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体育赛事举办与我国城市国际化:历程、经验与展望
2019-02-07陈林华刘东锋
陈林华,刘东锋
(1.上海体育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上海 200438;2.华东理工大学 体育经济理论研究所,上海 200237)
城市国际化是指形成国际性城市的动态发展过程,即城市在人才、资本、物质、信息、技术、文化等方面不断融入国际社会,城市影响力、辐射力跨越国境的过程(吴明华等,201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相继有一批城市提出了国际化发展的战略方向,并以国际体育赛事的举办为契机不断提升城市的国际化水平,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城市国际化发展道路和模式。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国际化的迅速发展,学术界对我国城市国际化及其动力机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主要从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国际组织、人才国际化等方面来研究城市国际化的驱动机制(梅琳等,2019;杨立勋,2004;郑伯红等,2011)。同时,也有一批学者关注到以国际体育赛事为代表的大事件对城市国际化进程的综合驱动效应,如黄宝连(2017)认为,大事件的举办一方面能够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和国际化标准;另一方面,大事件还具有连锁效应,为城市国际化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吴明华等(2012)指出,大型体育赛事举办能够促进人才的国际化流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加强国际交流,有利于推进城市国际化;南客等(2011)认为,2014年青奥会的举办能够促进南京创新城市发展主题、拓展城市空间结构、升级城市产业体系以及塑造城市文化属性,进而推动南京的国际化进程;张同功(2010)通过定性定量的分析发现,2008年奥帆赛极大地推动了青岛城市国际化的发展进程。根据易斌等人(2013)的观点,全球500强公司入驻数量、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国际会展举办数量、国际游客年接待量、国际友好城市数量等指标表征着一个城市的国际化水平。因此,举办至少由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选手参与的体育赛事活动对城市国际化无疑具有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作用。首先,国际体育赛事举办本身就是城市国际化水平评价的测量指标之一,赛事越多,影响越大,国际化水平相对就越高;其次,国际体育赛事的举办必然会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经济活动的国际化和国际人员的往来,从而较大程度地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此外,国际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还具有更多的综合效应,如提升城市国际形象、促进产业升级和国际投资、推动国际旅游发展和国际友好城市建设等。
改革开放以来,亚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奥运会、青奥会,以及F1、网球大师赛、各单项世锦赛等重要国际赛事相继在我国举办,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城市国际化的发展。伴随着“一带一路”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更多的国际体育赛事将在我国各大城市举行,其对国家和城市发展的作用将更加凸显。因此,全面回顾国际体育赛事举办助力我国城市国际化发展的历程,总结经验,并结合新时代国家和城市发展要求进一步探讨未来的趋势,必要且有意义。
1 国际体育赛事举办助力我国城市国际化发展的历史演进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综合考量国际体育赛事举办的时代背景、举办动机以及赛事举办对城市国际化的影响等因素,将国际体育赛事举办助力我国城市国际化发展的历程划分为如下4个阶段。
1.1 惺惺相惜:国际体育赛事有限促进城市国际交流的起步阶段(1949—1978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当时百废待兴,国家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严峻考验。经济发展的基础极为薄弱,人均国民收入仅相当于当时亚洲国家平均值的2/3,人民生活非常困难;国际关系异常紧张,国家发展的外部环境非常恶劣。这一时期,国际体育赛事在政治外交推动下艰难起步,北京、上海等城市举办了极少数的几次国际体育赛事。我国城市面貌和基础设施极为落后,城市国际化停滞不前。国际体育赛事的举办为城市带来了少量的人员往来,促进了有限的国际交流。
1.1.1 国际体育赛事艰难起步的背景与动机
新中国成立伊始,竞技体育的基础和国民经济一样薄弱。1952年,成立中华全国体育总会,1954年得到国际奥委会承认,即中国奥委会。1956年,由于当时的国际奥委会某些负责人制造“两个中国”,对此中国奥委会提出抗议,并于1958年毅然宣布退出国际奥委会。此后,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仅有乒乓球和少数几个冬季项目拥有参加世界大赛的机会。由于缺乏国际体育组织的支持,我国城市在国际体育赛事举办方面只能在摸索中艰难起步。1949年至1978年的29年间,我国举办的国际体育赛事仅有3项,分别是1956年在上海举办的中苏举重友谊赛、1961年在北京举办的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以及1973年在北京举办的首届亚非拉乒乓球友好邀请赛。3项赛事均由政府一手包办,具有如下显著特征:1)集中体现了国家意志和政治意图,外交是这一时期举办国际体育赛事的最大推动力;2)除乒乓球世锦赛属于国际正式比赛外,其他两次赛事都是友谊赛,赛事规格、标准及影响力并不高;3)赛事项目过于单一,仅限于乒乓球、举重等优势项目。
1.1.2 国际体育赛事对举办城市国际化的有限影响
这一时期,我国城市化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整体发展速度非常缓慢。至1978年城市化率仅为19.4%,而同期世界各国城市化的平均水平为41.3%(许涤新,1988)。并且,我国城市建设水平还非常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相当落后。以上海为例,1978年上海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6(孙怀仁,1990),足以表明上海在全国城市中的重要地位。然而,整座城市的市政设施却相当陈旧,市中心的下水道大多是20世纪20年代建造,民用的电线大多都用了上百年。城市的国际形象和地位基本无从谈起,与国际的交流也相当有限,从外籍人口管理数据就可管中窥豹。1949年上海解放时,全市共有侨民32 049人,中苏、中印关系恶化后外国人逐年减少,1962年上海常住外国人已不足千人(何亚平,2009)。1956年举办的中苏举重友谊赛,有来自苏联等国家的数十位运动员、裁判和工作人员来到上海,同时也吸引了3 000多名观众涌入卢湾区体育馆。从一定程度上讲,国际赛事举办较有限地促进了举办城市的人员往来与国际交流。
