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外阅读促进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策略研究
2019-02-06范斌义
范斌义
摘 要:在当前素质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加强学生对阅读习惯等方面的培养,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就需要重视在阅读过程中对学生阅读价值观念的培养和阅读能力的提升,通过阅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对教材内容全面掌握的基础上,加强自身语文知识的积累,从而能够达到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课外阅读;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策略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由于语文知识的思维发散性而出现一定的学习障碍,尤其是在对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进行接触时,不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促进自我素质能力的提升,从而出现了学习效率较低、阅读能力提升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为此,在当前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积极探索课外阅读方式,并通过阅读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養。
一、生活化教学方式的开展,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语文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实现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全面性讲解,还需要通过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来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教材文本内容是学生阅读思维培养的主阵地,在此基础上加强课外阅读,就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散、提升学生阅读兴趣、提升学生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首先,教师需要结合语文教材的基本内容来确定阅读教学的大致方向,若是文本阅读中存在部分抽象性的知识内容,教师则需要通过更加灵活和开放的教学方式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阅读资源,以此来促进学生阅读思维意识的建立。例如,在进行《威尼斯小船》一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的应用来为学生播放威尼斯相关的视频或是图片,使得学生能够对威尼斯的实际景观具有更加全面的理解和认知,让学生以更加直观的方式感受威尼斯的魅力。之后,教师就可以结合不同的景色和图片内容来进行有效性识字教学,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制订详细的阅读规划,实现阅读素材的积累和掌握
教师要通过合理的阅读规划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在阅读计划制订之前,要先对学生当前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能力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和理解,并基于此来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方式的选择与教学内容的丰富。首先,由于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阅读理解水平不同,教师就需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知识理解能力,以此来更好地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加强阅读计划的完善。其次,教师需要积极促进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有效结合,教师在阅读素材选择的过程中要遵循教材阅读内容为主、课外阅读素材为辅的原则,并以课外阅读的方式对教材的主题进行扩充和拓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进行阅读作品选择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重课外阅读素材的知识性和文学价值,尽可能地将文学名著作为学生的阅读拓展教材,以此来提升学生自身的人身精神内涵与文化素养,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最后,为了能够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素材内容来布置相应的读后感作业,这就使得学生能够加强自我对文本内容的实质性感悟,以此来促进写作能力的发展,实现日常性的练笔。
三、开展各种阅读活动,促进学生阅读积极性的提升
若想通过阅读活动的开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教师首先就应当结合当前的素质教育发展模式来进行教育创新。教师可以开展改革阅读班会,并更好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结合当前学生的发展状况和阅读水平来合理选择阅读素材,并通过阅读素材的内容来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内容渗透。这种教学方式在发挥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对于学生自身阅读能力的提升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效果。在对《小王子》等文学名著进行阅读之后,学生可以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感受来写读后感。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分析和讨论,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加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四、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积极进行课外阅读内容的拓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一方面,课外阅读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对不同题材和内容的文本进行接触,加强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语文阅读技巧的积累,从而较好地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另一方面,课外阅读对于学生阅读素养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促进效果,能够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促进学生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升。因此,加强课外阅读活动,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促进学生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陈云霞.以课外阅读促进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18,96(12):29-30.
[2]麦焕贤.以课外阅读促进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策略研究[J].少男少女,2017(27).
[3]高晓霞.以课外阅读促进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策略研究[J].试题与研究,2019(5).
[4]陈艳.以课外阅读促进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策略分析[J].好家长,2017(39):128-129.
编辑 李 争