云贺立

绿色科技 2019年23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育

曾凡云 贺立

摘要:指出了课程思政是新形势下,国家对大学课程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大学语文教师要落实课程思政,首先要分清思政课与大学语文课程的差异,认清授课对象特点,准确把握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利用教材,灵活运用教法,才能真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 (2019)17-0019-02

1 引言

课程思政是2014年由上海市委和市政府提出的,具体形成理论性文字的则是邱伟光在2017年发表的《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1]。在该文中,作者认为,所谓的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所谓课程思政,简而言之,就是高校的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2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的关系

2018年6月,湖北省颁布《2018年湖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点》,以文件的形式,进行明确表述[2]。如何处理好课程内容与思政的关系,是大学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2.1 课程思政是否是一个新的命题

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也就是“立德树人”,从某种程度来说,应该不算一个新的命题。

在宋代以后的科举时代,四书五经是每个学子的必读书目。其中《大学》开篇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一般认为,《大学》是秦汉时期的作品。也就是说,早在秦汉时期,人们就意识到教育的目的中最首要的是育人明德。

唐代韩愈的《师说》,是一篇具有影响力的作品。他认为教师的作用在于“传道、授业、解惑”,并认为“传道”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

怀特在《教育的意义》一书中说:“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义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是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义化,使他们有哲学般深邃,又有艺术般高雅。”

可以说,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古今中外教育都必须面对的问题。语言教学是大学语文课程的核心,并不是大学语文教学的全部。这是大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1.2 语文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的差异

杨建波教授在2016年全国大学语文年会(湖北)上提出大学语文的概念,认为“大学语文是一门研究语言的规律性和实用性,品味语言的审美性和艺术性,阐释语言的民族性和文化性,探讨如何将语言的规律性、实用性、艺术性、审美性、民族性、文化性组成一个科学的体系,并授予学生的学科”。根据杨教授的定义,语言的运用和品味是大学语文的核心所在[3]。

人们认为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强化思政,但不是把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和思政课混为一谈。

首先,从课程的性质上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所依托的学科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进一步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而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人文性和工具性学科。

从课程内容来看,思政课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要突出重点,更好地吸收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有利于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心内容,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而大学语文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古今中外的文章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和品味能力。

总体来说,思政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是学生思想政治能力培养和提高的主阵地,而大学语文则是以语言的习得为主要内容,思政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明白二者的差异,有效避免将大学语文课程等同于思政课。并且主动将思政内容与语言教学有机融合,展现语言教学的魅力。

3大学语文课程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地位和价值

大学语文课程的讲授,所针对的对象是经过高级中学教育的成年人。这些学生一方面有一定的语言自学能力,另一方面,他們虽已成年,但由于他们很多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对社会生活最直观的接触与了解。因此,很多所谓的对社会的认知都停留在理论阶段,并未真正地根植于其内心,也就是说,他们对很多问题的认知,都还停留在概念阶段,甚至是不甚了解,理想和信念不成熟、不坚定,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可塑性强。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又抗拒所谓的“指教”。他们最希望的是得到来自于身边的老师、同学、亲戚、朋友的认可、信任和尊重。

孔子曾说“不愤不悱,不扁不发”。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对意义的重新建构,教师所传授的理论,只有通过学生的理解、分析,转化为内语言,才能真正起到实际作用。也就是说,在大学语义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所起到的是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才能真正起到实效。

因此,找到维果斯基所说的“学生最近发展区”,从而引发学生对外在世界的关注和思考,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启发和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对问题的认知进一步深入,最终形成意义的建构,是这一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

也就是说,学生希望的教师是他们学习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合作者,而不是学生学习的替代者。空洞而单纯的说教只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和拒绝。

4 大学语文教师怎样在课程思政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有人说,现在有很多学生是“心中无情感、处事无担当、人际无敬畏”。学生为什么有这些表现呢?“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一现状,其实正是语文教学的过失,语文教学中关注了语言的运用和品味,却忽略了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和关照。

古人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岳簏书院有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对于青年学子,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一心只读圣贤书了。如果教师还只是一味地授业,而不谈所谓的“道”。其效果只会是课堂上教师在讲台上唾沫横飞,学生在下面手机游戏与睡觉共生;教师课后呕心沥血,学生是无所事事,教师感觉身心俱疲,学生感觉百无一用。

要让大学语文课程真正起到实效,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笔者认为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这种认知水平,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业语言教学的,二是思想道德理论水平。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有站在与学生不完全相同的视角,对问题有不同的理解,才能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的兴趣,对问题的关注,才能真正起到指导和引导的作用。

(2)教师要真正关注生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学语文课程的教授、教师会以一部教材或几部教材为基础,但作为真正的语文课程,不能完全依赖教材。校园内外及国内外的热点话题,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教学中引入这些热点问题,并进行讨论,使教学内容更灵活,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些问题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舆论也会产生反转等喜剧效果,而这些反转,会使学生对如何对待媒体、舆论,如何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有更深刻的理解。例如校同社团活动、2018年的张扣扣事件、中美华为风波等。

教师将校园、社会中新近发生的事件引入教学,一方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学生在收集整理来自各方面的观点时,也会提高他们的信息归纳、综合能力、概括能力,从而真正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和品味能力。当然,他们在表达自己观点、在思想的交锋中,也会不知不觉地提高对语言学习的兴趣。

(3)适时评价、升华、总结。由于他们的认知水平,学生对事物的看法,难免意气用事或有失偏颇,从而不冷静、不理智,甚至有些激进。作为大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表现,适时的评价、升华、总结就显得极为重要。虽只是片言只语,但却能达到切筋肯綮,击中要害的目的,从而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尊重。

前段时间,学校组织辩论赛,话题是“爱是说出来更重要,还是做出来更重要。”很多学生认为这个辩题倾向性太明显,当然是“做更重要”。针对这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简化话题,析出关键词“爱、说、做”。再去掉“爱”这一双方共用关键词,就只剩下“说和做”。同学一下就明白,这个话题是对双方都是公平的。

(4)适当示弱。“教师有一桶水,才能教给学生一瓢”这一说法,用于青年大学生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却有失偏颇。一是教学相长这一教学理论,对这一阶段的师生都有指导价值;二是互联网、自媒体的发展,学生作为最敏感的群体,对某些技術或知识的了解和把握,可能会优于教师。适时示弱,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更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

新的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也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采用更为灵活的教学手段、灵活的教学方法、灵动的教学组织形式。

总之,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想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效果。就要让学生觉得教师可亲、可敬,认为大学语文课程有趣、有用,从而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思考起来、让学生忙起来、让学生动起来[4~6]。

5结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关心世界、关注社会,激发学生产生疑问,使学生主动信息搜集、寻求解答。通过讨论甚至是辩论等形式,产生思想的碰撞和交流,在问题的思考和解答中提高认知水平,提高思想道德情操,从而真正提高语言的运用和品味能力。

参考文献:

[1]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聚焦发力“五个思政”湖北省开展高校思政工作大调查大督查[R].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简报,2017(71).

[3]A·N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庄莲平,王立中,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

[4]曾凡云,大学语文教材改革初探[J],汉字文化,2017(15):20.

[5]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05-02-07.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3-01.

收稿日期:2019-10-28

作者简介:曾凡云(1974 -).男,土家族,硕士,剐教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应用。

通讯作者:贺立(1973-),男,讲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育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二)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