1.2 渐入佳境:国际体育赛事逐渐唤起城市国际化意识的发展阶段(1979—1990年)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同时,国内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国家对外关系提供了保障,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我国广泛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1979年,国际奥委会通过了“名古屋决议”(郝家春,2017),恢复了我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中国体育迈出了走向世界的关键一步。1979年—1990年,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代表的我国城市举办了一系列国际体育赛事,赛事的举办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也逐渐唤起了我国城市国际化的意识。
1.2.1 国际体育赛事步入正轨的背景与动机
改革开放开启了我国体育发展的新局面。1979年国际奥委会恢复中国奥委会的合法席位,1984年中国体育代表团在洛杉矶奥运会获得空前胜利,中国女排实现了世界杯、世锦赛和奥运会的三连冠,标志着中国竞技体育开始崛起。1986年也被认为是中国体育改革的元年(杨桦,2019),明确了体育职业化、社会化的发展方向。于是,我国城市在国际体育赛事举办方面体现出更多的自主性。1980年杭州举办了世界羽毛球锦标赛。上海也于1980年和1984年相继举办了国际乒乓球友好邀请赛、国际举重邀请赛、第10届亚洲女子篮球锦标赛,以及上海-大阪友好城市马拉松赛。1984年北京成功申办亚运会,开始更多地承担起亚洲体育发展的重担与责任。这一时期举办的国际体育赛事无论数量和影响力都较前一阶段有了巨大提升,赛事多为全球性或洲际性正式比赛。北京亚运会是新中国举办的第一次国际综合性体育赛事,赛事的空前规模与圆满成功,令世界看到中国振翅腾飞的身影,极大地提升了北京的国际形象。
1.2.2 国际体育赛事举办催生了城市国际化的意识
1979年,国家决定在深圳等城市试办经济特区,旨在通过优惠免税等措施吸收境外资本及管理经验,从而间接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在此过程中,以国际体育赛事为代表的文化交流活动有力地提升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国际形象,为国际经贸往来创造了有利的氛围,也逐渐唤起了城市国际化的意识。1983年北京明确了政治和文化“两个中心”的城市性质,并于1991年正式提出“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建设目标。1986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将上海定位为“太平洋西岸最大的经济、贸易中心之一”(孟广文等,2018),表明我国大城市开始有意识地参与世界城市体系的竞争。
1.3 齐头并进:国际体育赛事与城市国际化相互促进的蓬勃发展阶段(1991—2010年)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产业结构和分工发生重大调整,为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带来重大机遇。1990年,上海浦东大开发掀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的历史篇章。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WTO,开启了我国最大规模的国际化行动。20年间,我国处在一个周边环境基本和平、国内社会稳定、经济长期快速增长的阶段,直至2010年,我国名义GDP首次超过日本,正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我国城市举办的国际体育赛事也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赛事数量、规格、品质和影响力大大提升。国际体育赛事的举办促进了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及文化发展,增进了人员往来和国际交流,提升了城市的现代服务水准、综合管理水平和居民文明素养,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城市的国际化进程。
1.3.1 国际体育赛事蓬勃发展的背景与动机
体育全球化与经济、文化全球化一样,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邓星华等,2003)。这一时期,越来越多的国内城市开始将举办国际体育赛事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国际体育赛事得到快速的发展。在此期间,北京成功举办了2008年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从亚运城市升格为奥运城市。上海先后创建或引进了国际马拉松、F1中国大奖赛、国际田径黄金联赛、汇丰高尔夫冠军赛、上海ATP1000网球大师赛、斯诺克上海大师赛等6大精品赛事,经历了国际精品赛事发展的黄金10年。广州则举办了1991年首届世界女子足球锦标赛,以及2010年第16届亚洲运动会。此外,还有1993年上海首届东亚运动会、1994年北京远南运动会、1999年天津世界体操锦标赛、2001年北京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以及2005年上海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等重要赛事。哈尔滨和长春相继举办了亚洲冬季运动会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开创了我国城市举办国际冬季运动赛事的先河。纵观这20年,我国城市国际体育赛事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小阶段,即1991—2000年奥运会申办之前的积极融入体育全球化阶段,以及2001—2010年的积极承担全球体育责任阶段。前一阶段主要是吸取1991年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失利的教训,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纷纷通过举办各类基础性赛事来积累经验,为将来申办更高级别的赛事准备条件;后一阶段则是在2001年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承办权的鼓舞下,国内诸多城市相继开始举办一系列国际性体育赛事,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也彰显了我国在承担国际体育责任方面的诚心和付出的努力。
1.3.2 国际体育赛事举办与我国城市国际化互促互进
