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丢乡音童谣情
2019-02-06胡海燕
胡海燕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呼应当前核心素养的召唤,我们在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教学实践中,要以民歌教学为抓手,着眼于“人”本身,立足音乐本体,把学生放在课堂中央,让他们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从浅层次学习走向深层次学习,让儿童的生命活泼地展现出来。
《一只鸟仔》是一首台湾童谣,与流传在福建、台湾地区的童谣《丢丢铜仔》相似,由台湾宜兰一带传唱的民歌《宜兰调》发展而成,所以它既有童谣的特点,又具有鲜明的民歌特色,可以说是一首“童谣民歌”。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它的旋律美、文化美、形式美,让植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音乐课堂流淌着浓浓的音乐味、厚厚的文化味和甜甜的儿童味。
创设情境,在合作表现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探索世界,认识世界的。良好的情境创设是深化儿童音乐体验的前提基础。
在课的开始,我便利用小黄鸟和小蓝鸟相互呼应的鸣叫声把学生带入一片美丽的森林,孩子们“咕”和“啾啾”的鸟鸣声把鸟儿们欢快地歌唱的情境生动地展现出来,教师适时地加入小鸟仔读童谣,以景引情,以情带声,进行情景交融的活动。孩子们感到“情境即在眼前”,“我即在情境中”,不知不觉地走入了课堂学习情境,同时又以活动反过来丰富了情境,他们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与“境”相互作用的持续中得以强化,从而获得审美体验,产生情感共鸣。
丰富活动,在实践体验中品味旋律特点
设计有效的音乐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教师在理解音乐作品内涵的基础上,设计出能有效地处理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的活动载体。
以“唱”为主线,逐层深入,表现歌曲的活泼诙谐
教学中,从听老师范唱到模仿着跟唱;从唱会旋律到唱好后十六分音符节奏和休止符;从唱好下滑音到加入动作表现下滑音带来的诙谐风趣;从你一句我一句的接口唱到两个声部的轮唱,“唱”成为了学生感受和体验这首童谣幽默风趣的风格的重要途径。正是学生都参与到了人人都可以参与的“唱”这样一个最基本、最简单的音乐实践活动当中,学生的思维和身体得以解放,孩子们唱出了童谣的“趣”,课堂也便更加鲜活了起来。
以“比”为抓手,切入旋律线,感知民间音乐创作手法
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让学生以最纯真、最自然的方式表现自我、抒发情绪、发挥想象力。课堂上,教师利用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地位的特点,将枯燥的知识传授和抽象的音乐符号变成生动形象的活动体验,让学生边唱边划旋律线,在对比中发现旋律线的一三乐句相同,二四乐句相似,采用了换头合尾这种民间音乐常用的创作手法。再利用可视、可听、可感的教学媒体做好活动体验的辅助工作,将一三两句旋律以动画方式呈现,鸟妈妈在上面飞,鸟宝宝模仿鸟妈妈飞行的路线在下面飞,形象地解读了模进的创作手法,这样,让学生自愿、积极地接触和运用音乐语言,在亲身体验中全身心地投入音乐学习过程,真正走到课堂的中央,成为学习的主人。
寻根溯源,在衬词演唱中与民间音乐文化巧妙对话
民歌中的衬词最初来自语气词、感叹词或象声词,有时具有实质意义,有时没有什么含义。它是民歌最闪亮的“点”,在民歌中起着抒发情感、烘托气氛、强化风格、协调节奏、扩充结构的作用。
《一只鸟仔》这首歌中的衬词“丢丢铜仔”有它特别的文化内涵。“丢丢铜仔”原来是象声词,模仿山洞里的水滴落的声音,运木材的工人把它唱成了《丢丢铜仔》这首歌曲,因为它流传于宜兰及其附近地区,后来就以宜兰为名称为《宜兰调》。而童谣《一只鸟仔》也由古老的民歌《宜兰调》改编而来。
在教学中,教师借助音画结合的方式介绍“丢丢铜仔”的文化内涵,在娓娓道来中,孩子们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然后通过演唱对比分析,从童谣中寻找民歌的身影,追寻文化的根源,给学生内心的震撼和眼界的敞亮,他们真正地领略到民族传统文化的风采,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方言演唱,在丢丢乡音中再现童谣的精彩
《一只鸟仔》是台湾童谣,隶属于闽南方言区域,发音与普通话相去甚远,有其独特的语言色彩。在学生聆听闽南方言的范唱时,他们感到特别有趣,并且很乐意去模仿,在学习过程中充满了乐趣。当我们这些吴方言区的孩子用闽南方言唱起丢丢乡音并配上动作进行表现时,我从内心里感叹孩子们竟能如此入情入境,表现出了方言与旋律和动作之间琴瑟和鸣、密不可分的关系,再现了这首台湾童谣的精彩。课后,有个孩子说:“民歌好好玩啊,歌词很有意思”,还有个孩子说“我发现,唱民歌就像在讲一个个故事,而且是用各地的方言来讲、来唱”!
短短的 40分钟,民歌的魅力已经浸润了孩子们的内心,植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音乐课堂流淌着浓浓的音乐味、厚厚的文化味和甜甜的儿童味。“优秀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命根子”。作為一名音乐教师,必须具有驾驭中国民族音乐教材又能脱离教材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学能力,才能真正担负起启蒙学生民族意识、民族化和民族向心力的历史责任。
(无锡市云林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