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施行之后,我国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开始全面纳入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实力雄厚、外向度高的城市逐渐开始明确国际化的发展方向,拉开我国城市国际化定位的序幕。据统计,这一时期共有28个城市提出过“国际化城市”的定位,对照同期在我国举办的国际体育赛事,可以发现国际化定位与大型赛事举办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以北京为例,一方面,远南运动会和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举办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北京“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城市定位;另一方面,北京在2004年提出“世界城市”之后,又明显加快了国际体育赛事引进或创办的步伐,相继举办了足球亚洲杯、中国网球公开赛、斯诺克中国公开赛、田径世锦赛、篮球世界杯等品牌赛事。上海在前期国际体育赛事举办的综合影响下,先后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城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国际化定位;在1999年明确“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四个中心”定位之后,21世纪初开始集中引进或创办了6大国际顶级精品赛事。由此可见,国际体育赛事举办推动了城市国际化定位的形成,而更高水平的城市国际化定位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国际体育赛事的发展。
1.4 相得益彰:国际体育赛事与城市国际化相互促进的深入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
2008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开始席卷全球,世界经济增长趋势明显放缓。我国GDP增速从2012年起开始回落,进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为此,国家开始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主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整体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巨大变革,要求体育发展服务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体育的消费功能、产业功能逐渐显现。这一时期以城市马拉松为代表的路跑赛事、以帆船为代表的水上赛事、以冰球为代表的冰雪赛事出现井喷态势,品牌赛事越来越多,赛事特性与城市特质匹配度越来越高,赛事品牌形象与城市国际化形象相得益彰。
表1 我国主要城市的国际化战略定位与国际体育赛事举办Table 1 The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Orientation of Major Cities in China and the Holding of International Sports Events
1.4.1 国际体育赛事追求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与动机
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遭受重大挑战和国内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体育产业被视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备受瞩目。2014年,国务院46号文强调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进行扶持,为体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2010年之后,我国城市相继举办了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国际泳联世界锦标赛、青奥会、田径世锦赛、男篮世界杯、世界游泳锦标赛、世界军人运动会等赛事,接下来几年还将举办晋江世界中学生运动会、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以及足球世俱杯和亚洲杯等重要赛事。在高质量发展要求下,我国城市举办国际体育赛事的品质和影响力显著提升,赛事往往被视为城市营销的利器,成为城市树立国际形象的绝佳机会。举办城市也相对稳定,以北京、上海、广洲等城市为主,并且在赛事选择上已经开始有一定的选择性。例如,我国已经暂停举办2018—2019赛季的国际滑冰联合会赛事,其中包括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分站赛、短道速滑世界杯分站赛在内的5项国际滑联的赛事。总之,以往粗放式、规模式的赛事发展方式逐渐被摈弃,城市在选择赛事时会更多地考虑赛事特性与城市品质的契合度,以便更好地发挥赛事举办对城市国际化的综合效应。
1.4.2 国际体育赛事助力城市国际化向更高水平发展
2010年以来,世博会以及一系列国际体育赛事在我国举办,对举办城市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和推进国际化进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青岛通过举办克利伯环球帆船赛、国际极限帆船系列赛青岛站、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远东杯”国际帆船拉力赛等国际赛事进一步深化了“帆船之都”的城市品牌建设。三亚通过举办国际排联世界女子沙滩排球巡回赛、环海南岛国际大帆船赛、克利伯环球帆船赛、昆仑决世界极限格斗系列赛、世界拳击联赛、国际马拉松赛、世界大力士冠军赛、木球世界杯等国际赛事,将细腻的沙滩、悠长的海岸线、金色的阳光传播出去,很好地促进了三亚滨海旅游城市的形象推广。当前,我国城市提出了更高的国际化目标,如北京要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上海愿景是“卓越的全球城市”、广州建成“国际化大都市”、杭州瞄准“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等。与此同时,这些城市在体育赛事发展方面也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战略。如北京瞄准“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近年来相继举办了世界斯诺克中国公开赛、中国网球公开赛、世界田联锦标赛、北京马拉松和冬奥会等一系列高水平国际赛事,在英国机构SPORTCAL发布的全球体育城市影响力调查(GSI)报告中(黄海燕,2016),北京近几年都排在全球前10位,足以证明其在国际赛事领域的地位。上海要加快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并努力建成世界一流的体育赛事之都,常年举办F1中国站上海ATP1000网球大师赛等世界顶级精品赛事。南京体育发展的目标是“世界体育名城”,也相继举办亚青会、青奥会,以及世界羽毛球锦标赛、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国际田联世界室内田径锦标赛等重要赛事。可见,在城市国际化和国际体育赛事追求高质量发展的阶段,两者已经形成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密切关系。
2 国际体育赛事助力我国城市国际化的价值认知、基本经验与不足
2.1 逐渐形成的价值认知
2.1.1 国际性大事件是城市国际化的衡量指标
城市国际化是一个综合的系统概念,国际上存在多套评价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有的大同小异,有些则差别较大,而以国际大型会展和赛事为代表的大事件却成为普遍的关注焦点。如英国拉夫堡大学全球化与世界级城市研究小组与网络组织(GaWC)对世界城市等级评价的13条基本标准中,其中第12条就包括举办国际体育赛事的能力和经验;科尔尼公司联合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及《外交政策》杂志社制订的全球城市指数评价体系,将举办体育赛事的数量纳入评价指标(王颖等,2016);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研发的《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城市网络联系度是其评价的主要维度之一,并将国际大型活动举办作为衡量城市国际化水平的具体指标;北京市社科院《北京世界城市指标体系》甚至直接将举办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次数列为具体指标。因此,国际性重大体育赛事举办本身就是城市国际化或全球城市的衡量指标之一,可见举办有影响力的国际体育赛事,对于城市国际化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2.1.2 国际体育赛事是城市国际化传播的名片
国际重要体育赛事的举办,通过现代媒体短时间、集中立体式的报道,能及时将举办城市的名称、城市景象、社会风貌向世界传播,对城市国际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以奥运会为例,北京奥运会举办期间到来的各国政要达80余位,同时向全球220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进行了直播与转播,北京的城市形象得到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国际传播。因此,很多城市将大型体育赛事举办作为城市传播的名片。青岛为了推动“国际帆船之都”的城市品牌建设,借助克利伯环球帆船赛等多项高端国际帆船赛事活动,积极“请进来”、主动“走出去”,建立体育赛事、新闻宣传、文化交流、城市推介四位一体的城市品牌宣传模式,城市国际化建设取得较好的成效。帆船之都、啤酒之都,青岛美名已经开始远播,由GaWC编制的《世界城市名册2018》中,青岛已经被列为世界二线城市,足见国际体育赛事对青岛国际化传播的重要价值。此外,体育也是魅力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所带来的活力、健康和快乐能够让城市更有魅力。
2.1.3 国际体育赛事是城市服务标准国际化的标志
国际体育赛事的成功举行需要举办城市强大的服务管理功能。包括交通接驳服务,对国际机场、通关便利度、市内交通等的要求非常高;食宿接待服务,不少顶级国际赛事的标准食宿是五星级酒店;金融、法务服务,如税务服务、货币兑换服务等,都需要配套的专业机构和政策配套;安保、医务服务,奥运会的安保级别要求非常高,滑雪赛事的医疗保障直升机是必备。因此,举办国际体育赛事往往是提升城市服务水平的契机,也是城市服务标准国际化的标志。比如上海ATP赛事的全部住宿及餐饮服务均是由号称“上海酒店业黄埔军校”的静安希尔顿酒店提供,2002年起就成为ATP官方指定下榻酒店和餐饮支持。上海富豪环球东亚酒店在学习借鉴国际星级酒店服务的基础上,积极为上海的国际顶级赛事提供高品质的餐饮服务,逐渐成为国外体育明星青睐的体育特色星级酒店。诸如还有,在F1中国站的举办过程中,针对各参赛车队反应的通关环境问题,上海组委会立即会同相关部门对机场通关服务进行了优化,大大提高了通关效率。
2.1.4 国际体育赛事是城市社会文明国际化的窗口
社会文明指人类社会的开化状态和进步程度,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所获得的积极成果的总和(石书臣,2018)。在全球化的冲击下,本土化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规范风格都将发生一定的变化,逐步向着国际统一标准行进,这便是社会文明的国际化。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将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赛者、组织者和体育迷,这就要求举办城市的工作者和居民表现出国际标准的公共文明和礼仪,如公共观赏、公共交往、公共秩序、公益服务、公共卫生、网络文明、国际礼仪等,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将在赛事举办期间耳濡目染、深入体会。因此,举办城市政府往往会在筹备期推出一系列的活动,如街道指示牌的中外文标识、居民外语推广、国际礼仪普及、城市公共文明促进等,此外还要进行国际化意识教育、推进国际人口管理和国际化社区建设等。换句话说,借助国际体育赛事的举办将明显提高城市社会文明的国际化程度。例如,有报告显示,由于G20峰会的举办和亚运会承办权的获得,2016年杭州市民公共文明指数创出新高,达到84.63,较2015年增长0.57,且相比前两年呈持续增长态势(董悦等,2018)。可见,国际体育赛事既是反映城市社会文明国际化的窗口,同时也是提升城市文明指数的契机。
2.1.5 国际体育赛事是城市资源配置国际化的平台
在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的筹备期间,举办城市需要调动各种资源进行前期准备,如基础设施的改造与提升、场馆设施的建设与运营、标志性建筑景观建设等。在赛事举办期间,举办城市更要集中调动国内外各种资源,在短期内应付可能出现的应急情况,例如,赛事期间大量人员的涌入可能会造成城市各种物资供应的紧张、社会群体性事件的突发、公共安全问题等,为了全面应对这些可能的突发情况,举办城市需要建立广泛的国内外协作平台和机制,从而进行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例如,北京奥运会在筹备和举办期间,就以奥运会为平台对全球资源进行了有效利用:在经济咨询领域,聘请了来自比利时、法国、美国的5位奥运经济高参提供经验和建议;在场馆设计方面,鸟巢和水立方均是国际国内顶尖设计力量合作的精品;在奥运安保方面,自2006年就开始与法国警察的精锐“黑豹突击队”开展交流项目;在低碳交通方面,组委会与美国、德国相关机构和组织展开了密切合作;在赛前集训方面,动员和调配了包括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邻国承担赛前集训基地的任务,充分证明了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平台作用。此外,国际大型体育赛事举办还将对举办城市的空间布局、功能定位和全局联结性产生巨大影响,进一步推动城市产业形态的变迁,如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以及提升城市经济发展的外向度。
2.1.6 国际体育赛事是城市发展主题国际化的催化剂
城市发展主题是城市定位,以及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灵魂,也是城市规划和公共政策制定的内在依据。国际体育赛事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赛事主题思想既体现了赛事的核心特征和人们对赛事的美好愿望,同时也是赛事具备广泛传播潜力的必备要素。实践表明,国际体育赛事主题理念无一例外都会对主办城市的发展理念产生较大的影响,能够推动城市定位、战略规划与大型体育赛事发展理念融合在一起,从而催生特色鲜明的城市发展主题理念。“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3大基本理念,奥运之后,北京提出了“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城市发展方向。其中,“人文奥运”逐渐演绎为北京创建“国际交往中心”和“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精神内核;“绿色奥运”则推动北京实施“绿色北京”战略的行动,向着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和共创幸福美好未来的方向前进;“科技奥运”让科学精神、思维和科技成就渗透到城市的每一个细节,使北京进一步明确“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即未来要建设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中坚力量和引领世界创新的新引擎。
2.2 所积累的基本经验
2.2.1 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引领赛事举办与城市国际化实践持续推进
先进的理念是引领实践的指挥棒,能够指导实践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国际体育赛事的发展和城市国际化的推进,都必须服务于各个历史阶段国家战略的核心任务,因此都离不开发展理念的引导。在解放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举办国际体育赛事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政治外交,赛事的举办为国家的发展营造了有利环境。在改革开放之初,城市发展和体育发展均采取了“赶超式”的非均衡发展理念:国家制定“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和“沿海和内地两个大局”的区域发展模式,确立深圳等经济特区;体育领域采取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战略(朱传耿等,2018),1978年政策上采取了国内练兵、一致对外的举国体制,在国际体育赛事举办方面主要选择优势项目的锦标赛、世界杯,赛事的举办在为国争光、凝聚士气、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初期,经济发展的区域差距明显拉大,国家提出协调发展的基本理念,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城市国际化方面,在进一步巩固沿海城市对外开放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加快了中西部城市对外开放的步伐,相继开放了一批沿边城市、长江沿岸城市和内陆城市。竞技体育经过改革开放10余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1992年巴萨罗那奥运会我国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然而,高度集中的体育发展体制已经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国家体委开始积极推动体育改革,《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奥运争光计划》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相继发布,明确体育发展的法制化、社会化、产业化、生活化方向。在国际体育赛事方面,举办了女足世界杯、东亚运动会、亚冬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重要赛事,并且引进或创办了ATP网球巡回赛(上海大师赛、北京中国网球公开赛、深圳公开赛、成都公开赛、珠海公开赛)、北京马拉松、上海国际马拉松等商业化或社会化赛事,赛事类型更加多样化。进入新世纪,在我国正式加入WTO和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逐步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科学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我国一大批城市纷纷提出国际化城市的发展定位,开启了城市国际化的一次高潮。体育方面,针对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以及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等突出问题,国家体育总局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筹备为契机,推出雪炭工程、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民健身运动等计划,积极推动体育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国际体育赛事的举办则开始更好地发挥城市的积极性,让城市根据自身规划与定位选择合适的国际体育赛事,赛事实现多样化发展态势,商业性、职业性国际赛事开始陆续在我国举办,赛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较大程度上促进了体育市场的开发、城市形象和竞争力的提升,以及国民对运动的参与。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46号文件,并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颁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体育等行业要主动适应和满足人民的健康需求。国际体育赛事发展也充分体现了新的发展理念和精神,北京、杭州分别获得2022年冬奥会、亚运会举办权,上海连续举办浪琴环球马术冠军赛,此外,马拉松为代表的路跑赛事、以滑雪为代表的冰雪赛事、以帆船为代表的水上赛事开始进入蓬勃发展时期,赛事的举办推动了体育市场和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和体育的参与,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赛事日益成为城市国际化的名片,体育日益成为城市魅力的重要元素。
2.2.2 规划引导有力地促进了国际体育赛事举办与城市国际化的协调发展
规划即是人们针对某一特定领域制定的发展愿景、计划和行动方案,包含了特定发展理念下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考量。新中国建设的历程充分表明,科学的规划、一以贯之的执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基本经验(牛玉峰等,2018)。我国早在1951年春就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工作,自此开启了具有我国特色的“规划之路”。我国城市在国际体育赛事发展方面也充分体现了科学规划的基本经验。以上海为例,1986年上海制定《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方案》,提出建设“太平洋西岸最大的经济贸易中心”的国际化目标,基于这一目标,“七五”期间上海提出“改造振兴”的发展主线。在国际体育赛事方面,上海相继举办了亚洲女排锦标赛、美国全明星职业篮球队VS上海队比赛、中国羽毛球公开赛、国际健美邀请赛和女排世锦赛等,赛事级别和影响力较以往有较大提升,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商业赛事的尝试也促进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改进,国际赛事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经济社会规划目标。接下来,上海“八五”和“九五”规划的主线分别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和“经济体制与增长方式的变革”,并从1992年起,上海按照“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战略目标和“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要求,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城市治理的推进。这一时期,通过亚洲青年赛艇锦标赛、东亚运动会、上海喜力网球公开赛、首届国际马拉松、世界中学生运动会和世界女排大奖赛等赛事的举办,上海新建或改建了八万人体育场、上海体育馆、虹口足球场、国际网球中心等大型场馆,1994年成立上海市竞赛管理中心负责大型体育赛事的组织。“十五”期间,针对城市国际竞争力不强、城市建设管理和环境生态任务艰巨,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上海确定了“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发展主线。这时期,上海首次制定了体育事业发展的“五年计划”——《上海市体育事业发展“十五”计划》,提出5年内举办10~12次亚洲正式比赛、8~10次世界高水平比赛,办好友好城市运动会,并积极申办世界单项锦标赛和洲际、国际综合性运动会的阶段目标。2002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快上海体育事业发展的决定》,文件将创建“亚洲一流体育中心城市”作为上海体育发展的战略目标。自此,上海进入了国际顶级单项赛事发展的黄金十年,先后引进ATP大师杯、F1中国站、环崇明岛国际自盟女子公路赛、国际田联黄金大奖赛、汇丰高尔夫冠军赛、世界斯诺克锦标赛等精品赛事,这些赛事及大地提升了上海的国际形象和竞争力。随着土地资源和环境约束、能源供给、自主创新不足等问题的出现,“十一五”期间,上海将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作为发展的主线,要求着力自主创新,转变发展方式。“十一五”体育发展的主线也相应地调整为“全面提升上海体育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并将建设“国际体育知名城市”作为战略目标。国际体育赛事方面逐渐形成了“以国际顶级单项体育赛事为主”的发展定位,并提出创建国际体育赛事举办中心、传播中心、产权交易中心、服务中心、研究和创意中心等“五个中心”的发展目标(张林等,2010)。“十二五”上海的发展主线又变成了“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要求着力解决创新创业活力不足、基本公共服务压力大等突出问题。在体育强国建设、上海世博会召开,以及上海从国内最大城市向世界级城市迈进的重要时点,上海体育发展的定位是建设“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国际体育强市”,并提出了“转方式、惠民生”的发展主题。这一时期,上海体育赛事的发展也侧重满足民生和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2012年举办了第一届市民运动会,运动会历时半年,设置了50个大项、2 399个小项,共吸引600万人次参与,变成了人人参与的体育嘉年华,充分彰显了“体育是民生、体育是文化、体育是精神”的办赛理念。在国际体育赛事方面,虽然新承办的重要赛事不多,但办赛理念有了新的突破,如国际马拉松、ATP大师赛等传统精品赛事增加了诸多与市民互动的环节,赛事热度持续上升,赛事的大众化、网络化发展态势逐渐明朗。“十三五”期间,上海城市发展的主线是“改革与创新”,重点任务除继续建设“四个中心”之外,还突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体育发展的主线则是围绕“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展开,提出要打造世界一流的国际体育赛事之都、国内外重要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和充满活力的体育科技创新平台。2018年底,上海市体育局发布《建设国际体育赛事之都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强调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办赛思想,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新时代上海发展战略,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不断完善体育赛事规划布局和结构体系,不断提升国际体育赛事的质量效益、品牌形象和辐射影响力,为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做出积极贡献。
2.2.3 坚持开放、勇于创新为国际体育赛事和城市国际化健康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全体中国人民始终坚持以开放的心态拥抱全球、积极的热情学习先进、一以贯之的定力开拓创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重新获得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我国与国外的体育交流窗口徐徐打开,举重、健美操等国际邀请赛,体操、女排、羽毛球等优势项目的锦标赛、世界杯相继在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城市举办,赛事的举办获得了国际的认可与支持,与国际体育组织逐渐建立起正常关系。也派出一批赛事专家前往发达国家进行考察与学习,国际赛事的承办质量稳步提升,尤其是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刷新了亚运会举办的辉煌纪录,获得亚奥理事会的高度赞誉。亚运会通过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不仅使更多的人认知中国,也成功地让全世界进一步了解亚洲。在积累国际体育赛事举办经验的同时,城市的决策者逐渐发现大型体育赛事举办对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溢出效应,开始将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20世纪90年代初期,上海城市的基础设施相当落后,决策层趁着浦东大开发的契机,积极推进浦西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此期间,上海通过首届东亚运动会、上海喜力网球公开赛、世界中学生运动会等国际赛事的举办,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成一批越江隧道、高架路桥、轨道交通等重大项目,同时新建或改造了一批大中型体育场馆设施。进入21世纪后,我国成功加入WTO,对外开放由探索试验阶段进入区域推进阶段,体育的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和深入,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大师杯等顶级赛事精彩纷呈,以北京、上海、广州、南京为代表的城市逐渐建立起国际体育赛事体系,一次性赛事和定期赛事贯穿全年,专业赛事、职业赛事和大众赛事交相辉映。国际体育赛事在城市国际化进程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在促进城市形象传播、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诸多城市纷纷开始竞争国际体育大赛的承办权。此外,举办城市还通过嵌入全球赛事网络来增加城市的全球链接度(陈林华等,2015),将国际体育赛事作为全球资源配置的平台,进而推动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步伐。近些年,我国城市举办的国际性体育赛事规格越来越高,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在实践、学习和创新的基础上,有些自主品牌体育赛事还逐渐开启了国际化之路,如青岛自主品牌赛事“远东杯”国际帆船拉力赛已经推广至韩国、俄罗斯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内顶级格斗组织CKF与香港搏击赛事JUST MMA共同打造的“JUST•CKF尊武综合搏击赛”也吸引了20多个国家的选手参赛;本土IP赛事“篮战三对三”开始在菲律宾设立赛区。
2.3 存在的不足
综合回顾70年来的实践历程,发现我国城市在国际体育赛事举办与城市国际化发展方面存在诸如理论认识、基础条件、运作能力和体制机制方面的不足。一是部分城市存在较严重的盲目攀比之风,一味地“贪大求多”,一拥而上地争办国际顶级赛事,忽视了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实际,超出了城市的承载能力和运营管理水平,赛事举办与城市国际化水平不相符合,国际体育赛事助力城市国际化的作用效果不明显。二是部分城市存在“为赛而赛”的现象,国际体育赛事的申办缺乏明确的决策依据和程序,城市本身根本不具备国际化的潜力,也没有制定城市国际化战略规划,因此不能很好地发挥国际体育赛事举办的综合效应,致使其与城市国际化完全脱钩。三是部分城市缺乏对国际体育赛事负面效应的重视与防范,在国际体育赛事举办过程中发生过一些有损城市形象、破坏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的浪费和财政风险,甚至是滋生腐败、破坏国家政治形象的现象,致使国际体育赛事的举办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市的国际化进程。
3 国际体育赛事助力我国城市国际化发展的未来展望
3.1 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及思路
党的“十八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征程。新时代对我国各项事业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城市、全球城市建设将更加如火如荼地进行,国际体育赛事在促进城市国际化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3.1.1 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新时代最集中的体现是高质量发展,它关系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能否得到妥善解决。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不论是城市国际化还是国际体育赛事举办,都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在效率优先的评价体系下,总体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有些城市伪国际化,有些城市贪大求快,盲目办赛。新时代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城市国际化和国际体育赛事举办需要设计一套完整的指标和科学的评价体系,去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目标,进一步助力中国经济社会整体的高质量发展。
3.1.2 新时代人民获得感更多的要求
新时代是人民获得感更多的时代。实践证明,我国的经济增长并不只属于宏观叙事,更关乎人民日常生活的获得感。“以人民为中心”一直是国家发展的基本原则,评价所有工作的标准必须是“人民是否满意”。城市的发展不仅仅是宏大的规划,更要体现在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安全的食品、优美的自然环境,以及住房、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称心的公共服务上。国际体育赛事的举办不再是追求高大上,不再盲目乐观,而要根据人民的意愿、城市的需要而“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合适的赛事并让赛事充分发挥其最佳效益,赛事举办务必要增加人民的获得感,要完善城市决策的制度结构,让人民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3.1.3 新时代更多责任与担当的要求
当前,针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个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并向世界传达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同样,在城市发展领域也面临诸多世界性难题,尤其是特大城市交通拥堵、房价高企、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垃圾分类等“城市病”,我们的城市应该贡献怎样的智慧。国际体育赛事领域同样存在诸多难题,如奥运虚胖、政治化倾向、过度商业化、大型场馆赛后利用等世界难题,大型赛事申办往往一度热炒又一度遇冷,我国在国际体育赛事举办方面的实践与积累,能否为国际体育赛事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解决方案,我们应该要有这份自信与担当。
3.1.4 新时代创新引领的要求
创新是新时代最本质的特征之一,创新还是引领新时代发展的第一动力(黄群慧,2017)。当今世界的发达城市,几乎都是通过国际化创新获得生机,并确立领先地位的。因此,时下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渴望全球化、更需要国际化创新。在我国城市国际化进程中,创新是优势之源,能够为城市国际化发展提供不竭动力。面对城市国际化可能遇到的各种难题,我们要迎难而上,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进步。在国际体育赛事举办方面,同样要坚信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开放创新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在开放创新中提升自己,合作共赢,在自主创新中扩大开放,兼容并蓄。
3.2 新时代国际体育赛事高质量发展助力城市国际化的思路及对策
3.2.1 推动专业赛事大众化助力健康城市建设
健康城市已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一种趋势,欧洲于1986年就开始设立“健康城市项目”(马祖琦,2007),如今全世界有600多个城市将健康城市作为创建目标,并逐渐形成一个全球性的健康城市网络。鉴于国际体育赛事是推动城市国际化的重要力量,因此,国际体育赛事举办也应该服务于健康城市建设。首先,应该积极推动国际体育赛事的本土化和大众化,如培育本土系列赛事、培养本土选手和受众基础、推进本土文化的融入度、倡导体育生活化,提升公民体育参与度和健康水平;其次,积极构建国际体育赛事服务于健康城市建设的目标体系,推动国际体育赛事举办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践行“绿色体育”发展理念,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充分发挥体育赛事举办的综合效应,以赛事举办为契机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提升城市健康舒适、生态友好的居住环境,以及便捷高效的公共体育服务环境。此外,结合国际健康城市的先进经验和我国城市发展的本土智慧,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路,积极探索并创新体育在缓解“城市病”方面的有效途径与方式,如借助自行车赛事、路跑赛事的理念来推广城市出行方式的变革,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总之,通过国际体育赛事的举办来促进我国城市人群的健康、环境的健康和社会的健康,最终达到健康城市建设的目标。
3.2.2 推动赛事产业化运营助力城市经济转型升级
从全球范围来讲,高等级的国际城市一般都经历了先制造业集聚,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再到社会性服务业的转变和深化。当前,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开始消减,发展方式单一、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逐渐显现,迫切需要改变经济增长模式,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体育赛事等国际大事件往往是实现城市转型的重大选择,如洛杉矶、巴塞罗那和悉尼等大都市都是凭借奥运会的举办而实现城市发展的重大转型(陈林华等,2014)。如今,国家层已经开始重视体育产业在促进消费和经济转型中的重要作用,体育产业被视为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力量。因此,应该利用产业化思维来经营和运作国际体育赛事,将赛事产品、体育传媒、体育赞助、场馆运营、相关产业、衍生产业和消费者等整个产业链条内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发挥赛事举办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促进城市经济转型升级,进而提升城市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具体而言,一方面积极推动国际体育赛事的“落户”,将一次性赛事转变成经常性赛事,不断提升赛事申办的国际议价能力;另一方面努力培育具有知识产权的本土赛事,择机推动本土赛事国际化,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此外,要完善城市制度结构和决策程序,逐渐形成市场化、多元化、社会化的办赛模式,推动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升城市经济和管理水平的国际化水平。
3.2.3 推动赛事网络化发展助力城市全球链接度提升
在深度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城市已经形成了紧密联系的世界城市网络。国际体育赛事作为全球瞩目的特殊事件,往往成为城市国际化的重要选择。因此,我国城市要以国际体育赛事举办为契机主动融入全球城市网络,不断加强国际体育赛事主办城市间的交流与往来,积极适应全球体育产业链的新变化和世界体育秩序重构的新趋势,不断提升城市的全球链接度。建议我国城市首先要建立科学的国际体育赛事的选择原则与标准、决策程序与流程,从而选择合适的国际体育赛事,使赛事举办与城市国际化更加有效地相互促进;其次是根据赛事发展与城市国际化的中长期规划付诸持之以恒的努力,不断提升赛事级别和优化赛事组合,不断提高办赛质量和服务水平,从而占据全球网络的核心位置。此外,还要积极推进体育赛事举办的区域一体化进程,积极打造区域体育赛事的网络体系,不断增强城市或区域在全球网络中的影响力。
3.2.4 推动赛事管理创新助力城市品牌建设
城市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的较量。在我国城市国际化高质量发展阶段,构筑优势、打造城市品牌是我国城市国际化的必然之路,而城市品牌最核心的要素在于创新。“拼搏、向上、不服输,更高、更快、更强、不放弃”的体育精神与“崇尚冒险、宽容失败、激励草根、包容异端”的创新文化特质一脉相承,体育本身也是刺激城市产生持续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如风靡全欧的“欧洲体育之都”项目已然成为各当选城市不断创新的“文艺复兴”运动(王宏等,2018)。曾经,国际体育赛事开启了我国城市向西方学习与借鉴的窗口。未来,国际体育赛事依然是我国城市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上佳的机会。因此,我国城市要勇于担当国际体育赛事的服务平台和赛事管理的创新实验室,通过赛事管理创新、赛事创新来推动城市管理的创新,尤其是为全球特大城市的有效管理提供“中国智慧”。具体建议是,推动赛事国际化与特色化的融合发展,充分融合城市自然景观、历史街区、标志性建筑等文化遗产,合理安排赛事时间与空间组合,增强城市形象传播的持续性、强度和效果;制定国际体育赛事高质量发展的引导与支持政策,加强专业人才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专业赛事团队,不断提升国际体育赛事的运作能力和服务质量;通过国际体育赛事的举办来提升城市公共文明水平、丰富城市文化、历练城市精神、填补城市魅力,使举办城市成为令人喜欢和向往的品质之城。
4 结语
体育与城市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体育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同时体育又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城市国际化历程中,体育尤其是国际体育赛事的举办往往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力量,用来推动城市形象的国际传播,以及发展理念、服务标准、社会文明等的国际化。在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今天,我国城市掀起了新的一轮国际化建设高潮。如何发挥体育的力量,借助国际体育赛事的举办来助力城市国际化,就需要研究并明确国际体育赛事举办与城市国际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因此,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际体育赛事与城市国际化的发展历程,总结70年实践所取得的成就与经验,以及存在的不足,非常必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国际体育赛事与城市国际化的故事还将继续上演,开放和创新永远在路上,我们必须时刻保持开放的心态、学习的热情和创新的精神,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才能继续维系国际体育赛事和城市国际化互动发展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